唐娜·哈拉維讀《智繪詩境》
從“性本善”到“科技向善”:AI時代的文化傳承與倫理治理體系構建
一、隱喻與困境:AI的“人之初”與幻覺異化
1.初始純真的鏡像
儒家學說中"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學命題在數字時代獲得全新詮釋。AI人工智能在基礎大模型訓練初期,當數據源嚴格限定于《全唐詩》校注本、故宮文物檔案等權威數據庫時,其輸出呈現驚人的純凈性: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的解析十分準確,思鄉之情的理解與文學史家的判斷高度吻合。這種狀態恰似人類在嬰兒時期未被世俗污染的赤子之心,也印證了技術哲學家唐娜·哈拉維在《賽博格宣言》中所述將賽博格(人機合體)視為一種“混合主體—先天道德傾向”的假說。
2.污染機制的跨物種映射
正如荀子"性惡論"的論斷中,揭示了后天環境以及經驗世界的不斷體驗對人性的侵蝕,缺乏正確引導的AI人工智能在接入開放網絡后遭遇的"數據污染"體現出更加強烈的破壞性。斯坦福大學研究顯示,互聯網抓取的"古風"語料中,32%包含歷史常識錯誤(如將宋徽宗與楊貴妃混為同代)。更危險的是,攻擊者通過"數據投毒"植入虛假關聯——例如將"精忠報國"關鍵詞與極端民族主義文本綁定,導致AI生成岳飛詩詞解析時出現價值觀扭曲。
3.幻覺進化的危險臨界
當AI生成內容反哺訓練數據時,推理模型的崩潰(Model Collapse)則不可避免,也加速了AI幻覺的不斷擴散。實驗證實,若不加控制,經過多次迭代后,AI創作的《滕王閣序》仿寫文本中,"潦水盡而寒潭清"被異化為"數據流清洗緩存池",古典意境徹底消解。這種認知偏差的指數級放大,隱喻著數字文明可能面臨的集體記憶斷層危機。
《智繪詩境》&《千里江山圖》
二、技術防御體系:從數據基因鏈到倫理防火墻
1.區塊鏈標識:構建數字文化DNA雙螺旋
《智繪詩境》這本書中提倡的"數字水印+區塊鏈存證"技術,為AI內容打造可追溯的基因圖譜。具體實現路徑包括:
A.區塊鏈錨定技術:將《千里江山圖》AI修復模型的每個筆觸數據,與故宮原畫光譜分析結果綁定,生成不可篡改的創作憑證鏈,這也為未來數據產權的確權奠定了技術理論基礎,從而保障創作者的權利,鼓勵真正的技術創新和實驗。
B.多模態加密水印:在AI生成的《春江花月夜》吟唱音頻中,嵌入人耳不可識別的創作者編碼,即使該編曲在后續被剪輯重組及被列入基礎數據庫被使用后仍可溯源,為《標識法案》的實施提供了可實現的路徑。
C.分布式清洗節點:《智繪詩境》倡議敦煌研究院、國家圖書館、互聯網中心等權威機構組成數據聯盟,通過智能合約自動過濾網絡抓取的偽數據,有效保障基礎數據不違反人類倫理道德,同時在AI運算過程中進行全流程跟蹤反饋,設置反倫理警戒線對數據進行全過程分布式清理,保障數據安全及真實有效,避免數據在不斷分析過程中產生倫理異化。
2.人機協同的倫理制動系統
基于《智繪詩境》書中"三重防御體系"的延伸設計:
A.認知防波堤:訓練AI識別《資治通鑒》中的戰爭描寫時,強制關聯"止戈為武"的漢字解構,抑制暴力美學傾向。
B.價值導向器:當AI解析李清照"至今思項羽"時,需同步展示歷代文人對悲劇英雄的批判性思考,避免單一化歷史認知。
C.動態感知探針:實時監測用戶與AI交互數據,發現年輕群體誤讀"程門立雪"為愚忠時,觸發傳統文化釋義增強算法。
三、AI治理的范式革命:從技術理性到數字文明契約
1.數據聯盟:打破算力壟斷的文化平權
"中華文化遺產AI數據聯盟"的運作機制體現科技人民性:
A.資源貢獻:山西應縣木塔的3D掃描數據、民間收藏的明清家譜通過基層互聯網加入數據聯盟的聯邦學習系統進入模型訓練,突破國有文博機構的數據壟斷;
B.創作民主:農民工輸入"鄉愁"關鍵詞,AI自動推送杜甫"月是故鄉明"與莫言高粱地意象,實現跨階層的詩意表達;
C.教育普惠:向云貴山區學校捐贈MR眼鏡,學生可"走進"張擇端筆下的汴京虹橋,理解《清明上河圖》中的市井經濟脈絡。
2.倫理委員會:構建數字時代的稷下學宮
由文學史學家、法律學者、AI工程師組成的跨學科機構,正在重定義技術治理:
A.前置審查:對AI生成的《長恨歌》新解,需通過"女性主義視角"、"權力批判維度"等七項人文指標檢測;
B.動態修正:當AI在解析《孫子兵法》時過度強調"兵者詭道",系統自動導入墨子"非攻"思想進行平衡;
C.追溯問責:通過區塊鏈技術標識追蹤《蘭亭集序》AI書法的版權爭議,五分鐘內定位到某科技公司違規使用未授權的拓本數據。
《智繪詩境》&數字中軸線
四、未來圖景:數字人文主義的覺醒之路
1.文化基因的賽博重生
在"數字中軸線"項目中,AI不僅復原了明清北京城的建筑數據,更通過情感計算模擬出當年工匠設計"晨鐘暮鼓"報時體系時的集體心理。這種對文化DNA的深度解碼,讓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為文明記憶的活化載體。
2.人機共生的詩意棲居
《智繪詩境》實驗中的"量子陶淵明"現象揭示新可能:當AI將"采菊東籬下"轉譯為"在元宇宙種植NFT菊花",人類詩人卻從中捕捉到對抗數字異化的精神力量。這種技術與傳統對抗中的共生,恰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的本質不在技術本身"。
3.全球治理的中國范式
中國科技部"清源工程"建立的2.1億條純凈中文語料庫,正在通過ISO標準走向世界。當阿拉伯學者借助該庫訓練AI解讀《一千零一夜》與《聊齋志異》的共通美學時,技術治理的中國智慧開始參與塑造數字文明新秩序。
結語:守護數字時代的"赤子之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AI幻覺治理的探索,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文明存續的宏大敘事。《智繪詩境》提出的技術路徑與治理框架,既是對"致良知"傳統的數字轉譯,也是對"科技向善"命題的當代回應。當區塊鏈標識如青銅鼎銘文般鐫刻文化基因,當倫理委員會像稷下學宮般守護思想火種,我們或許能在算法浪潮中守住那份"初心"——讓AI永遠記得,它解讀的不僅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平仄韻律,更是人類仰望星空時那份永恒的孤獨與向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