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持續發酵,美國經濟領域出現了一系列耐人尋味的現象:企業主和 CEO 們紛紛開始囤積庫存,部分購物者也因擔憂關稅上漲而恐慌性購買大件商品。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日前指出,這種突然的購買狂潮可能導致經濟活動出現 “人為高漲”,并引發未來數月的經濟波動。
一、搶購潮席卷全美:企業囤貨與消費者搶跑
在特朗普關稅政策的陰云籠罩下,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正以各自的方式應對可能到來的成本上升。企業層面,先發制人的庫存囤積現象尤為明顯。古爾斯比周日(4 月 20 日)表示:“我們聽到很多關于企業先發制人積累庫存的說法,如果不確定性增加,這種行為可能會持續 60 天或 90 天。” 從汽車零部件到電子元件,許多依賴亞洲大國進口的行業正加緊備貨,試圖在關稅進一步上升前鎖定成本。
消費者端同樣掀起搶購熱潮。不少人選擇提前購買大件商品,例如原本計劃秋季購買的蘋果手機,如今紛紛提前下單。這種 “趕在關稅前入手” 的心態,正推動部分商品的短期銷量激增,形成一股看似繁榮的消費景象。
二、古爾斯比警告:短期虛火或掩蓋長期隱憂
對于當前的經濟表象,古爾斯比提出了冷靜的分析。他指出,企業囤積庫存和消費者提前消費的行為,可能在 4 月份推高美國經濟活動,但這本質上是一種 “人為高漲”。“一開始,市場活動可能看起來人為地很高,但到了夏天,可能會下降,因為人們已經完成了集中采購。” 他強調,這種短期的需求透支,可能導致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當囤積庫存的需求釋放完畢后,市場可能陷入階段性的需求真空。
值得關注的是,受關稅影響最直接的汽車行業,正成為庫存囤積的 “重災區”。由于來自亞洲大國的汽車零部件和整車面臨145% 的總關稅,多家車企已啟動大規模備貨計劃。然而,這種 “拆東墻補西墻” 的策略能持續多久,仍是未知數。
三、中小企業承壓:145% 關稅下的生存困境
在大企業憑借資金優勢囤積庫存的同時,中小企業正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新奇飲料公司 Dragon Glassware 的老板兼 CEO Matt Rollens 坦言,他已暫時擱置了在亞洲大國的產品采購計劃。“繳納 145% 的關稅將迫使我們提高消費者價格至少 50%,這可能會徹底扼殺客戶需求。” 他無奈地表示,目前美國本土的庫存僅能維持到 6 月,而能否挺過這場關稅風暴,只能寄希望于 7 月 9 日暫停期到期后的政策轉向。
Rollens 的困境并非個例。對于依賴進口原材料或成品的中小企業而言,高額關稅不僅壓縮利潤空間,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 價格上漲導致銷量下滑,進而影響供應鏈穩定。這種 “蝴蝶效應” 正在低利潤率的消費品行業悄然擴散。
四、長期前景樂觀?古爾斯比的矛盾判斷
盡管對短期波動保持警惕,古爾斯比對美國經濟的長期前景卻持樂觀態度。他指出:“如果我們能度過眼前的難關,需要記住:4 月份的硬數據相當不錯,失業率處于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通脹也在下降。” 他強調,美聯儲的核心目標是避免重蹈 2021 年至 2022 年通脹失控的覆轍,而當前的政策調整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然而,市場對這種 “樂觀論” 仍存疑慮。畢竟,90 天的關稅暫停期已滿,特朗普政府與外國領導人的稅率談判結果尚未可知。一旦關稅進一步上調,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可能遭受更沉重的打擊,進而拖累整體經濟增速。
結語:繁榮表象下的理性思辨
當前美國經濟呈現出一種奇特的 “二元圖景”:一邊是搶購潮帶來的短期數據亮眼,另一邊是關稅陰影下的長期不確定性。古爾斯比的分析揭示了一個關鍵矛盾:人為制造的經濟熱度能否持續?當庫存周期和消費提前效應消退后,美國經濟是否會露出真實的基本面?
對于企業和投資者而言,在這場關稅博弈中保持理性尤為重要。盲目跟風囤積或搶購可能帶來短期安全感,但唯有把握經濟周期的本質規律,才能在波動中站穩腳跟。而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如何在遏制通脹與維持經濟活力之間找到平衡,或許才是真正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