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制作劇情弱翻拍失敗——《狙擊職業殺手》
今天聊聊美國 / 英國 / 法國 / 德國 / 日本電影《狙擊職業殺手》。
片名The Jackal (1997),別名豺狼的末日 / 絕對目標-豺狼末日 / 血嶺狙擊。
這部電影并非直接改編自小說,而是基于小說改編后的電影劇本進行改編。
小說《豺狼的日子》的作者弗雷德里克·福賽斯(Frederick Forsyth)堅持將自己的名字從電影演職員表中刪除,因此這部作品被標注為“根據劇本改編”。
雖然電影大致沿用了小說的框架和情節,但許多部分都經過了大幅度的改編,內容與原著有了顯著的差異。
這部電影匯聚了強大的演員陣容,但在劇情和表現上卻引發了不少爭議。
《狙擊職業殺手》的故事圍繞著恐怖主義和國家安全展開,開篇便是俄羅斯黑手黨首領的復仇計劃,主線圍繞冷血職業殺手“豺狼”展開,他的任務是暗殺美國政府的高層。而為了抓捕他,FBI決定借助前愛爾蘭共和軍狙擊手德克蘭·穆爾奎因的幫助。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這首詩,想必大家都聽說過。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
這部電影恰如其分地印證了這一悲哀的預言。
蘇聯被美國忽悠瘸了,解體之后要被各種誣蔑鞭尸。影片中夾雜著狹隘的意識形態斗爭表現,毫不遮掩赤裸裸的低級黑。
影片的設定本有潛力吸引觀眾,但隨著劇情展開,節奏逐漸拖慢,邏輯也開始出現斷層。
導演盡力制造緊張氛圍,但情節的老套和若隱若現的漏洞卻讓人不禁煩躁。
比如,豺狼在華盛頓地鐵的驚險逃脫,原本充滿刺激感,卻因為不夠真實,反而打破了觀眾的沉浸感。
《狙擊職業殺手》是一部高預算、大制作的驚悚片,但未能達到預期的高度。影片擁有強大的演員陣容和華麗的制作,但這些光鮮的外殼并未能掩蓋劇本的硬傷。
劇本缺乏新意,角色也顯得單薄,角色塑造過于刻板和公式化。動作場面雖絢爛,卻過于浮夸,缺乏應有的緊張感。結尾匆忙簡化,讓人感覺像是急于畫上句號。
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豺狼是影片的核心人物,設定為一個冷酷、專業的殺手。
威利斯的表現依舊有吸引力,但角色本身缺乏層次,缺乏共鳴。盡管他塑造了一個冷酷無情的形象,卻沒有展現出獨特的個性,顯得更像是一個普通的反派角色。
理查德·基爾飾演的德克蘭·穆爾奎因是連接追捕與被追捕之間的紐帶。
他從監獄被釋放,意圖利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協助FBI追捕豺狼。基爾試圖塑造一個復雜多面的角色,但劇本的限制讓這個人物顯得蒼白無力。
雖然德克蘭有內心沖突,但缺乏情感的支撐,使得這些矛盾未能被有效呈現,最終角色缺乏應有的張力。
盡管影片在動作場面上做出了一些努力,情節拖沓和角色單薄卻讓觀影體驗大打折扣。
影片的敘事有時顯得牽強,導演卡頓·瓊斯試圖維持節奏緊湊,然而變化卻不自然。盡管有些情節安排是為了制造懸念,但觀眾很快會感到疲憊,尤其是在關鍵沖突的鋪墊上,情感的層次感顯得過于薄弱。
與原作相比,這部翻拍的情節安排顯得松散,情感渲染也明顯遜色。原作中的角色互動微妙、道德困境深刻,這些都讓緊張感更加真實。而翻拍版則過于依賴簡單的動作場面,未能深入挖掘角色內心的復雜性。
原作《豺狼的日子》中的陰謀和緊張感,在《狙擊職業殺手》中被大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冗長的追逐和乏味的打斗。可以說這部電影是一場“失敗的翻拍”。
高預算大制作難掩硬傷,
角色單場面浮失去精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