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家長,似乎都想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
于是,在生活當中,但凡孩子出現與“完美”不相匹配的行為,父母就開始上綱上線,不斷糾正。
比如,發音要標準、寫字要工整、做題得認真、說話需得體……
就連吃飯穿衣,以及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家長都習慣于用自己的“完美標準”來要求和糾正孩子。
然而,心理學研究表明:
頻繁糾正孩子,不僅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好,反而會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創造力和學習動力。
所以今天,咱們從心理學角度聊聊,為啥家長應該減少“糾正”。
01.頻繁糾正,會讓孩子害怕犯錯
心理學家卡羅爾提出的“成長型思維”指出:
孩子如何看待錯誤,比錯誤本身更重要。
如果父母總是糾正孩子,他們極其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
就比如,潛意識里把“錯誤”與“失敗”劃上等號,進而害怕嘗試新事物,甚至為了避免被批評而放棄努力。
就像我原先陪著孩子看過一本繪本,其中有個小故事,值得跟大家聊聊。
有一個小男孩在畫畫時,把天空涂成了紫色,結果媽媽在一旁不斷的提醒孩子說,天空應該是藍色的。
剛開始,小男孩覺得紫色就是自己心里天空的顏色,可媽媽卻仍然用自己的“標準”不斷告訴孩子做錯了。
到后來,家里的畫板和顏料都落了灰,可小男孩再也沒有創作過。
這個小故事很簡單,卻告訴我們一個真相:
每一次看似是“善意”的糾錯,會讓孩子強化“自己做的不好”的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會內化這種批判,形成較低的自我價值感。
02.過度糾正,破壞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
2—4歲,是孩子“自主性”對抗“羞怯懷疑”的關鍵階段。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總是干預、介入、糾正,孩子會覺得自己“無能”,進而依賴他人,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信心。
比如,孩子自己穿鞋,父母急著幫忙,還要告訴孩子:“你這樣穿不對,我幫你”。
再比如,孩子解題時,父母立刻指出錯誤:“你應該這樣算,才對”。
這些行為,從本質上來說,是父母期待在自己的幫助下,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可問題是,當我們在孩子自主空間里的介入次數越多,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
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剝奪和壓縮孩子自由成長的機會和空間。
久而久之,孩子自信心受挫,依賴性增強,甚至慢慢地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之前跟一些家長聊天時,他們反復提及說,現在不糾錯,越往后,孩子錯的越離譜。
其實,糾錯,也得分“大事”、“小事”。
比如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就千萬別跟孩子一直說著車轱轆話,來回反復提醒。
因為一些事物,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會慢慢形成正確的思維和認知的。
就像在孩子小時候,他會把小狗稱之為“汪汪”,可只要年齡大一些,自然而然就會知道是“小狗”了。
所以教育路上別著急,否則很容易遭遇反噬。
03.頻繁糾正,會影響親子關系
說起糾錯這個事兒,其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成年人也一定會感同身受。
就比如你在認真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結果有人在一旁不斷指點、各種教你。
慢慢地,哪怕是你非常熟悉的事情,也會在這種“魔音”下,變得唯唯諾諾、畏首畏尾,甚至說內心深處產生各種不滿與怨懟。
對應到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名為“超限效應”。
說的是,當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人會產生不耐煩或逆反心理。
其實,如果父母總是糾正孩子,孩子也可能出現厭煩、逆反、自卑等心理問題。
長期下去,在這種挑剔、不滿以及我們所謂的“諄諄教導”中,孩子會主動關閉與父母的溝通渠道,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疏遠。
04.更好的方式:用鼓勵代替糾正
孩子遇到問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但家長的處理解決方式,卻會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
那么面對錯誤,家長該怎么辦呢?
①先肯定,再引導
比如,孩子有一個字寫錯了。
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一行比上一行寫的整齊,如果這個字的撇再長一些,就更完美了”。
②允許試錯,不急于干預
比如,孩子搭積木總是容易倒塌,別去點明孩子的錯誤。
我們可以這樣說:“你的這個方法,還挺有趣的,看看一會兒會發生什么”?
允許孩子試錯,通過過程和結果,讓孩子去自我修正,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③用提問代替指責
比如孩子做錯題了,不要去直接質問說:“你怎么又算錯了”。
我們可以這么說:“你覺得哪里容易出錯,我們一起來檢查下吧”。
通過這種語言,讓孩子更好的接受,并愿意和我們一起完成某個事情。
當然,還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
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區分原則性問題和可包容的錯誤。
比如,像是涉及到安全、原則、道德的問題,就必須糾正。
反之,像是無關緊要的小錯誤,那就多給孩子時間,他們未必比我們做得差。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身的“小毛病”,他們會撒潑哭鬧、會上躥下跳,會把我們剛拖的地弄臟,會拒不配合我們的安排。
可是,也正因為這些不完美,他們才需要成長。
而孩子的成長,不需要一個“糾錯機”,而需要一個“支持者”。
我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