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到24日,2025年貴州省文旅產業赴長三角地區招商活動將在浙江舉行,站在此刻回望歷史,會發現黔浙兩地的情誼早已深植千年。
在中國的版圖上,貴州與浙江雖相隔千里山川迥異,卻因歷史的機緣、文化的交融、命運的共振,編織出一幅跨越時空的動人畫卷。
移民遷徙:血脈交融的千年紐帶
早在唐宋時期,浙黔兩地便有移民往來。南宋末年,為躲避戰亂,大批江浙百姓沿長江溯流而上,攜帶了更先進的農耕技術、手工業技藝,其中的部分百姓遷入貴州,與當地少數民族共同開發這片土地。明代貴州衛所制度下,大量軍戶及隨遷民匠進入,《貴州通志》記載:“明初設衛,軍士多自江浙、湖廣遷來。”清代改土歸流后,浙江商賈沿進入貴州,參與鹽業、木材貿易,在黔東南形成商貿重鎮。至今,貴州多地如鎮遠、安順等地都留有“江浙會館”的歷史見證。
【鎮遠古城】攝影/文鋼
這些移民不僅帶來了絲綢、瓷器等商品,更將江南戲曲、建筑技藝、飲食文化融入貴州生活。至今屯堡文化仍保留著江南的服飾與方言,成為兩地文化交融的活化石陽明悟道: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人生轉折點,正是在貴州。1508年,這位浙江余姚人被貶至貴州修文龍場驛,在此完成了思想的偉大蛻變,將儒家思想推向新高峰。“陽明悟道”成為了貴州與浙江文化淵源的重要紐帶。
如浙江大學董平教授所言,貴州的山水人文,對陽明心學的誕生有促進作用。王陽明以“戴罪之身”進入貴州,卻在與貴州山水和人民的實際交往中產生了獨特的親民思想。他在貴州的行跡地,是陽明文化不可替代的資源;他創辦龍岡書院,對貴州文化影響深遠;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因此陽明心學也就成為貴州歷史文化不可替代的構成部分。
浙江的文化底蘊培育了王陽明的才情與智慧,而貴州龍場則是陽明心學誕生的特定現場。如今,修文陽明洞、貴陽孔學堂等地,每年吸引無數浙黔學者共研心學精髓,陽明文化已成為兩地精神共鳴的橋梁。
文軍西遷:烽火歲月的文化守望
1937年,為保存文脈火種,浙江大學在竺可楨校長帶領下,踏上西遷之路。在顛沛流離中,浙大不僅將學術殿堂扎根于貴州遵義、湄潭的青山綠水間,更以知識分子的擔當守護著中華文脈。
與此同時,為躲避戰火,素有“江南藏書第一樓”之稱的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亦在戰亂中開啟南遷之旅。這部凝聚了無數學者心血的鴻篇巨制,從杭州溯江而上,經湘西、桂北,最終抵達貴州貴陽。西遷過程中,竺可楨不僅籌集2000元墊付龍泉到貴陽的遷移經費,還派遣浙大教授李絜非到龍泉,協助浙圖將典籍轉運貴陽,此后浙大師生主動參與到對珍貴典籍的保護與整理工作。
在遵義、湄潭的七年歲月里,浙大師生與貴州人民共克時艱:湄潭人民傾其所有,給了浙大師生一塊科學報國、安心學習、施教于民的凈土;王淦昌教授寫成了發表于美國的著名論文《關于探測于微子的一個建議》,談家楨教授發現“亞洲異色瓢蟲”;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此被浙大教授們與世界同步的科研成果所折服。
浙大西遷歷史陳列館的文書塑像、貴陽文瀾院珍藏的《四庫全書》影印版,無不是對這段特殊歷史的永恒見證。
山海新章:新時代的共贏之路
進入新時代,黔浙協作煥發新生機。其中,黔浙茶產業交流是兩地資源互補的代表。
早在浙大西遷湄潭時期,中茶所的專家將江南優秀的加工工藝帶到了貴州,開創了貴州近現代茶科研和機械化加工先河,湄江翠片也在那時誕生,后逐步演變為湄潭翠芽。近年來,兩省繼續深化茶產業合作。若是到貴州各大茶青或早茶交易市場走走,會發現浙江口音的客人尤其多,優質黔茶早就進入浙江市場。
兩省的茶旅融合同樣各具特色,交相輝映。2018年,跨越1900多公里,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捐贈的60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扎根貴州普安縣,它們的新家被喚作“感恩茶園”。 “中國古茶樹之鄉”普安縣依托萬畝茶山和“普安紅”茶品牌優勢,以茶文化串聯起特色村落、民俗體驗等旅游業態,每年“貴州綠茶第一采”活動吸引著無數茶商和游客。而在浙江,有著“千年茶鎮、萬擔茶鄉”美譽的龍塢茶鎮,是杭州最大的西湖龍井茶產地保護區,2019年被評為4A 級旅游景區,入選浙江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這里每逢節假日,茶客云集,西湖龍井開茶節等活動的舉辦,有效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貴州與浙江,憑借著茶產業,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書寫著各自的精彩,也共同描繪出一幅茶旅融合的美麗畫卷,讓茶香遠飄,吸引著八方來客。
文旅新篇:共繪多彩與詩意的畫卷
“山地公園省”貴州與“詩畫江南”浙江擁有互補性非常強的文旅資源,今日的黔浙合作,正以文旅為紐帶續寫新章。
陽明文化已成為兩地共同的精神IP;浙大西遷紀念館與浙大西遷舊址,可串聯成“文化長征”主題旅游線路;貴陽文瀾院與杭州文瀾閣形成“典籍守護”的文化對話空間。貴州的侗族大歌與浙派古琴可共奏山水雅韻,黃果樹瀑布與西湖可共繪水墨畫卷,遵義的紅色記憶與杭州的絲綢文化可共敘時代篇章。兩地或可以歷史為根、文化為魂,共同打造“黔浙文旅走廊”,讓千年淵源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黔浙淵源,始于遷徙,興于思想,成于協作,盛于交融。
從王陽明龍場悟道到浙大西遷文脈傳承,從茶馬古道商賈往來到新時代山海協作,從文瀾閣《四庫全書》南遷到文旅新篇共繪,兩地跨越地理阻隔,以文化為橋、以合作為路,共同書寫著中國區域協同發展的精彩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