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寶良西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學(xué)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xué)會理事
自辛亥革命以來,關(guān)于天地會的起源問題,海內(nèi)外學(xué)者研究成果頗多,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又據(jù)報載,天地會誕生地和創(chuàng)始人已被確認,即福建省云霄縣高溪村為天地會的誕生地,創(chuàng)始人為提喜和尚,創(chuàng)會時間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這一結(jié)論,甚至被稱為20世紀(jì)“我國歷史學(xué)的重大發(fā)現(xiàn)”云云。這足以說明,天地會的起源問題相當(dāng)復(fù)雜,于是才不斷有新說涌現(xiàn)。
其實,關(guān)于天地會的起源,過去就有爭論,據(jù)有的學(xué)者統(tǒng)計,已有13種說法。據(jù)筆者看來,將乾隆二十六年提喜和尚在高溪村創(chuàng)立天地會一說,作為史學(xué)界的共識,似乎為時尚早,甚至有點強人所難。筆者通過對明代秘密社會狀況的深入研究,再綜合參考前人關(guān)于天地會的研究成果,重新提出“天地會起源于明代”一說,供學(xué)術(shù)界參考。
《清承明制: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
陳寶良 著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25年2月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秘密會社組織,天地會的形成必然是一個歷史積淀的過程。錢穆曾就幫會的起源作過一個推測,認為那些幫會“主要是由元、明以來,由杭州到北通州運河上的運輸工人發(fā)展而來”。盡管錢氏的推測并無實際的史料依據(jù),且?guī)蜁c運河上運輸工人的關(guān)聯(lián),亦僅僅涉及天地會起源的一個側(cè)面,但將幫會的起源追溯至元、明,至少說明天地會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形塑過程。
當(dāng)然,這一歷史的形塑過程,顯然關(guān)乎兩大淵源:一是天地會的文化淵源,即作為秘密社會的天地會,存在一個文化符號系統(tǒng);二是天地會的歷史淵源,即天地會源自明代的秘密宗教結(jié)社,亦即由宗教結(jié)社轉(zhuǎn)化而來。
就天地會的文化淵源而言,至少有下面三點屬于天地會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臚列如下。
一、萬回其人與天地會萬大哥之關(guān)系
在天地會文本的歷史敘事中,無不把萬云龍認定為天地會的創(chuàng)始人,亦即所謂“萬大哥”。這位傳說中的萬大哥,從文化符號系統(tǒng)的淵源而論,疑源自唐人“萬回”,或稱“萬回哥哥”。宋人錢易《南部新書》記其事云:萬回,閿鄉(xiāng)人也。神用若不足,人謂愚癡無所能。其兄戍安西,久不得問,雖父母亦謂其死矣,日夕悲泣而憂思焉。萬回顧父感念其兄,忽跪而言曰:“涕泣豈非憂兄耶?”父母且疑且信,曰:“然。”萬回曰:“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巾履之屬,悉備之,某將往觀之。”忽一朝,赍所備而去,夕返其家,謂父母曰:“兄善矣。”發(fā)書視之,乃兄跡也。弘農(nóng)抵安西萬余里,以其萬里而回,故曰萬回也。居常貌若愚癡,忽有先舉異見,驚人神異也。上在藩邸時,多行游人間,萬回于聚落街衢中高聲曰“天子來”或“圣人來”,信宿間,上必經(jīng)過徘徊也。安樂公主,上之季妹也,附會韋氏,熱可炙手,道路懼焉。萬回望其車騎,連唾曰:“血腥血腥,不可近也。”不久而夷滅矣。上知萬回非常人,內(nèi)出二宮人侍奉之,時于集賢院圖形焉。萬回其人及其故事,同樣載于鄭綮《開天傳信記》,內(nèi)容與錢易所載相同,僅僅文字敘述稍有差異而已。這則記載至少說明下面兩點。一是萬回具有“驚人神異”的功能,萬里旅程,日夕之間即可來回,甚至具有許多預(yù)見。這符合天地會傳說的附會、神化意蘊。換言之,萬里行程如此急速,唯有作為龍行于云中方可實現(xiàn)。這或許就是“萬回”轉(zhuǎn)為天地會傳說中的“萬云龍”的佐證。二是早在唐代,萬回已是婦孺皆知的名人,甚至集賢院中也有其畫像。這符合天地會傳說中張大其事的意蘊。
更為值得關(guān)注的是,萬回故事在其傳播的過程中,人物角色發(fā)生了兩大轉(zhuǎn)變。一是萬回成為佛教大師,其事跡開始進入《釋氏傳燈錄》與宋代無盡居士張商英所撰的《護法論》中。據(jù)此兩書記載可知,萬回俗姓張,在進入佛教符號系統(tǒng)后,已成為法名“寂感”的佛僧,又稱“張萬回法云公”。所謂“法云公”,顯指萬回的法號為“法云”。在天地會傳說中,萬云龍是僧人身份,這正好與萬回的身份若合符節(jié)。二是在歷史的傳衍中,一至宋代,民間已將萬回塑造成“和合神”。如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記載:“宋時,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持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里外亦能來回,故曰萬回。”清代無錫詩人張步瀛有詩云:“西風(fēng)刀尺一燈涼,塞外寒多妾自傷。只恐衣成難寄遠,萬回哥處暗燒香。”詩中“萬回哥”三字,或不能解。其實,根據(jù)很多史料記載可以推測,所謂“萬回哥”,其實就是指“和合神”。張步瀛之詩,所用的就是這個典故。當(dāng)然,有史料指出,和、合一般以二神并祀,而萬回卻僅為一人,兩者應(yīng)有所差別。如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圣”,拾得大士為“合圣”。有人以此證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有誤。其實不然。和、合均有團圓之義,相合成萬回一神,顯在情理之中。至于其中和、合之義,則無疑與天地會的分支“三合會”有著淵源關(guān)系。由此可見,唐人“萬回哥哥”理應(yīng)是天地會傳說中“萬大哥”的文化原型。
至于天地會敘事中將創(chuàng)立人定為“萬云龍”,究其原因,無非出自以下兩點。一是以“萬”為姓,顯是為了表示天地會兄弟人數(shù)之眾。從已有的史料記載可知,至少在漢代的民間諺語中,已經(jīng)把“物多”稱為“無萬數(shù)”。此諺語出自《漢書·成帝紀(jì)》。二是至遲自宋代以后,民間隱語已用“方”暗寓“萬”。據(jù)載,宋人以“千”為“撇”,以“萬”為“方”,多有其例。至元末明初,這種拆字的方法,仍然流行于官場。如明初蘇州知府張亨就將得錢一萬,稱為“一方”,而得錢一千,則改稱“一撇”。正德時劉瑾擅政,官場賄賂風(fēng)行,凡行賄錢鈔,說饋“一干”,即為“一千”,說“一方”,即指“一萬”。入清以后,以“萬”作“方”仍不乏其例。如順治十四年(1657),江南科場事發(fā),正主考方猶、副主考錢開宗均被處以腰斬。有人將此事編為《萬金記》。所謂“萬金”,就是拆“方”“錢”兩字之半而來。此外,又拆“方猶”二字為“一萬刀狗酋”。
以“方”作“萬”,則至少有兩點與天地會的起源有關(guān)。一是在天地會傳說中,五房之一為方大洪。其中萬、方之間的關(guān)系,足以為解釋天地會起源提供足夠的文化符號依據(jù)。二是早在明代,著名學(xué)者焦竑有君子“成名立方”之說。這與黑道上所說的“揚名立萬”之說,如出一轍。
二、“五”數(shù)與天地會“五祖”之關(guān)系
在天地會傳說敘事中,存在一個由“五房”演變?yōu)椤拔遄妗钡恼f法。這種分房之法,顯然也有一個文化淵源可以追溯,且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義。
首先,“五”數(shù)久已融入儒家文化之中,且成為一種文化內(nèi)蘊。儒家立教,喜歡采用自然界之?dāng)?shù),諸如“五常”“五禮”之類。其中所謂“五常”,顯然是效法“五行”而來。換言之,在儒家文化中,“五星”是“五行”之精;而“五常”則為“五行”之用。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大夫群體中,同樣存在一種對“五”數(shù)的內(nèi)在理解,即從“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中,推導(dǎo)出“五”數(shù)是“無極”的結(jié)論。這就是說,在“天成象”或“地成形”的背后,存在一種來自自然的“道”,亦即“用奇不用偶”的準(zhǔn)則。儒家文化對“五”數(shù)的重視,無疑已經(jīng)滲透到民間文化,其結(jié)果則是,在民間的觀念中,“五”數(shù)為君象,是老百姓禁止使用之?dāng)?shù)。如在中國民間,一向流傳著這樣一種觀念,即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為月忌,“凡事必避之”。按照民間的說法,這三日屬于河圖數(shù)中的“中宮五數(shù)”。
其次,“五”數(shù)與民間的鬼神信仰密切相關(guān)。按照儒家的鬼神觀念,《易》早已有了這樣一種說法:“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數(shù)是變化之源,又可以“行鬼神”。換言之,天地之?dāng)?shù)“五”,唯有“五位相得”,方可“各有合”。這個“合”字,與天地會分支的“三合會”之間的關(guān)系,顯然值得玩味。至于在道教的信仰世界中,更是存在一種“地上主”的說法,這一“地上主”分別掌管著五岳、四瀆與名山大川。
進而言之,在民間的信仰世界中,在有關(guān)神靈的建構(gòu)上,諸如“五顯”“五圣”“五通”“五猖”“五道將軍”之類,更是大多與“五”數(shù)相關(guān)。所謂“五顯”,全稱應(yīng)作“五顯靈順之神”。根據(jù)一般的說法,五顯之神,發(fā)祥于婺源,時間大概在唐代,或稱是唐貞觀之初,或稱是唐光啟之際。至宋代,朝廷給以加封,分別為“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總稱“五顯”。明初洪武時期,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南京欽天山之陽,設(shè)立“五顯靈順祠”,由官方加以祭祀。所謂“五圣”,或作“五通”,是江南地區(qū)普遍信仰的神靈。如杭州靈隱寺后北高峰上,有一座華光廟,“以祀五圣”。杭州西泠橋,一名西林橋,又稱西陵橋。橋畔有一座五圣祠,俗稱西陵五圣。凡是經(jīng)商的商人,無不在此祠“祭獻不絕”。關(guān)于“五圣”的出典,存在兩種說法:一說五圣是“五方之神”或“五方之帝”,即東方勾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玄冥、中央后土,其后演變?yōu)榘住⑶唷ⅫS、赤、黑五帝。一說五圣是“五行之神”,“與日月并行,與四時錯序,倫符五常,道備五德,散于物則為五氣之精”。至于神靈的偶像,同樣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一母所生五子,而后成為“五方之神”,故后世存在“太母廟”,其中的“太母”,在有的記載中又稱“太媽”。另一種認為五圣之神只有一個神主,即崔剛,又作崔江、崔綱,是宋代四川人,或稱清溪人。所謂“五猖”,所祀則為“不祥之氣”與“五方惡氣”,亦即屬于“兇神”,民間專立“五猖廟”加以祭祀。民間所指五猖,從廟中所供神位來看,則為中央黃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這無疑與天地五方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
值得指出的是,“五猖”信仰與天地五方,以及民間“五通”“五圣”信仰,確乎又有所區(qū)別,不可一概而論。關(guān)于此,清末人許學(xué)詩《素壺便錄》有如下詳細考辨:又徽寧凡祈福酬神,輒祀五猖。或謂五猖為五方正神,猶天之五緯,地之五行;或謂乃五通之類。然五緯、五行,未可言猖,惟五通近似,而要皆非也。按猖為猖獗,乃強也。五猖泛言五方強干之神,初無指實。考明《祀典·旗纛之祭》,其神有曰旗頭大將,曰六纛大將,曰五方旗神,曰主宰戰(zhàn)船正神,曰金鼓角銃炮之神,曰弓弩飛槍飛石之神,曰陣前陣后神祇五猖等眾。則五猖乃軍營所祀,其曰“等眾”,初非五緯、五行之謂,而亦非五通,蓋皆渾稱,無所指名也。況五通五顯,實亦正神,唐、宋嘗列祀典,無與戰(zhàn)陣之事。至若今俗所謂五通,乃吳下淫祀,軍營安得聚之?大概徽寧人行商遠賈者多,五猖之祀,以資捍御,亦猶軍行冀無往不利耳。故亦有稱五福者。又俗于神前割雞瀝血,曰剪生,此亦軍營之禮。凡大征伐,天子祭軍牙六纛,刺五雄雞血于五酒碗,以酬焉。亦見明典禮。此段記載頗有價值,大抵可釋讀出如下意思。一是“五猖”信仰,既非傳統(tǒng)的天之“五緯”與地之“五行”,又有別于“五通”“五顯”信仰。究其原因,自唐、宋以來,直至明代,“五通”“五顯”均列于官方正祀。二是“五猖”信仰起源于商人外出行商,“以資捍御”,而其來源則是軍營所祀。商人外出經(jīng)營,類同于行走江湖。這種“五猖”信仰,與作為江湖秘密社會的天地會之間的文化淵源關(guān)系,顯然值得作進一步的考釋。三是“五猖”信仰中,有在神前“割雞瀝血”之舉,這與江湖秘密會社之“刺血”拜盟之舉,若合符節(jié)。最為值得玩味的是,許學(xué)詩所引祀典之例,多出自明代禮典,這又為天地會起源于明代說提供了足夠的文化淵源旁證。
通觀民間的“五”數(shù)神靈信仰,其中有以下兩點顯然與天地會存在文化淵源關(guān)系。一是“五”數(shù)與盜賊信仰之關(guān)系。如揚州有“五子廟”,所祀為五代時五位結(jié)義兄弟。這五人曾經(jīng)為盜,“流劫江、淮間”。又民間所祀“五道將軍”,同樣屬于“盜神”。按照明朝人田藝蘅的推測,所謂“五道”,其典出自《莊子·胠篋篇》“盜亦有道”之義。至于“五道”,則指圣、勇、義、智、仁。細言之,即“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二是“五”數(shù)與天地會茶碗陣之間的關(guān)系。在民間的“五圣”信仰中,每當(dāng)遇到冠、婚之類的大禮時,通常會用“茶筵奉上”。這一“茶筵”,無疑與茶碗陣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
三、“三”數(shù)、“三官”與天地會之關(guān)系
天地會的傳說敘事,與“三”數(shù)頗有淵源關(guān)系,諸如“三點會”“三合會”之類即是。就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而言,這無疑也是淵源有自。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討論。
其一,“三”數(shù)與天地會之關(guān)系。有一個現(xiàn)象需要加以關(guān)注,即傳統(tǒng)儒家立教,多喜采用“天敘”“天秩”之法,亦即按照自然法則立教。其結(jié)果則是立教之人,在“取義”上,或用“三”數(shù),或用“五”數(shù)。就“三”數(shù)而言,有“三綱”“三德”;就“五”數(shù)而言,有“五常”“五禮”“五倫”。“五”數(shù)的文化意蘊已如上述,在此不贅。以“三”數(shù)而論,諸如“三綱”“三德”之類,其中之“三”,已被清代學(xué)者朱一新一語道破,實則效法“三光”之說。據(jù)《史記·天官書》,三光原指日、月、五星,僅限于天象。但在隨后的傳衍過程中,至少有以下三點值得重視。一是作為天象的“三光”,與地形開始相合,亦即天地并稱。如漢代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云:“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二是三光之說開始滲入道教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并進而與天地并列。如晉葛洪《抱樸子·仁明》云:“三光垂象者乾也,厚載無窮者坤也。”三是三光之說滲入佛教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進而形成“三光天子”之說,并被民間傳為“三光菩薩”。三光原是佛家大羅金仙(佛)頭上的金光、佛光、靈光,后又衍申為“三光天子”,分別為日天子、月天子、明星天子。按照三光的本義,三光理應(yīng)均作菩薩之形,但據(jù)《學(xué)海余滴》卷4所載,造佛工匠所造三光之像,僅將明星天子塑為菩薩之形,日、月二天則取天、人之形。
若是以道教文化符號系統(tǒng)為例,其中的“三茅”之說,以及由此而來的“三茅觀”,就文化符號的傳承而言,與天地會顯然存在諸多的符號聯(lián)系。如在杭州吳山西南,有一座“三茅觀”。三茅觀有兩點值得引起注意。一是觀中所祀之仙,其原型是三兄弟。據(jù)載,這三兄弟之名,依次為盈、固、衷,是秦初咸陽人。萬歷二十一年(1593),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孫隆重修三茅觀,并在觀中建“三義閣”,足證在民間的知識系統(tǒng)中,將“三茅”斷為結(jié)義的三兄弟。假若這一結(jié)義形式屬實,那么“三茅”結(jié)義明顯早于劉、關(guān)、張的桃園三結(jié)義,而這種結(jié)義形式,恰恰符合秘密社會的結(jié)拜特點。二是所謂三茅,即兄弟三人,其后得道成仙,從漢代以后已經(jīng)得到了民間廣泛的崇祀。觀中三茅之像,一立、一坐、一臥,其中的意義很難解讀。但據(jù)明末清初人張岱的猜度,其意或許是指一種修煉功夫,即行立坐臥,均屬修煉,教人不可“蹉過”。
其二,“三官”信仰與天地會之關(guān)系。傳統(tǒng)中國民間,廣泛信奉“三官”。就經(jīng)典而言,傳世的有《三官經(jīng)》。據(jù)《三官經(jīng)》所述,有一陸氏之子,娶龍女之后,生有三子,三子均有神通,后得道受封,分別成為天官、地官、水官。據(jù)明末清初史家談遷所言,這部《三官經(jīng)》屬于“妄人”所撰,但也有一種傳說,認為《三官經(jīng)》是明英宗在南宮幽居“無聊時所作”。就廟而言,民間到處立有三官廟、三官祠。就習(xí)俗而言,民間又有上元、中元、下元三節(jié),將此三節(jié)作為祝禱三官之日。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祝禱天官;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祝禱地官;十月初一為下元節(jié),祝禱水官。在東南地區(qū),每年的正月、七月、十月,民間均有齋素之俗,稱為“三官素”。更有意思的是,在民間三官信仰的傳衍中,其知識累積發(fā)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將原本屬于道教信仰系統(tǒng)的三官信仰,轉(zhuǎn)而建構(gòu)為佛教信仰系統(tǒng)中的“三官菩薩”;二是民間三官信仰的俗化,即民間認為三官菩薩有大量,人若持“三官素”,可以不忌葷腥之物,只要不吃“特殺之物”,即屬齋素,故民間又有“假吃三官素”之諺。
關(guān)于“三官”的出處,宋濂《跋三官祠記》有云:按漢熹平間,漢中有張修為太平道,張角、張魯為五斗米道。其法略同,而魯為尤盛。蓋自其祖陵、父衡造符書于蜀之鶴鳴山,制鬼卒、祭酒等號,分領(lǐng)部眾。有疾者,令其自首,書氏名及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天、地、水三官。三官之名,實昉于此也。宋濂的這則記載,同樣可以從劉基的記述中得到印證,且足以證明在元末,三官信仰已經(jīng)遍布江淮地區(qū)。如劉基所著《郁離子》中有一篇《神仙》,其中記載:“江淮之俗,以斗指寅、申、亥為天、地、水三官按罪賜福之月,而致齋以邀祥焉。滿三年計之,多不得祥而得禍。”云云。
在宋濂所載三官傳說中,若是從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角度加以觀察,顯然存在不合情理之處。按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至高者是天,至厚者是地。水即使很大,也不過是天、地之間的一物而已,顯然很難與天、地相抗衡。如明人陸容,曾就此提出以下質(zhì)疑:“水為五行之一,生于天而附于地,非外天地而為物也。今以水與天地并列,已為不通之論。若其使民服罪之書,水官者沈之水,地官者埋之地,似矣。天官既云上之天,則置之云霄之上可也,卻云著之山上。然則山非地乎?其誣惑蚩蚩之民甚矣。”這種質(zhì)疑無疑出于儒家知識人的正統(tǒng)之論,盡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顯然忽略了民間信仰具有一種混合眾說的特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與儒家文化精神相合。就此而論,關(guān)于天、地、水三者并稱為“三官”,宋濂的追溯與闡釋,“足破群疑”。
當(dāng)然,三官信仰的文化符號價值,并非僅僅限于此,而是逐漸融入天地會起源的文化符號中。這至少可以從以下三點觀之。一是三官信仰中,將天、地、水視為“三官”,以天、地并稱,固然與“天地會”之名相合,即使是天、地、水并稱,也與“三合會”之名若合符節(jié)。如其中所云水官的起源,將符“沈之水”,無疑與天地會傳說中將秘密文書藏入鐵箱,沉之海底,而后稱為《海底》(或稱《海底金經(jīng)》)有關(guān),其中的文化符號的傳承關(guān)系亦揭如昭然。此外,加入一個水官,其影響更是及于天地會符號中多三點之水的文化傳統(tǒng)。二是據(jù)前述劉基的記載,在民間的三官信仰中,多“以斗指寅、申、亥為天、地、水三官按罪賜福之月”,其中斗星所指及其相關(guān)地支寅、申、亥,與天地會入會儀式中“拜斗鉆刀”之間的關(guān)系,更是有待于進一步的解讀。進而言之,儒家文化符號系統(tǒng)中的《三皇本紀(jì)》,所稱天皇、地皇、人皇“各一萬八千歲”,其中相傳之?dāng)?shù),顯然本于邵雍演繹易理的《皇極經(jīng)世書》,書中所云“一萬八千歲而天開于子,又一萬八千歲而地辟于丑,又一萬八千歲而人生于寅”,其實就是“三皇之?dāng)?shù)”。這一記載中的子、丑、寅三地支,其與天地會傳說文化符號同樣不無關(guān)系。三是三官信仰的傳說中,有“始皆生人,而兄弟同產(chǎn)”之說,即由龍女所生。即此一點,明人歸有光就已敏銳地察覺到,其與“漢茅盈之類”存在相似之處。歸氏所言“茅盈”,即指“三茅”信仰中的盈、固、衷三兄弟,盡管仍被歸氏斥為“其說詭異,蓋不可曉”,但其間的兄弟甚至結(jié)義兄弟關(guān)系,更是成為天地會傳說中的文化符號淵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