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退一步,方能海闊天空?
作者:喬治
編輯:一然
風品:陳晨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商場如戰場,貴在上下一體、眾志成城。
4月11日,控股股東國騰集團向振芯科技寄出臨時提案函件,希望增加董事會成員。但遭到公司強烈抵制。4月12日,在董事長謝俊主持下,振芯科技董事會召開臨時會議,否決了這份提案。
隨著控制權爭奪升級、控股股東間矛盾被擺上牌桌,不止讓4月22日的2024年度股東大會陡升關注度,也讓企業后續發展平添X因素。不禁疑問,雙方關系何以至此、會有最終贏家么?對振芯科技有哪些影響?
1
內斗再升級
警惕波及公司經營發展
回看事件始末。振芯科技公告稱,4月11日收到控股股東國騰集團函件指出,為進一步充實經營管理團隊力量,支持、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增加董事會成員,國騰集團提請振芯科技2024年度股東大會的召集人(即上市公司董事會)在本次股東大會中增加《關于修訂<振芯科技公司章程>的議案》,并提交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審議。
公司章程修訂內容主要包括:將“董事會由九名董事組成,其中三名為獨立董事”修改為“董事會由九至十二名董事組成,其中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成員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將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情形中的“董事人數不足六人”改為“董事人數不足公司法規定人數或者本章程所定人數的三分之二”,即修改臨時股東大會召開觸發條件中的董事人數條款。
目的明顯,國騰集團欲擴充董事會人員,增加話語權。背后影響有積極一面,如?引入新資源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等;也有挑戰一面,如可能加深控股股東內部矛盾,進而影響決策的效率和穩定性。
對此,董事會表現出明顯抵制情緒。4月13日,振芯科技發布公告,經參會董事審議與表決,全票通過《關于豁免董事會會議通知期限的議案》、《關于不予提交控股股東臨時提案至股東大會審議的議案》兩項議案。董事謝俊、徐進、柏杰、莫然對該議案投棄權票。棄權理由為將繼續通過合法途徑維權,加強經營管理,確保振芯科技的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振芯科技給出的理由是:首先,國騰電子集團臨時提案中“董事會由九至十二名董事組成”未明確確定董事會確切人數。董事會人數設定違反《上市公司章程指引》?,F行規則要求公司章程須明確董事會具體人數,而提案中“9-12人”的彈性區間設置不符合監管要求。
董事會認為,國騰集團臨時提案存明顯爭議,提案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為避免控股股東的內部股東矛盾下沉至上市公司引發公司治理風險,在國騰電子集團未向公司出具臨時提案的股東會決議前,決定不予提交該臨時提案至2024年度股東大會審議。
國騰集團自家股東也發表聲明抗議,公告披露,莫曉宇、謝俊、柏杰、徐進合計持有49%表決權的股東發出《聲明》稱,該臨時提案未獲股東會正式決議授權,國騰集團繞過四名股東向振芯科技發出臨時提案的行為,嚴重損害四名股東在國騰電子集團的合法權益,堅決反對何燕擅自以國騰電子集團名義提交議案。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表示,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關系劍拔弩張,不僅影響運營效率、發展戰略,還可能波及日常經營,引發市場擔憂,動搖投資者信心,影響公司長期價值。如何統一化解,考驗振芯科技各方大智慧。
不算多苛求。4月16日,振芯科技再發公告稱,擬以持有的創新智能產業園土地使用權、在建工程以及項目建成完工后的房產作為抵押物,向工行成都高新支行申請4.60億元貸款。
本是尋常的抵押貸款公告,卻因“特別提示”再次暴露了內斗升級,或從控股股東層面下沉至上市公司層面,甚至波及公司后續的經營和發展。振芯科技特別提示,貸款存續期內,如控制權糾紛或其他負面輿情嚴重影響正常生產經營,或公司初創團隊失去經營決策權等情形視為貸款違約,工行成都高新支行有權采取停止發放貸款、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貸款、追加擔保等各種措施控制風險。
2
出獄“女富豪”PK四股東
權力游戲可有真贏家?
公開信息顯示,振芯科技前身是成都國騰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營衛星定位導航、遙感等,2010年8月登陸創業板??毓晒蓶|是國騰電子集團,后者股東包括何燕、莫曉宇、徐進、謝俊和柏杰,分別持股51%、28%、7%、7%和7%。
深入一層看,雙方間矛盾升級離不開一位“關鍵人物”,即重獲振芯科技實控權的何燕。2025年1月15日,振芯科技公告,國騰電子集團解散糾紛一案近日作出重審二審判決,判決駁回莫曉宇、謝俊、徐進、柏杰關于解散國騰電子集團的訴訟請求。國騰電子集團預計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散,其將作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繼續存續。這意味著,持有國騰電子集團51%股權的何燕重新成為實控人。此前振芯科技一度為無實控人狀態。
不過從目前態勢看,何燕要坐穩這個位置并不容易。細觀上述硬剛的四名股東,與何燕不僅是國騰集團初創股東,同時也是振芯科技核心高管:謝俊是公司董事長、柏杰任董事、徐進任副董事長,莫曉宇為原董事長。
為何雙方關系劍拔弩張?
作為創始人,何燕對公司發展功不可沒。20世紀90年代,其開始從事IC卡電話經營,后進軍衛星通訊領域,成功創立國騰電子(振芯科技的前身)。2010年,帶領國騰電子以“衛星導航第一股”身份在創業板上市。2001年,何燕以“何然”之名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位列第82位,個人資產估值達7000萬美元。2006年榮獲胡潤百富榜四川IT首富。2014年4月,國騰電子將公司名變更為“振芯科技”。
危機出現在2013年,彼時何燕因涉嫌非法經營罪接受有關部門調查。2016年10月,因犯挪用資金罪、虛開發票罪被判刑五年。
這成為后續矛盾的導火索。何燕出獄這一年,即2018年初,國騰電子集團股東莫曉宇、謝俊、柏杰、徐進發起起訴,要求解散國騰電子集團,遭到何燕反對。
2020年1月,莫曉宇、徐進、謝俊、柏杰等管理層股東向振芯科技發出聲明稱,原實控人何燕因其眾所周知原因阻礙上市公司發展,為化解實控人風險,作為控股股東國騰電子集團的股東和上市公司董事,三年多來與何燕多次反復溝通,窮盡一切辦法試圖協商解決問題。但無法達成一致,國騰電子集團股東間已失去人合基礎,形成矛盾不可調和的治理僵局。
據北京時間,莫曉宇(從何燕手中接任董事長一職)曾提到,何燕不僅在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沒對企業提供過任何支持,國騰電子集團反而為解決她個人及旗下企業問題而付出很多。沒有振芯科技,國騰電子集團幾乎是一個空殼。
據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道,在2000年開始變更股份過程中,就有輿論質疑何燕侵吞國有資產,向各有關部門進行舉報。當年5月,何燕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耀星公司。因原始股東利益糾紛,其謀劃資產轉移。
或基于此,如今何燕重新上位,引發上述股東們忌憚。據經濟參考報,振芯科技稱,本次實控人變更可能會對公司未來的治理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導致公司戰略、財務、發展等重大經營決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認為,何燕與四名股東的矛盾由來已久,當下振芯科技內斗持續且有升級跡象。經過多年拉鋸,何燕雖取得關鍵勝利,但公司治理的不確定性依舊存在。國騰集團與振芯科技董事會的博弈仍在繼續,何燕回歸后如何處理與創始團隊的關系,是公司未來穩健發展的關鍵。內斗若不能平息且持續升級,振芯科技的發展將受到阻礙,進而損傷全部股東利益。這場權力游戲或就沒有真正的贏家。
3
營利連降兩年
謝俊能否力挽狂瀾?
的確,現在擺在振芯科技面前的,不僅有控制權糾紛懸頂的經營風險,還有連續兩年業績滑坡的煩惱。
2016年至2019年,振芯科技凈利為4000.76萬元、3053.98萬元、1617.00萬元、458.68萬元,增速-48.89%、-23.66%、-47.05%、-71.63%。而無實控人的幾年,振芯科技業績反得到改善。2020年至2022年凈利增速分別達到22.38%、37.48%、49.01%。
但2023年7月,隨著新任董事長謝俊接棒,公司業績便再度滑坡。當年營收8.52億元同比下降27.95%、凈利0.73億元下降75.81%。2024年營收7.97億元,同比再降6.44%,凈利潤0.4億元下降44.91%。
更玩味的是,作為謝俊掌舵一個完整財務年,未能取得開門紅,薪酬卻反漲至百萬元以上。據證券時報,其2023年稅前薪酬為93.36萬元,2024年為103.26萬元。
深入業務面,振芯科技主營業務包括集成電路,特定行業北斗模塊、終端市場,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服務以及機器感知與智能化等。
2024年,受特定行業去庫存周期調整、部分產品價格下降以及設計服務項目承接數量減少等因素影響,公司集成電路業務收入3.8億元,同比下降16.58%。受執行項目驗收進度影響,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服務業務收入1.24億元,同比下降29.75%。
細觀財務指標,除了營利下滑,高企的應收賬款也值警惕。截至2024年末,振芯科技應收賬款達到10.7億元,同比增長12.76%。拉長維度看,相較營收的起伏不定,應收賬款已連漲5年,較2020年的4.46億元,2024年已翻了一倍有余。
除了現金流壓力,壞賬減值風險不可小視,有無折射企業市場話語權、產品競爭力待提升值得審視。2019年至2022年,振芯科技應收賬款賬面價值(扣減信用減值損失)由4.28億元增至8.41億元。2023年營收下滑28%至8.52億元,應收賬款則進一步增至9.49億元。2024年的超12%增速也遠超同期營利。
個中隱憂公司并非沒有察覺,振芯科技表示,將采取多項措施應對集成電路業務營收下降的挑戰,包括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專項工作,強化供應鏈管理,通過集中采購、供應商議價及生產周期預規劃降低采購成本;不斷研發新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與現有重點客戶的合作關系,拓展新市場、新客戶;并在“軟件功能化、平臺數據化、終端智能化”方向持續攻關,推動公司業務發展。
刀刃向內,種種動作透出的改變決心值得肯定。只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關鍵爬坡的較勁時刻,控股股東高管間的內斗內訌自然不是好消息。
盡管董事長謝俊帶頭否決臨時提案,可何燕是否留有“后手”也未可知。一句話,危機化解、力挽狂瀾貴在眾志成城,畢竟家和萬事興。能否放下利益紛爭、化干戈為玉帛呢?想來何燕、謝俊各有背負。
4
智能化前景誘人
各退一步,向寬處行
拋開上述不確定因素,若拉長維度看,振芯科技也有不俗的戰略定力和實力積淀。
深耕硬核科技領域20多年,公司一直緊貼國家戰略布局,經歷了從北斗到高性能集成電路,再到AI智能的三個發展階段。面對人工智能浪潮,振芯科技早在“十三五”中期就提前布局智能化方向,目前已構建起涵蓋“智能化芯片—智能化終端—智能化應用及服務”的全系列產品,并實現批量銷售。
2024年11月,振芯科技公告擬投資2000萬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旨在強化“端”和“智”方向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云、網、群、端、智”全體系發展格局。新子公司專注集成和板塊業務,獨立后將繼續深化DDF芯片研發。
以“網”方向為例,振芯科技已推出國內領先的通信數據鏈、北斗衛星導航等產品及解決方案;再如“群”方向,成功落地具身智能、無人自主平臺等優勢產品。目前,特定行業正經歷技術革命,“特定行業+AI”成為主流趨勢,推動行業向智能化、無人化演進,振芯科技上述發力又一次卡住了時代C位。
2024年11月,振芯科技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披露,公司已突破“智能感知、智能理解、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具身智能產品、無人平臺集群在復雜空間環境內的視覺感知、自主導航、集群協作等功能。近年來搭載公司智能化攝像機、模組的自主無人系統、小/微型無人機在國內多項頂尖賽事中排名第一。目前公司在多個無人平臺及重點行業領域實現了批量銷售。
展望2025年,振芯科技將開啟新五年規劃,持續推動核心產品、研發能力的創新突破,集中引進跨學科復合型技術人才,實現智能化時代的發展轉型。同時擬加速推進創芯智能產業園開發建設,滿足日益缺乏的物理空間需求。
不難發現,振芯科技也飽含發展張力、創新韌性,努力做強主業、擁抱市場、卡位趨勢,新五年前景可期可待。不過,世間之事往往知易行難,從說到到做到往往有一條鴻溝待越。
根本而言,業績下滑折射了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企業自身需加快調整更精優化。而關鍵時刻,控制權紛爭愈演愈烈無疑憑生變數,不僅影響積弊化解、公司市場形象,也對投資者信心造成打擊。未來,如何在復雜的內部治理與外界環境中實現穩定發展,將是振芯面臨的最大挑戰。
越是艱難時刻,越考驗眾志成城。說千道萬,企業穩健發展、價值底盤牢固是一切利益紛爭、權利洗牌的根本,若傷及后者無疑舍本逐末、沒有最終贏家??v覽千年商道,無非一個和字。和氣生財、積善余慶。能否參透其中奧義,考驗何燕、謝俊們的大智慧。
后續上演何種戲碼、內斗什么時候停止、又怎樣收場?時間是最好證明。世上從沒無解之事,何況還曾是一起打天下的基友。
各退一步,向寬處行,才能得大自在。
本文為首財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