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中國歷史上涌現了無數巾幗不讓須眉的傳奇女性。從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到一代女皇武則天,她們的形象在父權至上的封建時代,顯得格外的迷人而耀眼。而這樣的人物從古至今一直都在不斷涌現。
施劍翹人稱“現代俠女”,一個喜愛古文詩詞的文弱女性。卻因父親的死,走上了漫長的十年復仇之路,最后經歷了無數的波折和阻礙,終于親手擊斃殺害自己父親的仇敵孫傳芳。
1925年奉系軍閥張宗昌和直系軍閥孫傳芳為了爭奪安徽、江蘇兩省地盤,軍閥之間爆發了戰爭。
施從濱被張宗昌委任為前敵總指揮,并且他還是奉系第二軍的軍長,奉命南下截擊孫傳芳北上進犯的部隊。孫傳芳在戰前多次向施從濱發電報,希望施從濱反水與自己合作,倒戈一擊。而施從濱一概不理,繼續南下迎擊孫傳芳的部隊,并且親自督陣。但在作戰中,因為戰爭的失利,施從濱不幸被孫傳芳的部下俘虜。
孫傳芳獲得勝利后,將俘虜的施從濱,當眾斬首,并且暴尸三日。最后還是施劍翹的三叔,假裝同鄉,將施從濱的尸體運回老家安葬,施劍翹得知父親的死訊后,從此立志替父報仇,走上了漫漫復仇之路。
施劍翹,原名施谷蘭,父母希望她能夠成為一個如同空谷之蘭一般,寧靜淡雅的女子。施劍翹家境相當優越的,受到父親的寵愛。一直當作傳統的大小姐來撫養,深居簡出,甚至還有過纏足。施從濱專門為女兒找私塾先生為其開蒙并教學。
施劍翹對古文詩詞產生了興趣。她也接受過新式教育,并且在18歲時畢業于天津師范學校。
施劍翹并不是一開始就打算成為“俠女”,畢竟她在當時只是一個失去了父親的弱女子,而自己還有弟弟妹妹尚且年幼,無法和勢力強大的軍閥孫傳芳抗衡,只有尋求別人作為依靠,以圖復仇。最開始她試圖依靠自己的堂兄施中誠,因為施中誠童年喪父,因為投奔施劍翹的父親施從濱,得以進入了北洋軍謀得了個職位。
施中誠一開始也表現得好像對為施從濱報仇很上心,為此,施劍翹的母親還去求張宗昌多加關照自己這個侄兒。在施從濱死后第二年,施中誠直接從排長躍升為團長,又過了三年甚至當上了煙臺的警備司令這種要職。但施中誠這時候卻開始勸施劍翹打消為父報仇的念頭,施劍翹怒不可遏,當即決定與這位堂兄斷絕兄妹關系。
后來,施劍翹在父親的三周年忌日時,母女倆的痛哭聲驚動了來借宿的同鄉人。此人名為施靖公,是施中誠的軍校同學,當時在軍閥閻錫山手下任諜報股長。施靖公表示愿意為施從濱復仇,而施劍翹回復:“如果愿意為她報殺父之仇,她便愿意以身相許”。
施靖公在婚后一路高升,但卻對報仇一事一直拖延,一直到1935年,這一年施靖公也當上了旅長,施劍翹再次提出為父報仇,卻遭到了施靖公的拒絕。施劍翹毅然決然和施靖公劃清界限,帶著婚后的兩個兒子回到了娘家。這十年,施劍翹嘗試依靠過自己的哥哥,也依靠過自己的丈夫,最終都是一場空,她最終決定自己動手完成復仇。
她將自己原本的名字“施谷蘭”改成了“施劍翹”,此名來自于施劍翹親手寫下的兩句詩“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她還將自己的兒子的名字分別改成“僉刃”和“羽堯”,暗合劍翹二字,一切都只為堅定自己的復仇之志。
施劍翹為了行動便利先是“通過手術放開了自己裹著的小腳”,然后潛心練習槍法,為刺殺做著準備。不久后,孫傳芳因為兵敗隱居天津的消息傳到了施劍翹這邊,施劍翹覺得機會來了。她的行動根據后人推斷得到了軍統的暗中幫助,于是施劍翹得到了一支當時極其稀少的勃朗寧手槍。
在其父親十周年忌日這一天,施劍翹得知了孫傳芳成為了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于是施劍翹以假名提前加入了居士林,在居士林中通過明察暗訪摸清了孫傳芳的特征以及行動慣例。通過這些信息,施劍翹做好了周密的準備,甚至還寫好了遺囑和《告國人書》,以圖行刺后公開。
11月13日,施劍翹擬定行刺的日子。她提前到了佛堂假意聽經,然后找借口混到了離孫傳芳較近的位置,以提高刺殺成功的幾率。在聽經者和法師在閉目誦經之時,悄然拔槍,對著孫傳芳后腦勺就是一槍,之后又對著倒下的孫傳芳的太陽穴和腰部連開兩槍。
當佛堂陷入混亂后,她將早已準備好的父親的照片和《告國人書》扔向了人群,并光明正大地宣布自己的姓名和行刺的原因,還親自報警自首,第二天各大報紙都刊登此事,舉國震驚。施劍翹被捕后,絲毫不否認自己殺人的事實,并交代自己殺孫傳芳不只是因為他殺死了自己父親,更是因為孫傳芳殘殺俘虜,并且死后還要暴尸這一行為。
施劍翹的案子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對她的行為表示贊賞,并稱其女中豪杰。這驚天大案還引來各方婦女會和學會為其請求特赦,認為孫傳芳當初作為抵抗國民革命的主要軍閥,施劍翹這一行為是為國除害。這甚至驚動了馮玉祥和李烈鈞、于右任等國民黨大佬下場為其求情,請求國民政府給予特赦。
1936年10月14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國宣布對施劍翹實施特赦,之后的幾十年里,施劍翹為抗戰奔走過,見過宋美齡:為資助勞苦大眾,見過周總理;解放軍解放蘇州,她親自帶頭迎接過解放軍進城,甚至將兩個兒子親手送進了解放軍。新中國成立后,施劍翹將其一手創辦的小學移交給了蘇州市人民政府,所做之好事不勝枚舉!
“深谷芳蘭一枝春,攀絕高崖凌碧空。縱有紅花漫四野,豈無綠草染前峰。繁枝不怕春色淺,根茂何愁冬土深。生就山中一根草,只怕孤芳不惜春。”這是施劍翹親手寫下的詩句,名字與其原名“谷蘭”相合,這首詩正是施劍翹一生的完美寫照。
1979年,施劍翹因直腸癌去世,臨死前,她對兒子留下的遺言,不是關于自己,卻是希望祖國早日統一,表示如果身體允許希望還能為統一盡一份力。施劍翹的一生,無愧于“現代俠女”之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