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藝術領域的資深從業者,陶巍以設計為起點,跨界醫學領域,用藝術搭建起心靈的橋梁。她將個人成長中的困境轉化為力量,聚焦女性創傷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在參與北京協和醫院《藝術治療改善胎兒丟失女性悲傷水平的探索性研究》項目的同時,發起瀚藝術空間《療藝會》項目,通過藝術創作幫助女性與青少年在非語言表達中釋放壓力、重建情感聯結,開辟了一條藝術療愈社會化的新路徑。
陽春之際萬物復蘇, 瀚藝術空間 推出 “共生·生發” - 陶巍藝術療愈繪畫個人項目展 , 展覽 濃縮了陶巍的跨界實踐精髓 , 以 “游山”系列抽象繪畫為基底,打破傳統藝術觀賞模式, 創造出一個 沉浸式 “白盒子”互動空間。觀眾可自由涂抹、書寫,在色彩的碰撞中體驗藝術療愈的即時性與開放性。陶巍以 自由的 抽象語言解構理性束縛,用包容的場域激活觀者內在感知,讓藝術從架上走入生活,成為療愈心靈的日常實踐。
陶巍的藝術療愈實踐,既是對當代藝術社會功能的延伸,亦是對個體生命困境的溫柔回應。她用色彩與空間創造共生之境,讓藝術不止于審美,更成為照見自我、鏈接他者的精神媒介。
游山系列- 1201
木板丙烯
24×30cm
2024
陶巍專訪
庫藝術=庫:作為設計專業出身且深耕當代藝術領域多年的畫廊經營者,您接觸并進入心理咨詢領域的契機是什么?
陶巍=陶:我接觸心理咨詢領域始于2017年。當時剛經歷一場手術,術后恢復過程漫長且艱辛,我通過自我學習、內在成長來調節舒緩情緒。2010年,由于我懷孕生產結識了協和醫院的馬良坤教授,通過和馬教授的接觸、了解、學習,運用自身所學習的藝術知識參與到協和醫院宣教活動中來,這份感觸促使我產生了回饋社會的心愿,希望發揮自身專業來回報協和醫院醫護人員的幫助,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因此,我接受了馬教授的邀請,加入相關項目,并有機會深入探索藝術療愈與心理關懷的融合可能。
游山系列- 1214
綜合材料
50×60cm
2024
庫:“療藝會”是瀚藝術空間的一個藝術療愈項目,當初您發起這個項目的初衷是什么?
陶:這個項目源于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持續關注。在生活中,我留意到自家孩子及身邊朋友的孩子都普遍存在情緒困擾、青春期心理調適以及親子關系緊張等棘手問題。我們希望探索一種親和的、易于交流和操作的溝通形式,例如,以藝術創作活動的模式,借繪畫、雕塑、手工藝等形式為媒介,讓家長與孩子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通過互動共創的模式來緩解相應的情緒困擾。這種療愈方式無需過多的語言溝通,但卻可以在創作過程中,自然而然起到放松和療愈作用。
例如,在媽媽協助孩子完成一件繪畫的創作過程中,可以增加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還可以幫助孩子在互動中提升自信,平復情緒,促進親子關系向良性方向發展。
基于此,我便結合自身專業知識,著手研發兼具實踐性與趣味性的藝術療愈課程體系,這就是“療藝會”誕生的初衷。
游山系列- 1216
布面綜合材料
120×150cm
2025
庫:此次“共生·生發”這一展覽主題的靈感來源是什么?
陶:“共生?生發”這個展覽主題的靈感,其實是分階段積累而來的。先說“共生”的緣起。2022 年疫情稍有緩解時,我們原本就計劃圍繞“共生”展開一系列問題的深度探討。經過籌備,最終邀請協和醫院專家、美院教授及藝術家,聯合舉辦了“共生--思變”跨界展覽。之所以強調“思變”,是因為疫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軌跡與習慣,我們希望借此契機思考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游山系列- 1215
木板綜合材料
120×80cm
2025
此次“生發”的靈感則與2024年我們與協和醫院產科正式啟動的“胎兒丟失哀傷”科研項目有關。這個項目聚焦女性情緒管理,旨在幫助經歷胎兒丟失的女性緩解焦慮,重拾再孕信心。項目最初著眼于育齡青年群體——在當下結婚率、生育率持續走低的社會背景下,探索藝術如何介入醫學領域,改善情緒管理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我們選擇從孕前備孕期的情緒管理入手,通過工作坊、一對一心理開展疏導,結合繪畫、彩泥、音樂、冥想等藝術手段,為參與者建立心理支撐。隨著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加之在多地開展基層會議分享與工作坊的實踐,我愈發希望以點帶面,讓這些探索如星火燎原般影響更多人。恰逢春季萬物復蘇的時節,“生發”的主題便應運而生,寓意希望與新生。
游山系列- 1217
木板綜合材料
50×60cm
2025
庫:您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傳達怎樣的藝術理念或療愈觀念?
陶:這個問題我們昨天剛好也探討過。由于是設計專業出身,我日常也會創作一些小稿,但一直認為自己的作品尚未達到公開展出的水準。直到在工作坊中,學員的反饋改變了我的想法。有成員對我說:“老師,我想買下這幅畫,陽光照在畫上的樣子,讓我今天心情特別好。” 這種真摯的交流與回應,對我而言十分珍貴。在這里,對畫作的認可,本質是作品對其內心的觸動,而非考量升值或收藏價值。他們愿意與畫作對話、產生情感聯結,這份心靈共鳴十分珍貴。我希望借由項目傳遞的,正是藝術作為情感媒介的力量:讓畫作成為人與人、人與自我溝通的橋梁,在療愈中實現深層的心靈共振。
“共生·生發”展覽現場
庫:本次展覽展出了哪些類型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有哪些獨特的療愈元素或方法融入其中?
陶:本次展覽的核心展品是“游山”系列抽象作品,其靈感來自我在山野間的游歷體驗,無論是與智者的交淡,還是純粹的山水間漫步,過程中與自然的深層對話,都成為創作的原始驅動。這些作品沒有任何約束,也沒有考慮空間、色彩關系或構圖法則,純粹以自由狀態輸出內心的情感與能量。當觀者與作品產生共鳴,其實是能量的同頻共振——觀者感知到的,正是創作時我與自然互動的情感能量,而觀者與作品的對話又是這一情感能量延伸。
這組作品呼應了展覽“共生?生發”的內核。正如我從城市走向自然、從藝術跨界醫學、將藝術與療愈融合,其本身就是一場持續的交互。曾經難以想象藝術與醫學的關聯,卻因個人經歷與實踐探索,逐步找到了共生的支點,如同新芽破土,在跨界碰撞中孕育出新的可能。
“共生·生發”展覽現場
庫:與傳統藝術展覽相比,“共生·生發”在展覽形式或觀眾體驗上有哪些特別之處?
陶:這次展覽在形式與體驗上更強調互動性和療愈氛圍。除了展出“游山”系列外,我們特別打造了一個“白盒子”概念空間——從天花板到墻面再到地面通體純白,最初設計是供觀眾自由涂畫,釋放內心表達。后來,我在空間的兩個入口增設了半透明的玻璃紗簾。這個設計非常重要:一方面,半封閉的環境能引導觀者在穿越簾子的瞬間,自然進入與自我對話的狀態;另一方面,紗簾制造的朦朧感為外部觀察者保留了想象空間——當人們透過簾子看到內部涂畫者的身影,很容易投射自身情緒,形成“鏡像式”的心理對應。實際觀展時,這種設計激發了多樣的互動行為:有人偏愛在墻角創作,有人執著于高處留白,還有觀眾被空間內懸掛的畫作吸引,圍繞其周邊即興添筆。每個人選擇的位置、創作方式都截然不同,這種差異化的參與過程本身就充滿趣味。畢竟這是一場藝術療愈展,我希望打破傳統展覽的嚴肅感,以“玩”為核心,讓觀眾在輕松涂畫、自由探索中,自然實現情感交流、情緒抒發,真正感受藝術介入生活的溫度。
“共生·生發”展覽現場
庫:您還會為體驗者做一些心理解讀?
陶:是的,目前我已累計完成近百例一對一藝術療愈解讀。在展覽現場,我會通過兩種方式引導體驗者:一是在創作前,用對談的方式進行充分溝通以了解其狀態,針對性給出繪畫主題;二是在創作后,結合作品與繪畫者進行探討性解讀,并共同找到改善情緒的方向和方法。即便體驗者并非專業藝術創作者,甚至有人對繪畫感到抗拒,都可以在繪畫療愈的收獲中收獲良多。藝術療愈的價值恰恰在于捕捉細微表達——例如畫面中一個點的位置,在藝術療愈師眼中,都可能映射當下情緒。我們會綜合畫面元素(點線面構成、色彩選擇)、創作行為(落筆輕重、紙張位置偏好),精準關聯心理狀態。通過這種跨學科視角,能進一步分析情緒來源,這正是藝術背景賦予的優勢——將視覺語言轉化為心理洞察的橋梁。
庫:對于即將參觀“共生·生發”項目展的觀眾,您有哪些建議或期望?希望他們能從展覽中獲得什么?
陶:作為一名陽光型社恐,籌備“共生?生發”項目展時我也經歷了漫長的思考與自我突破。此次展出的“游山”系列作品以丙烯和礦物質顏料創作,創作過程中我始終沉浸于當下情緒,以直覺選擇色彩,不刻意考量撞色或補色理論,純粹與內心對話。所以我也希望觀者放下所有對藝術與繪畫的固有認知,以開放心態感受作品。無論喜歡與否,觀眾的反饋都是一種互動和交流,對我來說都特別寶貴。更期待這場展覽能成為情感共鳴與心靈對話的契機,為每位觀者帶來啟發。
庫:未來您在藝術創作和藝術療愈領域有哪些具體的計劃或愿景?
陶:目前除了持續深化協和醫院藝術治療項目,結合國家鼓勵生育的政策和提高人口質量的要求,我們會拓展計生協優生優育藝術療愈的項目,定期展開孕產情緒支持工作坊活動;此外,聯合醫護團隊進入社區與學校,為月嫂、母嬰師等群體開展專業培訓,讓藝術療愈理念融入日常照護;同時,瀚藝術空間每年將策劃2-3場療愈主題展覽并落地創新項目,擴大社會影響力。藝術創作方面,會不斷探索表達形式與療愈功能的融合,以作品傳遞溫暖,為療愈實踐注入靈感,構建藝術與健康共生的生態。
展覽現場合集
藝術家簡介
陶巍
Tao Wei
1999年創辦個人設計工作室;北京798瀚藝術空間創始人之一;瀚藝術空間《療藝會》項目發起人;獨立藝術策展人;資深藝術收藏顧問;北京協和醫院《藝術治療改善胎兒丟失女性悲傷水平的探索性研究》項目創立人之一;中央美術學院 藝術與教育管理學院藝術治療工作室,《藝術治療改善胎兒丟失女性悲傷水平的探索性研究》實踐項目指導老師;中國計生協優生優育指導中心北京協和醫院項目點藝術療愈負責人;北京協和醫院孕婦學校藝術療愈工作坊負責人
策劃展覽/項目
2025《共生·生發 》—— 陶巍 藝術療愈繪畫個人項目展
2024《輕盈卻如磐石》—— 李世公個展
2023《無極之境》—— 頌元個展
2023《一切只是獨白》—— 李滿金個展
2022《共生·思變》 —— 醫學、藝術跨界展
五一假期特別活動
“色彩繪畫“創研工作坊即將啟動
“在色彩中探索繪畫新的可能性”
國內外導師攜手構建一個獨立的繪畫體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繪畫
創研工作坊(第四期)
導師陣容:
馬樹青、英格麗·弗洛斯(德)、黃拱烘(德)
線下工作坊啟動時間:
2025年5月1日
授課方式:
線上理論教學 + 線下實踐創作 + 跟蹤創作點評
線下授課地點:
課程亮點:
從繪畫觀念、色彩理論到個體獨立創作,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助力成員全面提升藝術創作能力。
全階段成員權益:
- 參加本期工作坊舉辦的線上成果展,展示個人作品;
- 加入“色彩繪畫”師生專享交流群,與導師及同行深度互動;
- 參選“色彩繪畫”年度主題展覽,獲得更多展出機會;
- 獲得由庫藝術教育與“色彩繪畫”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結業證書;
- 優先獲得現場參與《庫藝術》舉辦學術主題論壇活動的現場席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