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600字
閱讀完約8分鐘
金融投資報記者 梅婧
財報季,一幅“擴張與效率陣痛交織”的餐飲行業復雜圖景徐徐展現。
發力供應鏈的蜜雪冰城去年凈賺44億元,頭部品牌奈雪的茶虧損超過9億元;巨頭海底撈凈利潤達47億元,賣酸菜魚的九毛九集團則遭遇上市后最大的業績滑坡。規模與效率分列于天平的兩端。
各大餐飲品牌的財報數據正是中國餐飲連鎖化進程的一個縮影:當行業從規模擴張進入精耕細作的分水嶺時,品牌們如何重寫新的增長公式?
制圖 卿子秀
新茶飲
站在擴張與效率的十字路口
毋庸置疑,經歷兩年紅海廝殺的新茶飲行業,分化愈加顯著。
梳理行業中五家上市茶飲企業2024年財報可知,蜜雪集團以248.3億元的營收蟬聯行業榜首,同時也是去年最賺錢的茶飲公司。
剛剛赴美上市的“霸王茶姬”主體茶姬控股異軍突起,凈利同比增超2倍,達25.15億元;古茗的凈利潤接近15億元。
相比之下,茶百道雖然實現盈利,但凈利下降近六成,至4.72億元;昔日的“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更是同比轉虧,虧損金額高達9.17億元,為五大茶飲企業中唯一一家年度虧損的企業。
蜜雪集團2024年度業績摘要 據公司財報
五家上市茶飲迥然不同的業績表現,是最近兩年規模效應下的成果:加盟模式擁有明顯的先發優勢。
國內外門店數量高達4.6萬家的蜜雪集團,是全球門店規模排名第一的現制飲品門店,規模效應疊加供應鏈優勢,令其成為最賺錢的茶飲品牌。
財報顯示,商品和設備銷售是蜜雪冰城的主要收入來源,2024年,該業務板塊實現收入242.1億元,同比增長21.7%,占總收入的97.5%。可以說,蜜雪集團更像是一家供應鏈公司。
門店超過9000家的古茗、去年急速擴張門店至6000多家的霸王茶姬,亦是規模效應下贏家通吃的代表。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前一直堅持直營到2023年7月才開放加盟的奈雪的茶,門店數量僅為1798家。值得關注的是,在財報業績會上,奈雪的茶管理層透露,2024年5月后,公司基本上叫停了加盟的業務,原因是“先保證每一家店的質量”。
更值得關注的是茶百道,其門店數量超過8000家,與古茗的差距不大,為何業績不及前者?其解釋是:“因為公司加大了對加盟商的政策支持及向加盟商銷售貨品、設備的優惠力度。”也就是說,為了吸引更多的加盟商及推廣,茶百道投入了較高的成本,最終拖累了收入。
這背后透露的信號是,經歷了下沉市場爭奪戰、價格戰的新茶飲行業,已經走到擴張與效率的十字路口。隨著門店密度與單店效益的博弈,加盟商回本周期拉長,與品牌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導致往日大肆擴張的邊際效應不斷遞減。
事實上,即使是規模最大的蜜雪集團,去年也關閉了1600多家門店。
對于2025年,幾乎所有的新茶飲品牌都在調整開店目標,其加盟體系也面臨調整,更加專注于已有門店的運營,以及現有模式的精細化管理。
餐飲企業
效率革命的加速迭代
較之重新衡量規模效應增長邏輯的新茶飲品牌,以海底撈、九毛九集團、呷哺集團等為代表的上市餐飲企業面臨的局面更為復雜。
經歷了2023年整體回暖的餐飲行業,在2024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劇烈競爭,幾乎每一天都在上演“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戲碼,這從各大上市餐飲企業的財報數據中便可窺見一斑。
海底撈的表現極為搶眼,其以超過427億元的營業收入和47億元的凈利潤,鞏固了火鍋霸主地位;2024年上市的小菜園營收突破52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外賣收入達到20億元,同比增長34%,占總營收的近40%。
增收不增利的九毛九國際控股,凈利潤大跌90.7%,至4480萬元,核心經營利潤被腰斬60%;賣小火鍋的呷哺集團,營收與凈利雙降,凈虧損4.01億元,創下其上市以來最高虧損紀錄,其連續4年虧損超過12億元。
海底撈2024年度業績摘要 據公司財報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展示了數智時代下,餐飲商業已從往昔的“單一比拼”轉變為“體系戰爭”的事實,效率革命正席卷整個行業,其中,供應鏈韌性是核心競爭點。
以海底撈為例,在業界看來,其亮眼業績得益于“千店千面”戰略的成功,即將產品創新權、營銷決策權下沉至區域門店,讓與消費者接觸最為密切的一線來靈活決策,在“標準化”中實現“個性化”的平衡演繹,依靠的是以頤海國際為代表的成熟供應鏈體系;以平價和性價比打出來一片天地的小菜園,背后是智能中央廚房體系24小時響應機制與3公里精準配送網絡的支撐。
“在性價比時代,供應鏈已經成為餐飲企業的生死線。”資深市場觀察人士王宏告訴金融投資報記者:“大家應該有印象,2023年底開始,市場出現了不少以牛肉為招牌的餐館,就是因為牛肉價格低。但隨著牛肉漲價,有不少中小餐飲店都經營困難,而有供應鏈優勢的大餐飲企業,則基本上不受影響或影響很小。”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行業整體競爭加劇,創新升級迭代的速度加快了,這對企業供應鏈的完整度、保障品質及食品安全的數字化程度、客戶黏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備受青睞的米村拌飯、遇見小面等迎合消費趨勢的“小吃小喝”中式餐飲品牌,打動資本的不再是單一的標準化及規模化指標,而是“供應鏈+數字化”的優勢組合。
發力下沉市場
“規模驅動”轉向“價值驅動”
在這條紅得發紫的餐飲賽道里,下沉市場仍是各個品牌未來發力的重點,無論是新茶飲還是連鎖餐飲企業,在調整開店目標的同時,依然計劃在2025年繼續擴大門店規模,進一步滲透國內市場。
事實上,相比更容易走加盟模式的新茶飲品牌,海底撈、小菜園等連鎖餐飲企業對加盟態度更為謹慎。
最新財報顯示,即使業績優異的海底撈,其去年餐廳經營的收入約403.98億元,同比僅微增2.88%。也就是說,營收占比近95%的業務幾乎停滯增長,而來自加盟業務的收入為1670萬元。
2024年才開放加盟的海底撈,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13家加盟門店的審核與落地。海底撈表示,加盟模式實施以來,下沉市場展現出強勁需求,超過70%的加盟申請來自三線城市及以下城市。
對此,業界認為,加盟模式有助于海底撈突破直營店增長天花板,一旦其重心轉向加盟模式,也面臨著對加盟店標準化運營的監督壓力,以維護品牌形象。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普華永道發布的《中國連鎖餐飲企業資本之路系列報告2024》顯示,我國連鎖餐飲化率近年來持續提升,由2018年的14.7%提升至2023年的20.4%。在華創證券看來,頭部餐飲企業從過去的快速跑馬圈地,逐步回歸到有效規模,并嘗試并購、出海等動作,從賺擴張的錢,轉向賺復利的錢。
金融投資報記者在和多位業內人士交流中也發現,“先保證每一家店的質量”并不是一句空話,餐飲企業經過三年的洗牌與摸索,競爭要素從品類創新轉向供應鏈效率與成本控制,資本也更明確地擁抱這類效率更高的餐飲連鎖品牌。
不難看出,當昔日紅利開始消退,門店仍是增長的容器,但是是否繼續擴張,已不取決于規模渴望,“規模驅動”正向“價值驅動”轉型,重心轉向單店模型、產品矩陣、數字化建設等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目前餐飲行業的淘汰率越來越高,存量品牌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之后將會出現性價比與質價比兩者兼具的局面。”朱丹蓬分析指出:“隨著創新、升級迭代的提速,品牌、質量比以前會更好,其實這就是大浪淘沙的一個過程,是提升倒逼中國餐飲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過程,我覺得其實是件好事。”
餐飲業崛起
“出海”正當時
存量博弈的時代,市場總是淘汰與新生并存的局面,幾乎所有連鎖品牌都在強化供應鏈效率、創新突破消費場景和深化布局全球化三個維度上下功夫。
“其實,我們也是在摸石頭過河。”一位連鎖餐飲品牌負責人告訴金融投資報記者:“不管是創新爆款單品、孵化子品牌、打造多元場景等,我們都在嘗試。目前比較明確的戰略就是‘出海’,這是國際連鎖餐飲巨頭走過的路,也是我們中國餐飲品牌必須要走的路。”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國內市場,眾多餐飲品牌紛紛將目光轉向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出海”成為尋求新增長機遇的重要途徑。
《中國餐飲出海發展報告2024》數據顯示,海外中國餐飲門店已經發展到接近70萬家,市場規模接近3萬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餐飲“出海”品牌數量已超過百個,覆蓋火鍋、中式正餐、茶飲、咖啡、小吃快餐等多個賽道,品牌門店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其中,火鍋品牌海底撈的海外門店數量已有110多家,茶飲品牌蜜雪冰城的海外門店數也超過了4000家。
2025年,不少品牌海外拓店速度加快。茶百道開設歐洲首家門店、喜茶布局日本首店等都引發了業內關注。
“2024年是餐飲品牌的‘出海’元年,我們認為,2025年是餐飲供應鏈的‘出海’元年。因為扎根海外市場,對供應鏈管理能力要求較高,必須在當地實現本土化發展。”王宏補充道。
“雖然我們在國內有加盟,但目前在海外還是以直營為主。”一家連鎖品牌相關人士對金融投資報記者坦言:“畢竟當地市場需求、消費者行為、法律法規及文化環境等與國內都有差異,‘出海’是長期戰略,我們想在當地深耕,首先還是以直營為主,等鍛煉好了,就會在當地挑選合作伙伴,再逐漸實現團隊的本土化。”
在朱丹蓬看來,現在正是餐飲品牌“出海”的最好節點。“隨著大國崛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產業端整體運營水平的提升、供應鏈的完善,都是支撐餐飲品牌‘出海’的支撐點。就新茶飲來說,目前國內品牌在東南亞和國內差別都不大了。”
從“擴張狂熱”進入“精耕細作”,2024年各大餐飲品牌的財報中都鮮明地展示了這一輪行業的變局,不僅僅是各個品牌的轉型陣痛,同時也是整個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
站在新舊周期交替的節點上,或許,這場餐飲業的品質革命才剛剛開始。
編輯|袁鋼
責編|陳雨禾
校檢|袁鋼
審核|姚彥如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金妹兒。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聯系金妹兒:028-8696849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