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就河北省衡水市民張先生身份證被人冒用辦理電話號卡,前往河北故城縣中國聯通某營業廳要求注銷遭拒,青鋒撰寫了《中國聯通,何以不愿俯下身子,解決消費者要求解決的問題?》的評論發出后,署名“中國聯通客服”用戶,即在評論下方留言,表示“關于河北張先生問題,我司已在跟進”,并對作者對河北張先生事件的關注和支持,表示感謝!
應該說,在青鋒撰寫并發表《中國聯通,何以不愿俯下身子,解決消費者要求解決的問題?》之時,中國聯通河北公司已經介入,且涉事地河北衡水中國聯通分公司已經聯系當事人張先生,解決了張先生遭遇的問題。而青鋒之所以再就此事撰寫評論,也就是想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本可以解決的問題,何以消費者自行前往被拒,而在媒體介入后,會那么快地得以解決?
事實上,現實中類似河北張先生遭遇的問題,并非孤例,也并非中國聯通一家有消費者自己要求不被滿足,但等媒體介入后卻能順利解決的現象存在。
在就河北張先生遭遇事情被媒體公開之前,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就曾報道披露,山東鄆城縣82歲的李先生和其老伴,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由其子女在鄆城某中國移動營業廳辦理了手機號碼,在9年過后發現,夫妻兩人都被中國移動收取了額外的服務費。其中,李先生是被收取的某電子手機報包月費,每月5元,共被收取了8年。而李先生的老伴,則被連續9年被額外收取了每月2元流量包費用和3元天氣預報服務費,夫妻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多收的服務費多達1020元。這筆錢對不少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七八十歲的老人來說,應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針對被收取額外服務費一事,李先生及其老伴與中國移動相關人員多次交涉,最終給出的解決辦法卻是,以話費減免的形式對李先生老伴分兩次進行退費300元,對李先生僅退還一年的費用,也即60元。也就是多收了1060元,僅以減免話費和退費的形式,讓李先生及其老伴得到360元的補償。
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額外收取服務費,不說是涉嫌欺詐,要被追究刑事責任,那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應該“退一陪三”。但遺憾地是,相關媒體報道披露,即便是360元的補償,也只是中國移動相關工作人員擠牙膏式的最后給出的意見。
截止撰寫這篇評論止,青鋒尚未看到山東82歲老人李先生及其老伴被中國移動額外收費問題處理的情況進一步公開。對此,青鋒認為,中國移動乃至其他運營商也像中國聯通這樣高度重視網絡聲音,第一時間“跟進”,俯下身子,真正解決消費者反映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