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0 日,東山島文旅發布全新形象主標識,以 “大愛” 為核心,試圖通過 “東” 字解構、幾何圖形重構,串聯關帝文化、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懷。官方闡釋中,LOGO 頂端取關帝廟屋脊輪廓,中部模擬海浪動態,底部以擁抱姿態傳遞人文溫度,三色體系亦對應 “愛文化、愛自然、愛生活” 的價值主張。這般設計不可謂不用心,輔助圖形的模塊化拆分、多元場景適配的考量,足見團隊在視覺系統構建上的周全。
然而,當聚焦 LOGO 圖形本身,爭議亦隨之而來。不少網友直言,初見此標識,腦海中浮現 “蘭”“羊”“茶” 等漢字意象,卻難與 “東” 字建立直接關聯。這一現象的核心,在于設計對 “東” 字的抽象化處理已超越常規認知邊界。漢字作為象形文字,其識別度依賴于基本筆畫結構的可辨性。新 LOGO 中,“東” 字的傳統架構被拆解為曲線與幾何圖形的組合,頂部屋脊弧線與中部海浪線條的融合,雖強化了文化隱喻與自然聯想,卻弱化了文字符號的原生特征。對于熟悉漢字的受眾而言,這種過度抽象的演繹易導致 “形” 與 “意” 的斷裂;對于外國游客,雖可從屋脊曲線感知建筑韻味、從波浪紋路識別海島屬性,但 “東” 字作為核心識別符號的表意功能,在視覺轉化中被顯著削弱。
設計的本質是信息傳遞,文旅 LOGO 尤需在藝術性與識別性間達成平衡。東山島文旅新 LOGO 的問題,并非在于創意概念的貧瘠 —— 關帝文化的脊梁、自然饋贈的呼吸、人文煙火的溫度,三層意象的疊加頗具巧思;亦非色彩體系或輔助圖形的失當 —— 橙藍綠三色的文化對應、模塊拆解的應用彈性,均展現了專業度。癥結恰恰在于核心圖形的 “自我表達” 與 “公眾認知” 存在偏差:當設計師沉迷于符號解構的美學實驗時,可能忽視了 LOGO 作為公共識別符號的基礎功能 —— 讓受眾在最短時間內建立 “視覺 - 名稱 - 地域” 的直接關聯。正如網友反饋所揭示的,當 “東” 字的視覺特征被過度稀釋,即便輔以詳盡的文化闡釋,也難以彌補第一印象中的識別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原 “海上東山” LOGO 轉為濱海旅游度假區專屬標識,新主標識承擔著更廣泛的文旅形象代言使命。這種定位的升級,客觀上要求主標識具備更強的包容性與辨識度。現有的設計方案,或許更適合作為文化概念的視覺載體,而非高效的地域識別符號。畢竟,當游客在景區導覽圖、文創產品或宣傳物料上看到這個 LOGO 時,最先喚起的應是 “東山島” 的清晰聯想,而非需要對照設計闡釋才能理解的符號密碼。
當然,爭議的存在恰是設計價值的另一種體現 —— 它促使我們思考:在地域文化視覺轉化的過程中,如何避免陷入 “專業自嗨” 的誤區?當抽象化設計成為潮流,是否需要為符號的可識別性保留更多 “直觀線索”?東山島文旅新 LOGO 的實踐,為行業提供了一個值得探討的樣本:好的設計,不僅是設計師的 “說文解字”,更應是公眾與地域之間的視覺橋梁。唯有當形與神、創意與識別達成共振,才能真正讓符號成為叩響地域記憶的鑰匙。(文/于明龍 LogoDesign設計網特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