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讀
咱們中國人對豆腐都不陌生,豆腐起源于西漢時期,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美味食材。
麻婆豆腐,紅燒豆腐,家常豆腐等等做法,都深受人們喜愛,不管貧富,人們都喜歡拿豆腐燒菜,吃的津津有味。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市場上的豆腐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風味,豆香也不再那么濃郁,口感也不再那么純粹。
這不禁讓人疑惑:為啥現在的豆腐沒有小時候的豆香味了?店家透露:有4個原因導致現代豆腐與傳統豆腐在風味上的顯著差異。
一、黃豆品種不一樣了
過去制作豆腐所用的黃豆多為本地傳統品種,生長期長,豆粒飽滿,蛋白質和油脂含量高,因而磨出的豆漿香氣濃郁。
這些傳統品種如"八月黃"、"小粒黃"等,雖然產量不高,但豆香味十足,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秋天打黃豆的場景,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為了提高產量和抗病性,市場上逐漸推廣了各種改良黃豆品種,甚至是有機大豆充斥著整個黃豆市場。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超過80%的黃豆為高產改良品種,傳統豆種占比不足5%,這是導致豆腐豆香變淡的首要原因。
二、豆腐的做法不一樣了
傳統豆腐制作工藝中,石磨磨漿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石磨轉速慢,摩擦生熱少,能最大程度保留黃豆中的營養成分和風味物質。
石磨的碾磨過程溫和均勻,使得蛋白質分子結構保持完整,這是形成濃郁豆香的關鍵,而現代豆腐生產普遍采用機器來磨豆漿,雖然效率大大提高,但高速旋轉產生的高溫會破壞部分蛋白質和芳香物質,導致風味流失。
三、豆子放的少了
為了提高豆腐的利潤,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很多生產者為降低成本,減少了原料黃豆的使用量。
而在傳統豆腐制作中,豆水比例通常為1:8左右,這樣才能保證足夠的蛋白質含量和濃郁口感,如今一些廠家為了增加產量,將豆水比例調整為1:12甚至更高,導致豆腐中大豆固形物含量大幅下降。
菜市場擺攤賣豆腐的店家透露:"現在競爭激烈,價格上不去,只能在原料上想辦法,少放豆子是最直接的成本控制方法。"
四、添加劑放的越來越多
現代食品工業中,添加劑的使用已成為普遍現象,豆腐生產也不例外,為了提高利潤,降低成本,改善外觀、延長保質期,各種添加劑被大量使用。
比如在煮豆漿時會加入消泡劑,從而減少煮漿時的泡沫,為了豆腐快速凝固,會使用凝固劑,為了延長保質期,會使用防腐劑,為了增加豆腐的口感會使用增稠劑等等。
這些添加劑雖然各自有著"改善工藝"的理由,但無疑會掩蓋或改變豆腐原有的自然風味,相比之下,傳統豆腐更加天然美味。
豆腐風味的變遷,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效率與產量面前,傳統風味往往成為被犧牲的對象,小時候的那種溫暖人心的豆香味,或許再也找不到了。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