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公子。
4月21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帶著自己的印度裔妻子烏莎·萬斯和孩子們回了“娘家”。
身為“娘家人”,印度總理莫迪看著“女婿”一家上門,心中也是“歡欣鼓舞”,當即就送上了一份“見面禮”。
21日當天,印度方面發布了一則公告,稱為了遏制中國廉價鋼鐵產品大量進入印度,緩解國內中小型企業的壓力,印度將從21日起,對部分進口鋼鐵產品征收12%的臨時關稅,有效期為200天。
萬斯前腳剛踩著紅地毯踏入新德里,印度后腳就掏出關稅大棒,針對中方加征臨時關稅,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在給美國“遞投名狀”。
要知道,萬斯此次訪問印度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找莫迪商討貿易問題。
印度在這個節骨眼對華征稅,就是在向美國釋放信號,即美印雙方同在一個“戰壕”,希望借此讓美國在對印關稅問題上高抬貴手。
這招“圍魏救趙”的效果也十分顯著。
21日當天,美國貿易代表就發了聲明,稱美印雙方已經雙邊貿易協議(BTA)談判敲定了框架,為之后的“互惠貿易談判”定好了路線。
老實說,印度對美國認慫并不令人意外,早在4月2日特朗普公布對等關稅時,莫迪就飛速服軟,主動下調部分美國商品進口關稅。
關鍵問題是,相較于此前越南的滑跪,特朗普說“遠遠不夠”;對于印度的示好,美國這次為什么接受的那么快?
第一,通過貿易綁定拉攏印度,進一步深化美印戰略關系,以此遏制打壓中國。
眾所周知,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中國從始至終沒有服過軟,對美國進行了各種反制,不僅把對美關稅稅率提到了125%,將多家美國企業拉進黑名單,還進一步收緊了稀土的出口。
對此,特朗普自然非常不滿。
而相較于扎手的中國,已經擺明不抵抗的印度自然更好“拿捏”,這一定程度上也讓特朗普更加堅定了“聯印遏華”的戰略野心。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也要展現出自己的誠意,以拉攏印度和美國一起與中國打貿易戰。
第二,丟失中國這個市場和供應鏈之后,美國急需尋找下一個替代品,而印度就是美國眼中的“潛力股”。
首先,和中國一樣,印度的人口規模也十分龐大,在美國眼中,這同樣是潛力巨大的市場。
其次,印度的稀土儲備量也不小,占全球總量的11%,對于稀土資源匱乏的美國來說有不小的吸引力。
再次,拜登政府此前幫扶印度發展半導體行業,甚至計劃在印度合資建廠,存在一定合作優勢。
加上2月份莫迪訪問美國時,雙方曾達成了一項《美印21世紀協定》,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在2030年前,把美印之間的貿易額提升到5000億美元,種種因素之下,印度就成了美國眼中替代中國的不二之選。
那么問題來了,印度真的能替代中國嗎?
這可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可否認,龐大的人口確實代表著巨大的消費潛力,但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承擔“世界工廠”的重擔。
雖說近年來莫迪高呼“印度制造”的口號,大力推動印度制造業發展,但現實情況收效甚微,甚至令人大跌眼鏡。
有數據顯示,莫迪政府的目標本來是,在2025年將制造業在印度經濟中的比重提升到25%,但2024年印度制造業在印度經濟中的比重不升反降,為14.3%。
此外,印度產業鏈十分依賴中國,許多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都要從中國進口,制造業根本無法完成自主生產,一旦徹底與中方交惡,很可能面臨斷供危險,注定無法擔當“世界工廠”的重任。
也正是因此,莫迪在對華關稅問題上的動作頗為狡猾,比如上文提到的臨時關稅,印度就直接點明可以“提前被撤銷、取代或是修訂”。
顯然,在向美示好的同時,莫迪并不想把中印關系徹底搞僵。
老實說,莫迪已經不是第一次發動“騎墻戰術”了,但這種投機行為很有可能端起石頭砸自己腳。
短期來看,印度確實能討好美國、保護本土產業;長期看,卻可能得罪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甚至被美國一步步套牢。
印度想在中美之間當“漁翁”,可別忘了——有時候魚沒釣到,反而會被漁網纏住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