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治理,看鼎鑫華府
□記者 解世忠 景斌
“叮咚、叮咚……”按說,午休時間是不應搞裝修的,以免影響其他業主。
可有個別業主不注意這些細節,薛雨璇就成了“受害者”。
她很煩惱:“說吧,鄰里之間,挺難為情的,弄不好還會干仗;不說吧,自己卻遭罪。”
“管家”出面,煩惱不再煩;
“這該咋辦呀……”
裝修已接近尾聲,由于裝修公司疏忽大意,多算了1200元費用,還裝錯了洗臉盆。王文霞氣不打一處來。
“不是咱的問題,想著也好處理。”王文霞回憶說,“可找裝修公司談了幾次都談不成,甚至找到裝修公司所在的商場,也解決不了。”
“管家”出手,難事不再難;
這里,是鼎鑫華府小區。
化解矛盾盡量于萌芽,處理糾紛盡力于不出小區……之所以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部分社區治理職能,源于這里“管家式”服務為特色的物業文化。
作為社區主體的小區,如何有效推進治理?
近年來,鼎鑫華府小區堅持黨建引領,堅守“文化至上”,以景觀文化為形、節慶文化為脈、物業文化為魂,文化基因悄然融入小區肌理和居民血液,“高尚公民”群體性涌現,一個“文化之治”的新形態躍然眼前。
鼎鑫華府小區,不只是“文化大觀園”,更成了“和諧大觀園”“幸福大觀園”。
文化是如何治理小區的?
記者沉浸鼎鑫華府,試解其“密碼”。
2025年4月21日運城晚報
爭做“文化容積率”最大的小區——
讓文化成風化人
景觀文化的容量,決定“成風化人”的力量。
因“文化成風”而自信!
“這里的紅色景觀獨特、別致,是學黨史、強信念的好地方。”乙巳蛇年春節前夕,東康一中60余名學子研學鼎鑫華府,在南湖文化園,領隊教師葉曉麗說。
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嘉興紅船的革命火種、紅色圣地的英勇故事……步入南湖文化園,莊嚴肅穆的氛圍迎面撲來。
“誓詞廣場”“煙雨樓”“紅船”“初心亭”“清風亭”五大建筑景觀及十大“紅色圣地”微縮景觀,令一行學子精神振奮。
“從開天辟地的救國大業到改天換地的興國大業,從翻天覆地的富國大業到驚天動地的強國大業……黨鑄就的百年輝煌,蕩氣回腸、催人奮進。”學生程力濤說,“從南湖到南昌,從井岡山到瑞金,從遵義到延安、再到西柏坡……輾轉‘紅色圣地’,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櫛風沐雨、所向披靡。”
“云天萬里,最宜腳下這條路;風雨百年,還是當初那顆心。”目前,南湖文化園已成為運城眾多單位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慶祝黨的生日的一個重要場所,也是廣大市民及游客追溯黨的歷史足跡、探尋黨的精神密碼、增強“四個自信”的一個重要地標。
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畫卷已然鋪展!
因“文化成風”而自豪!
走出南湖文化園,信步來到華夏文化園。
“沒想到運城的底蘊如此深厚,名人如此眾多,古跡如此豐富。”游完華夏文化園,來自河南焦作的王新符滿懷敬佩。
王新符是常效郡的好朋友,常效郡是鼎鑫華府的業主。
自從搬進新家后,常效郡就多次給王新符說起小區的好。
“能有多好呢?”將信將疑的王新符決定實地看一看。
“上下五千年,華夏于斯開步早;縱橫三萬里,華夏顧我掉頭東。”華夏文化園的主題是“這里最早叫中國”。它以亭臺樓閣、藝術景墻、石雕群組、詩詞歌賦為載體,通過60余組文化景觀、500多則經典故事和眾多名家聯墨作品,將建筑景觀、傳統文化、綠化亮化等融為一體,展示了河東大地悠久的燦爛文化,再現了古中國文明的輝煌歷史。
運城“有102處‘國保’,‘國保’數量居全國地級市之首”;還有“世紀曙猿、西侯圣火、嫘祖養蠶、后稷稼穡”;還有“蒲州梆子、絳州鼓樂、聞喜花饃”;還有“關云長、司馬光、柳宗元、裴度、王勃”……
“看不完、說不盡,僅僅是華夏文化園就讓人‘越陷越深’。”常效郡說,“好幾個外地朋友來過之后,都想多待幾天,想好好了解一下咱們這個‘好運之城’。”
與華夏文化園相隔不遠的,是錦繡中華園。
錦繡中華園,以“錦繡中華”為主題,用獨具匠心的藝術創造、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將中國的50余處世界遺產和40多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在人們面前。
這里有長城、故宮、五臺山,樂山大佛、大足石刻、武夷山,以及承德避暑山莊、敦煌莫高窟、麗江古城、蘇州園林等微縮景觀;這里還有昆曲、京劇、宣紙等彩繪介紹……
“文化潤物細無聲。”常效郡說,“這么多景點與非遺集納在一個園區、濃縮在方寸之間,使得居民不出家門,就能一覽偉大祖國的世界奇跡,感受美麗中國的壯麗輝煌。”
在這里,一步跨入“文化時代”!
因“文化成風”而自覺!
“這里的建筑有思想,這里的文化俯拾皆是。”既是小區業主,又是小區“宣講大使”的景曉丹,對小區的文化建設如數家珍。
景曉丹告訴記者,每個文化園都有特色,尤其是民族文化園,令她的孩子受益匪淺。
民族文化園,通過“筆墨紙硯”、“蘭亭”、中國版圖廣場、四大“京都”門樓等景觀載體,以多種藝術手法,集中展示了人文中國的經典符號。
一有空閑,景曉丹就會帶著女兒漫步這里。她會在“蘭亭”給女兒講“書圣”王羲之洗筆成墨池的故事;她們會穿梭在中國版圖廣場,共同了解全國其他地方的地理、風俗、民情……
沉浸式的熏陶,激發了景曉丹女兒濃厚的學習興趣。她不僅會把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寫成作文寫成詩,課余時間還會和同學分享這些文化趣事。
“孩子之前比較內向,現在變得開朗多了。”景曉丹說,“孩子曾經害怕寫作文,現在寫的作文都成了范文。”
在景曉丹看來,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才有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文化。她希望繼續發揮光和熱,影響帶動更多人樂享文化潤澤身心的美好。
在這里,文化與生活融合的樂章正奏響!
因“文化成風”而自為!
緊鄰民族文化園的,是九龍文化園。
九龍文化園圍繞“亭、臺、樓、閣、橋”五大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建設,主體景觀“九龍橋”設計精巧、結構優美,宛如一彎明月橫跨于水系之上。文化園里的大書房、故事文化臺、龍亭、鳳閣等建筑,也體現出超高的藝術性和獨特性。這其中的大書房是最受業主歡迎的。
大書房的藏書多達10萬冊,以“儒釋道”內容為主,兼具經典性與通俗性、象征性與功能性,“書香悠遠,沁人心脾”。
一到下午3點多,68歲的樊張鎖就會和新識的幾個朋友相約大書房,看書、打牌,或者聊天,悠哉悠哉。
“挺震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這里都能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文化看似軟實力,實則很硬核。”入住小區才一年多,樊張鎖感觸頗深。
在這里,傳承與創新并行的燈塔隨處可見!
因“文化成風”而自強!
乙巳蛇年春節期間,鼎鑫華府的家和文化園成了網紅打卡點。
紅色喜慶的大宅門、莊嚴大氣的“家和萬事興”牌匾及闔家團圓的一家人,被定格在一張全家福里,幸福的滋味溢于言表。
“家和萬事興”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可你知道這句話的前三句嗎?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家和文化園的影壁石上鐫刻著答案。
小家要和,大家更要和。正是一個個小家和睦,才有中華這個大家的和諧。
南湖文化園里聽紅色故事,華夏文化園里說最早中國,錦繡中華園里賞世界遺產,民族文化園里思民族精神,九龍文化園里看“龍的傳人”,家和文化園里品“家和萬事興”……這些鑲嵌在鼎鑫華府小區內的幾大文化園,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
此外,無論置身哪個文化園,抑或走進哪棟樓,都能看到飽含深意的對聯或中堂。它們與書法,相得益彰,就好像每棟建筑的眼睛和靈魂,賦予其特別的文化內涵。
在運城市楹聯學會會長王文廣看來,對聯或中堂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精品,以其凝練的文字、深遠的寓意,受到人們的追捧。將兩行文字、書法篆刻、建筑藝術等融為一體,有助于潛移默化地提升人的品位,潤澤人的精神,對弘揚家國情懷、倡導文明家風、構建和諧社會等也有著積極作用。
還能觸摸到的,就是遍布小區的運動場地:有著滑滑梯、蹺蹺板、秋千、攀巖等項目的兒童樂園;有著單杠、扭腰器、漫步機等器械的戶外健身區;還有籃球場、老年門球場、環形健身步道……多樣化的運動場地,有效滿足了居民的健身文化需求。
不管是早晨,還是晚上,運動場地上總不缺活力四射的鍛煉人群。在這里,運動成了一種生活態度,將居民緊緊相連,營造出健康愉悅的良好氛圍。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除以上已經建成的文化園、京門、關隘,目前,儒園、釋園、道園及歷史典故園等正在加緊設計施工中。
據了解,鼎鑫華府在文化景觀上的投資已超過3億元。不管是小區居住者,還是外來參觀者,都能真實地感受到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都能從中獲益。
為何在這方面投入如此巨大?這是開發商的一種情懷——“文化至高無上”;這是房產行業發展的趨勢——供給優質文化生活方式。可以預見,全部建成后的文化景觀,將構筑起“以文化人”的精神燈塔群,助推鼎鑫華府成為河東乃至全國“文化容積率最大”的小區。
這里的文化景觀,已成為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實體化表達、具象化展示,也成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沉浸式課堂、櫥窗式長卷,正成風化人。
爭做“文化出場率”最多的小區——
讓文化成雨潤人
節慶文化的品位,決定“成雨潤人”的品質。
因“文化成雨”而向好!
3月1日,是個周六。一場清香彌漫的讀書分享會,在九龍文化園的大書房拉開帷幕。
十幾位書友先是靜靜地閱讀各自喜歡的書籍,大約半個小時后,他們圍坐一起,談讀書體會、聊生活百態,美好心靈拔節生長。
業主王志斐是康杰中學的一名數學教師,她很喜歡這種氛圍,每到周末,就會帶著3年級的女兒到這兒坐一會兒。
“書是‘靈丹妙藥’,能一定程度緩解壓力。”王志斐說,“對于喜歡播音主持的女兒來說,多讀書尤其重要。”
在這里,環境正塑造習慣,習慣正改變性格!
因“文化成雨”而向融!
今年春節前夕,墨香四溢、其樂融融的書春送福活動,在大書房舉行。
活動現場,一片紅火的新春景象。書法家們精神抖擻,揮毫潑墨,一副副喜慶的春聯、一個個大紅的“福”字躍然紙上,淡淡墨香中彌漫著濃濃年味。
很多居民聞訊趕來,迎春接福。他們有的圍在桌旁幫著拉紙、晾曬春聯,有的向書法家請教學習,氣氛既熱烈又溫馨。
在請教學習的人群中,衛海樂比較活躍。“難得有機會向書法名家‘取經’,當然要抓住機會了。”他說。
鼎鑫華府有個書畫吧,聚集著20多名業主。他們都是書畫愛好者,沒事的時候經常聚在一起寫字畫畫。衛海樂是書畫吧的負責人。
“物業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衛海樂說,“提供地方和筆墨紙硯,還邀請書畫名家作講座,讓我們學有方向,不斷精進。”
在汲取養分的同時,這些書畫愛好者還傳遞著能量。東康一中學子春節前夕研學鼎鑫華府時,衛海樂又化身書法老師,教學子寫春聯,講中國文字。
筆隨時代,墨見精神。書畫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畫藝術蘊含的價值既體現在其對美的記錄上,也表現在其內在的價值追求和情感表達層面。
在這里,不止能欣賞到琴棋書畫的雅致清高!
因“文化成雨”而向美!
“王冬芳嗓子很好,但唱歌方法不對,經過幾次糾正,進步很大,現在都能領唱了。”
“王巧榮的變化是最大的。剛開始不會唱,什么都不懂。多次培訓后,她唱得美了,有一兩首拿手歌了。”
說這話的是馬劍。他是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退休音樂教師,也是鼎鑫華府群星合唱團的團長。
去年5月的一天下午,馬劍在錦繡中華園的大戲樓自彈自唱。專業的演唱,很快就吸引了居民圍觀。
看到人們有興趣學,馬劍也敞開心扉地教。漸漸地,合唱團的規模不斷擴大。這也引起了鼎鑫華府物業的關注。
“物業給我們購買了電子琴、音響等設備,還推薦我們參加小區舉辦的文化活動。”馬劍說,“去年12月,‘鼎鑫華府’杯攝影大賽開幕式上,我們合唱團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大家的肯定,讓合唱團成員變得更自信了。
王冬芳樂呵呵地說,沒想到年過半百了,還有舞臺,圓了唱歌夢。
在這里,只要有夢想,總有成就夢想的舞臺!
因“文化成雨”而向高!
業主胡吉星觸景生詩:
《錦繡中華園掠影》——巍巍大廈淡淡風,小橋明月曲徑幽。一溪云煙騰勝跡,四圍花香繞高樓。飛檐煥彩和雅韻,翠竹含露冷清流。天工巧奪藝驚世,中華錦繡一園收。
《南湖文化園禮贊》——春來風和景色潤,草木爭榮事業新。三徑長廊鑄青史,一湖碧水映初心。煙雨橋下清流湍,鐮斧旗前誓言飛。踔厲前行逐大夢,紅船精神耀古今。
《九龍文化園寫意》——大美河東涌春潮,華府門前紫氣繞。蛟龍昂首騰盬海,丹鳳振翅舞中條。清泉吐瑞歌盛世,玉霤呈祥下仙瑤。一部家書共和字,這里最早叫中國。
這些只是胡吉星的部分作品,入住小區一年多來,他還創作了《民族文化園暢想》《華夏文化園感懷》《鼎鑫大家園第八屆文化謝師活動點贊》等。
千年的文字會說話。透過字里行間,胡吉星的詩意生活,是可知可感的。
而讓胡吉星感到更“詩意”的是,去年5月,他和1000多名居民一起被小區評為“高尚公民”。
家和文化園矗立的“高尚公民”墻上,就有胡吉星等眾人姓名。
這樣的榮譽,讓胡吉星喜笑顏開。“榜上有名,是對自己的肯定,感覺臉上有光。”他說,“當然,榮譽也是約束,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當好這個榜樣。”
在這里,品味詩詞歌賦的韻味悠長不再是奢侈!
因“文化成雨”而向善!
“給恩師行一個深躬大禮,感謝他們的教育之情;向父母獻上一個擁抱,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
去年8月10日晚,在家和文化園舉行的文化謝師活動上,當主持人向學子發出這樣的倡議,觀眾席間立刻歡騰起來。
深沉的感謝、深情的擁抱,燦爛的笑容、激動的淚水……一時間,師生情、父母恩充盈在每個人的心中。
據介紹,文化謝師活動,鼎鑫集團已連續舉辦八屆,累計向鼎鑫大家園近千名優秀學子頒發獎學金或紀念品,助力學子外出求學、青春追夢。
“人是有感情的,美好的生活需要各種感情的滋潤。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老師教會了我們知識,我們要做的就是銘記、感恩、回報,努力學習、不斷奮斗,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力量。”收到祝福的大學生葉嘉樂說。
在這里,尊師敬老正被“定格”和“固化”!
因“文化成雨”而向上!
環境影響人,好的環境容易產生“馬太效應”;差的環境就出現了“破窗效應”。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的潤澤下,向上之風氣洋溢鼎鑫華府。
“在小區的地面上,你想找個煙頭都難。”這是王運霞從事環衛工作兩年多的直觀感受。
王運霞的丈夫在鼎鑫華府當保安。在他的引薦下,王運霞成了一名保潔人員。
“大家對我們的勞動成果都很尊重。”王運霞說,“不少人看到地面有,還會主動撿起來放進桶里。”
垃圾
垃圾
后來,他們也成了鼎鑫華府的業主。“生活在這里,心里感到很暖。”王運霞說。
在這里,人們的心靈高貴起來!
小活動天天有,大活動月月有……這里的節慶文化,充分發揮互動、敘事和情感聯結功能,讓人們打開了更遼闊的視野,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正成雨潤人。
爭做“文化滿意率”最高的小區——
讓文化成光暖人
物業文化的溫度,決定“成光暖人”的力度。
因“文化成光”而省心!
“給我來碗粥。”
“再給我打份菜,土豆絲、西紅柿雞蛋、麻辣豆腐。”
3月下旬的一天中午,65歲的趙玉賢來到樓下的業主壹號餐廳,點了份午餐。
“這個餐廳,菜品豐盛,價格實惠,于我而言省心得很。”趙玉賢一邊吃一邊說。
放眼望去,食堂內的窗口前人來人往。饅頭、大米、面條、餅子,涼拼、熱炒,砂鍋、羊湯等美食應有盡有,老中青小等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舌尖味道”。
“想吃什么買什么,再也不用為每天飯點吃什么熬煎了。”趙玉賢笑了笑說。
看到老人的笑容多起來,其孩子打心底里高興。
在搬來和孩子一起生活之前,趙玉賢一個人住在小區附近的村子里。
因為一個人住,每天吃飯就是個問題。“不做沒得吃,做了吃不了,有時晚飯吃的就是中午剩下的。”
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后,其孩子就把她接到了小區。
起初,老人是不情愿的,“在村里自由自在習慣了,住進樓房怕心里著急”“再說,孩子們上班,我不還是一個人吃飯”。
可拗不過孩子的心意,老人還是被請來了。很快,她就適應了這兒的生活,“哪兒都好,不想回村了”。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業主壹號餐廳的開放,不僅讓趙玉賢這樣的老人吃有去處,也為許多孩子的胃口“兜了底”。
“爸媽沒時間做飯的時候,我就到餐廳刷卡吃飯,便捷得很。”東康一中初三學生王瑞軒說,“要是叫外賣,一方面是要等,另一方面打包費、送餐費加起來也不便宜,不如下樓就餐。”
當然,還有不少年輕人招待朋友時,也會選擇到業主餐廳。“菜品花樣多,味道好,業主還有折扣,吃著能不香嗎!”小區居民薛青說。
在這里,“一老一少”的老大難起筆破題!
因“文化成光”而安心!
業主餐廳,鼎鑫華府物業“大管家”服務的亮點之一,實打實辦到了業主心里。可他們的服務,不止于此。
“要不是管家華瓊及時到家,后果不堪設想。”雖然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說起那件事,業主張女士還是心有余悸。
3月11日下午,著急接娃的張女士一時忘了燃氣灶上還煮著湯。當她想起來的時候,家人又都不在小區。
情急之下,她聯系了華瓊。接到電話,華瓊第一時間趕往業主家。
當華瓊打開業主家門時,廚房的煙感器已經報警了。她迅速關閉天然氣,并將湯鍋移離爐灶。
掀開鍋蓋,一股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再看鍋底,已經粘鍋了。沒過多久,物業秩序部人員也趕到了現場。
“有他們,心真安。”張女士說。后來,她寫了封感謝信,發到業主微信群,其他業主紛紛點贊。
像華瓊這樣的“管家”,鼎鑫華府物業里有好多。他們都有自己負責的片區,竭盡所能讓業主無憂。
天然氣打不著了、可視門鈴不好用了、車輛進出地庫不順暢了、小區來了“不速之客”……只要業主發出“信號”,不管大事小事,“管家”們都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
在這里,物業服務被重新“定義”和“闡釋”!
因“文化成光”而暖心!
薛雨璇是較早入住鼎鑫華府的一批業主,對于物業“管家”服務,她很有發言權。
鼎鑫物業有規定,午休或周末是不允許搞裝修的,以免影響其他業主。
可有個別業主卻不注意這些細節,薛雨璇就成了“受害者”。
對此,她也很為難,“說吧,鄰里之間的,感覺不太好;不說吧,自己卻遭罪”。實在沒辦法,她找到了“管家”華峻。
華峻再次將有關規定“廣而告之”。
“令行禁止”之后,薛雨璇再也沒有為此而煩惱。
考慮到多次麻煩“管家”,薛雨璇就給物業送了面寫有“貼心服務、情系業主,盡心盡責、排憂解難”的錦旗。
在這里,“管家”和業主雙向奔赴!
因“文化成光”而放心!
業主董利生,年近八旬。這位退休后曾在某房地產公司工作長達10余年的老地產人,對蓋房子,特別是物業服務有著異于常人的感受。
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人認為,物業就是看看門、掃掃地、修修水電,多是被動服務。
“可鼎鑫華府的物業服務是超前的、主動的、積極的。”董利生老人說。
就拿蛇年春節前夕貼春聯一事來說。
董利生老兩口年齡大了,行動不便,子女又在外地,貼春聯就有些麻煩。
當他們還在為如何貼春聯而發愁時,“管家”的電話就提前打了過來。
“管家對我們的情況很了解,不等我們開口,主動找上門來。”董利生老人說,“這事不大,可帶來的作用不小。”
毫不夸張,這些細致入微的服務,讓老人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和陪伴,填補了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的空缺,也為老人子女在外創業打拼解了后顧之憂。
董利生老人還講到了電梯維保。
有關法律規定,電梯至少15天要進行一次檢查。
“現實中,能嚴格執行這一規定的小區并不多,有的甚至電梯出現問題了,物業才會去解決。”董利生老人說。
而在鼎鑫華府,對于每一部電梯的月檢、季度檢、半年檢、年檢等情況,物業都有著清楚的記錄。
在這里,物業服務被賦予更多公益屬性!
因“文化成光”而動心!
對鼎鑫華府物業而言,職責所在,義不容辭;職責之外,全力以赴。
“還沒住進來,就被物業的服務打動了。”說起小區物業,業主王文霞激動不已。
那是2023年年初,她的房子裝修已接近尾聲。可由于裝修公司的疏忽大意,一方面給她重復計算了1200元的費用,一方面給她裝錯了洗臉盆。
“按說不是咱的問題,想著也好處理。”王文霞回憶說,“可找裝修公司談了幾次都沒談成,甚至找到裝修公司所在的商場,也不能很好解決。”
這可把王文霞給難住了,“問題也不大,20多萬元都付了,卻因為這點小錢,搞得住不進新房,心情不愉快”。
有點郁悶的她,就向“管家”“吐槽”了一下。
“管家”聽說她的遭遇后,為其打抱不平、出主意:“聽說這家公司在咱們華府還有好幾個房子要裝修了,你不妨找找咱物業負責人,看能不能從中協調下。”
很快,王文霞就找到了物業負責人。“像這種不負責的態度,我們是堅決反對的。”物業負責人說。
隨后,物業作為第三方,將涉事雙方約到了一起。
在物業的斡旋之下,雙方各退一步,裝修公司退還了多收的1200元,王文霞答應不用更換裝錯的洗臉盆了。
在這里,拓展的不只有“思維邊界”!
因“文化成光”而齊心!
說到裝修了,下面這位出場的也是搞裝修的,可所經歷的和上面裝修公司的是兩碼事。
那是一天下午,剛干完活的杜明星來到鼎鑫華府地下室,準備駕車離開。由于不熟悉路況,車子被卡到了一處臺階。
突遇這種狀況,杜明星都有些懵了,“這可怎么辦呀?人生地不熟的”。
就在他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時,物業安保人員巡邏到此。一看眼前這情況,安保人員立馬呼叫同事。
不一會兒,又來了幾個安保人員。大家先用防洪沙袋墊、后齊心協力推,不一會兒,車子就恢復了正常。
安保人員的這一舉動,深深打動了杜明星。
“這又不是人家分內的事,人家能熱情幫忙,確實難得。”他說,“我是搞裝修的,去過不少小區,像鼎鑫物業這樣的服務,幾乎沒有見過。”
在這里,“親如一家”有數不清的事實印證!
因“文化成光”而貼心!
安保人員的細心,讓業主王凌深感貼心。
那天凌晨3點多,王凌家的老人忽然醒了,然后就熱鬧著要下樓去。
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任憑家人如何勸導,都無濟于事。無奈,他們只好陪著老人下了樓。
夜半三更,小區寂靜得很。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漫無目的地溜達著。
無巧不成書。他們走著走著就碰到了夜巡的安保人員。心有疑慮的安保人員,立刻上前詢問。了解了老人的情況后,安保人員并沒有走,而是陪著他們一起走。
大約半小時后,老人有些累了,又嚷著要回家。不放心的安保人員,也跟隨回到了業主家。
回到家后,安保人員還幫著安撫了一會兒老人的情緒才離開。
“這物業,真是把業主當家人了。”王凌感慨地說。
在這里,“編外親戚”成了保安的新稱呼!
不只管好住、管好吃,還盡其所能的“管得寬”,鼎鑫華府物業服務上所折射的“全心全意全力為家人服務”的物業文化,正成光暖人。
這里,老年人得到了歡樂,青年人得到了力量,孩子們得以茁壯成長;這里,建筑有思想、環境會說話、小區有靈魂、居民有信仰,彰顯了新時代“文化之治”獨有的價值力量;
“文化之治”無止境。新征程上,鼎鑫華府小區將充分激活文化的價值引導、道德陶冶、規范約束等功能,持續培育愛黨、愛國、愛生活、愛文化、愛家園的強大正能量,推動“文化之治”邁向“文化善治”,打造一個運城、山西乃至全國的文化標桿和“頭部小區”。
2025年4月21日運城晚報
編輯/董應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