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把自己折騰垮了。”
為何如今理發店的裝潢越來越奢華,但倒閉的速度卻比餐館還快呢?
按理說,剪發是生活中的剛性需求,只要理發店開門營業,就不愁沒有顧客。可現在街上大部分理發店都冷冷清清,生意十分慘淡。
有人指出,不是來理發的人減少了,也不是整個行業不景氣了,而是理發店自己“作”成這樣的。
這是怎么回事呢?
過去,理發是要排隊的
老一輩人還記得,二三十年前的理發店是什么樣子。
周末想要打理一下自己的形象,必須起個大早,要是去晚了,就只能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耐心等待。
理發師傅慢悠悠地操作著,一把推子、一把剪刀,和客人聊著天南地北的話題,花上一兩個小時精心打造一個發型,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事情。
那時候的等待,心里是安定的。
而今天呢?
華麗的裝飾,光潔的地板,穿著整齊制服的年輕人笑容滿面地迎接顧客。
雖然店開得多了,但店里的熱鬧勁兒卻沒了。
數據背后反映了一場奇怪的繁榮:前幾年瘋狂擴張,一年新注冊十幾萬家店鋪,緊接著就是一波更為猛烈的倒閉潮。
放眼望去,所有的理發店看起來都像是從同一個模板復制出來的,裝修風格相似,服務項目雷同,甚至“設計總監”的頭銜也如出一轍。
大家都擠在同一艘船上,卻發現船底早已被快速剪發店、染發吧,甚至是家用卷發棒挖出了無數個洞。
更糟糕的是,你永遠不知道進門后會遇到一位技藝高超的Tony還是一個“毀容大師”。
“我只想稍微修整一下”,這句話成了年度最無奈的請求,最后得到的結果往往是“恭喜你換了個全新發型”的驚悚體驗。
你掏的錢,并不是為了手藝
為什么會這樣?難道現在的理發師手藝真的退步了嗎?
仔細想想,在鬧市區開一家理發店,租金有多貴?裝修要講究檔次,燈光要像攝影棚一樣專業,椅子還得是進口貨,處處都需要花錢。
單靠幾十塊錢的洗剪吹,別說盈利,就連給洗頭小哥發工資都捉襟見肘。
怎么辦呢?只能在服務項目上做文章。
于是各種聽起來很高端的名字應運而生:摩根燙、氣墊燙、錫紙燙……仿佛頭發不再是頭發,而是需要高科技研發的精密設備。
價格也隨之節節攀升,588元、988元、1588元,數字越吉利越好。
可是誰知道,那些包裝精美的染燙藥水,成本可能連一包煙的錢都不值。
這就像是去餐廳吃飯,菜單上的花樣越來越多,結果發現菜還是原來的幾道,只是換了盤子和名字,價格卻翻了好幾倍。
你所支付的費用,大部分都貢獻給了店面的租金和老板的野心。
理發師最擅長的其實是推銷
比起高價項目,更讓人頭疼的是無處不在的會員卡。
“帥哥,辦張卡吧,這次可以享受五折優惠。”這句話恐怕比“怎么剪”出現得還要頻繁。
這背后隱藏著一套把理發師變成銷售員的薪酬制度,他們的收入,底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靠業績提成。
剪好一個頭發,提成只有幾十塊,但如果成功賣出一張幾千塊的會員卡,提成就能有好幾百。
這樣一來,他們會把心思放在哪里呢?
于是剪頭發的十分鐘,被推銷辦卡的三十分鐘無情碾壓,理發師的嘴皮子磨得比剪刀還快。
對老板來說,這里面還有更深的套路。
顧客預存的錢,相當于一筆巨大的無息貸款,這筆錢可以迅速填補前期的投資,更能成為他開設下一家、再下一家分店的啟動資金。
這種“金融游戲”玩到最后,理發店的經營邏輯就完全變了,大家不再關心回頭客,而是想著如何“撈一筆就跑”。
手藝和口碑,在這種短視的商業模式面前,變得毫無價值。
幾個月速成班的產物
行業亂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門檻過低,低到令人擔憂。
一個真正合格的理發師,沒有三五年的時間苦練,沒有上千次的實際操作,根本不可能勝任。
手上的精準度、對不同發質的判斷、審美能力的積累,哪一項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掌握的。
然而現實呢?
不少培訓機構打著“三個月包教包會”的旗號,像流水線一樣批量生產所謂的“高級發型師”。
這些年輕人甚至連剪刀該怎么拿穩都沒搞明白,就已經頂著“設計總監”的名頭,在你的頭上肆意創作。
你用半輩子的形象作為賭注,他們卻拿你的頭發當作練習工具。
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它不僅砸了整個行業的招牌,也讓消費者徹底失去了信任。
作為一個與個人形象和公共衛生緊密相關的行業,本該有嚴格的準入標準和監管機制,但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趣的是,就在這些高檔理發店紛紛關門的同時,一些不起眼的小店,甚至是路邊攤,卻生意興隆。
沈陽有一位王大姐,路邊擺攤剪發,十五塊錢一位,不洗頭也不推銷,剪得干凈利落,每天排隊的人能站滿半條街。
濟南一家十元快剪店,不染發不燙發不辦卡,買票進門,手起刀落,同樣門庭若市。
這些小店的火爆,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那些沉迷于套路的連鎖品牌臉上。
這說明了一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顧客并不傻。
大家追求的,從來不是天花亂墜的概念和豪華的環境,而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手藝和一顆真心實意的態度。
青島那位媽媽帶孩子理發,被告知要花費138元后,憤怒地甩下24元就走,當耐心被消耗殆盡,憤怒便成了唯一的表達方式。
當一個行業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漲價、如何設套時,手藝的荒廢就成了必然的結果,最終它只會親手趕走那些只想安安靜靜理個發的普通顧客。
總結
投機取巧或許能贏得一時的成功,但永遠無法換來真正的信任。
理發這一行,歸根結底還是手藝活兒,要想生存下去,理發店必須先拿起剪刀,割掉自己身上的套路。
所以說,理發店是自己把自己“弄垮”的,這話說得一點沒錯。
參考資料:【1】紅星新聞2024-04-15《孩子理發138元媽媽嫌貴只付24元?市監局回應》
【2】澎湃新聞2024-04-23《消費調查丨理發店誘人辦卡背后的拓客團隊:稱一個月業績六七十萬元,抽七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