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和愛人聊到家庭財務規劃時,突然說到了理財這個話題。
我們兩人對此有不同的意見,她認為,如果家庭收入除去開支后所剩不多,那就根本沒有必要理財,等閑錢多了,再理財也不遲。
可能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等有錢了、等工資高了再考慮理財的事情。
仿佛理財只是有錢人的專屬,是錢生錢的資本游戲。
這或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那么就簡單的聊一聊。
所謂理財,簡單講就是財富管理,方式和形式多種多樣,以錢生錢讓財富產生更大的利益是一種,但合理的管理,讓財富積累也是一種。
真正懂得財富的人,從來不是等有錢了才開始管理錢,而是因為早早學會了管理錢,才變得越來越有錢。
01 一切的積累,都是從一元錢開始的
聽起來普通,卻道盡了財務自由的本質。
在通往財富的路上,最關鍵的一步,不是工資多少,而是你是否愿意開始。
網絡上曾有這樣的新聞:講的是一個叫小欣的普通女孩,在廣州打工,月薪5000元,但五年時間,卻攢下了20萬。
很多人難以置信,但現實確實如此。
記賬、做預算、定期存錢,這些最基本的理財操作,讓她能夠攢下一筆錢。
她的工資沒有大漲,但她的人生,已經從根本上變了。
有人說,這樣的堅持不過是“摳門”,但對真正懂得積累的人來說,那是一種“掌控感”。
你可以不富有,但不能對財富無知。
02 為什么大多數人攢不下錢?
答案其實很簡單:不是你賺得不夠,而是你根本沒有“錢”的意識。
理財并非是富人的游戲。富人之所以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從不浪費任何一筆錢的價值。
著名作家查理·芒格說過:“不是有錢了才學會管理錢,而是管理錢的人更容易有錢。”
李嘉誠早年創業時,每賺到一筆錢,都會按照“3:3:3:1”的方式分配:三成用來生活,三成用來投資自己,三成用于未來生意計劃,一成作為儲蓄不動。
這套方法,就是普通人也能用得上的“財富起點”。
哪怕你月薪只有六千,也能從中拿出六百元來投資自己或做長期儲蓄。別小看這六百,它會是你擺脫困境的那根“繩”。
現實中,有太多人低估了時間的復利。
而事實是,早一點開始,即使慢一點積累,最終也能超過那些起步晚的人。
03 富人的思維,早就寫在了他們的“預算表”里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延遲滿足”。
控制一些臨時的欲望,進而把注意力轉向更長遠的、更有意義的高級欲望。
大多數普通人不愿意延遲滿足,是因為他們看不見更遠的未來。
而真正有財商的人,哪怕只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會對錢有明確的分配意識。
知乎上有個程序員分享過他的“財務起點”:他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月薪7800。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換新手機,也不是租大房子,而是定下了一份清晰的財務計劃:每月3000用于生活,1000用于穩定理財,500買書進修,剩下的做定期存款。
五年后,他跳槽到了一家大廠,年薪五十萬,而他的理財賬戶也早已突破了三十萬。
這三十萬不是奇跡,而是來自五年前那一份“預算”的力量。
很多人總在幻想一夜暴富,卻忽略了真正的財富,也離不開細水長流的積累。
想要翻身的普通人,不是靠中彩票,而是靠長期規劃和一點點積累。
04 財商,是每個人都該學的一課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努力讀書、找份好工作,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錢,其實也是需要學習的。
一個人可以暫時沒錢,但不能一直沒財商。
因為財商,決定了你如何花錢、如何存錢,更決定了你是否有能力擺脫焦慮。
每一次“習慣”的改變,都是對未來的一次投資。
從學會記賬、建立儲蓄賬戶,到接觸最基礎的基金和保險知識,這些并不復雜,卻是真正通向安心生活的路徑。
千萬別小看了這些“從0開始”的動作。
它們可能不會立刻帶來巨大改變,但當你把這些“普通事”重復成習慣,結果就會非凡。
真正的底氣,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知道,哪怕明天失業,也能穩住自己。
也許你現在月薪不過萬,也許你正為房租、水電、日常花銷發愁。
但這一切并不妨礙你成為一個有財富意識的人。
你可以從每天少買一杯奶茶開始,從設立一個1000塊的“夢想基金”開始,甚至從一本講財務自由的書開始。
人生很多逆襲,不是從暴富開始,而是從改變“花錢方式”開始。
你現在對錢的態度,就是你未來生活的樣子。
別等有錢了才理財,先理財,再富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