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長子,也是他最愛的兒子,但毛岸英的童年卻是在缺乏父親陪伴的過程中度過,他的成長也是充滿坎坷。
毛岸英出生在1922年,正是大革命風起云涌之時,父親毛澤東為革命四處奔走,陪伴家人的時間很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母親楊開慧帶著他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龍回到長沙板倉隱蔽,毛主席也秘密潛回家鄉從事地下工作。
1927年秋,毛主席告別了妻子,離開家鄉發動秋收起義,這一去就沒再回來。
秋收起義失敗后,毛主席帶領部隊上了井岡山,開展游擊斗爭,成了反動派的眼中釘。湖南反動軍閥何健抓不到毛主席,便把目光投向了楊開慧,但是幾次三番都未能得逞。
1930年,楊開慧潛回家中看望孩子,不幸遭反動軍閥逮捕,年僅8歲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投入監獄。后來,毛岸英被家人保釋出獄,楊開慧卻沒能重獲自由,不久后被反動軍閥何健殘忍殺害,年僅29歲。
毛主席得知這一切,悲痛萬分,他想把孩子接到身邊,但他知道自己身邊太危險,便托人把毛岸英三兄弟送到上海交給弟弟毛澤民,進入黨組織開辦的幼稚園生活。
不久之后,上海黨組織遭到破壞,毛岸龍在亂世中失蹤,毛岸英、毛岸青兄弟被有“紅色牧師”之稱的董健吾收養,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一度流離失所,受盡人間苦難,直到1936年才遠赴莫斯科國際兒童院學習、生活,直到1946年返回延安。
毛主席對楊開慧感情很深,這種感情同樣投注到他們的兒子毛岸英身上。盡管毛主席因缺乏對兒子的陪伴而感到愧疚,但是他沒有因此對毛岸英嬌生慣養,而是讓他深入農村參加勞動生產,戒掉身上的“驕嬌”二氣。
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也沒有讓毛岸英搞特殊,進入國家黨政機關工作,而是安排他到了北京一家機器制造廠,當了一名普通技術干部,除了共產的個別領導,其他人都不知道這位新來的干部竟然是毛主席的兒子。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黨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毛岸英第一個站出來,主動申請參加志愿軍,得到毛主席的同意。遺憾的是,毛岸英去了朝鮮不到一個月,就在一次敵人對志愿軍司令部的轟炸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毛岸英犧牲當天,就有人提出要把他的遺體運回國內,但志愿軍司令彭德懷還是決定先將毛岸英就地安葬,并且第一時間向軍委作了報告。
當時,毛主席日理萬機,身體不好,為了避免毛主席過于傷心,周總理一開始向毛主席隱瞞了毛岸英犧牲的消息,直到第二次戰役勝利后才告知毛主席,毛主席聽了以后悲痛萬分,卻無處訴說,只能強忍悲痛道:“打仗嘛,總是要死人的……”
至于毛岸英的遺體問題,因為戰爭還在進行,毛主席沒有批準把遺體運回國內。
抗美援朝勝利后,毛岸英的遺骸安置問題再度引發討論。志司向中央軍委請示,軍委批復是“運回國內安葬”,最后到了彭德懷那里,他覺得如此處置不妥,再三考慮了很久,還是提筆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
信中,彭德懷認為犧牲的志愿軍戰士有千千萬,他們都永遠長眠在了朝鮮,單獨把毛岸英的遺骸運回國內安葬顯得有些特殊,容易引起不良影響;如果把毛岸英的遺骸留在朝鮮,和其他犧牲的志愿軍戰士們葬在一起,更能見證中朝兩國的友誼,也能體現毛主席本人的國際主義精神,但是不知道毛主席本人是否同意。
周總理看罷來信,覺得很有道理,便提筆批復同意二字,將信轉交給毛主席。恰在此時,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也給毛主席來信,表示希望將毛岸英烈士的遺骸安葬在朝鮮,因為他是為朝鮮人民而犧牲的,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
毛主席不愧是偉人風范,同意了他們的請求,還專門批示“將岸英同萬千烈士一起葬在朝鮮,體現中朝兩國人民共患難,不要舉行任何葬禮。”
1955年春,毛岸英烈士遺骸被遷葬至位于朝鮮檜倉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沒有舉行葬禮,墓地也很簡單,墓前豎著一塊三尺高的墓碑,正面是郭沫若親筆題寫的7個大字:“毛岸英同志之墓”。
墓碑的背面是一段碑文,簡明概括了毛岸英的出生、經歷和犧牲經過,贊頌了他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這一切,毛主席都沒有見證,更沒有參與,只是遙寄相思,暗自悲戚。
一切辦妥之后,周總理將毛岸英的墓地照片和碑文呈送給毛主席,毛主席仔細讀著碑文,毛岸英的音容笑貌又浮現在他的面前,面色再度沉重起來。讀到最后,毛主席突然蹙緊了眉頭,喃喃道:“這碑文寫得極好,只是少了一個人的名字。”
毛主席的語氣略帶失落,細心的周總理察覺到這一點,把碑文拿過來反復觀看,卻沒有意識到什么不妥之處,毛主席說少了一個人的名字,到底是誰的名字呢?
毛主席緩緩地說:“這上面只寫了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卻沒有提她的母親楊開慧……”
周總理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碑文中確實寫了毛岸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之子,卻沒有寫上楊開慧的名字,只寫父親不寫母親,這確實是一個失誤!之所以出現這種錯誤,主要是因為楊開慧烈士犧牲太早,而毛主席的身份又過于特殊,大家都忽略了這一點。
周總理立即表示,安排有關方面重刻碑文,加上楊開慧的名字,毛主席聽了連連擺手說:“算了,還有那么多烈士沒有碑文,不要再為岸英搞特殊了。”說罷,毛主席點上一支煙,陷入了對親人的緬懷和沉思……
雖然楊開慧犧牲已經20多年,但是她始終在毛主席心中占據著最重要的一席之地。
當初得知楊開慧犧牲的消息,毛主席曾痛惜地表示:“開慧之死,百身莫贖”。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依然經常懷念楊開慧,誰料長子毛岸英竟也英年早逝,使得毛主席對楊開慧的思念更加強烈,因此當看到毛岸英的碑文時,他第一時間想到楊開慧,也就不足為怪了。
事實上,毛主席永遠思念著楊開慧。
1957年,毛主席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寫下《蝶戀花·答李淑一》,第一句“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寫的就是失去楊開慧的痛苦。信的最后,毛主席還專門叮囑李淑一“到板倉代我看一看開慧的墓”,對楊開慧的深情可見一斑。
毛主席愛妻子楊開慧,愛兒子毛岸英,但是作為中國人民的領袖,他對家人沒有一點偏私,他的家人為中國人民犧牲了生命,而他把對家人的愛融入到對人民的大愛之中,在世間樹立起了一塊無可超越的偉大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