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亨瑞,CCG常務理事,亨瑞集團董事局主席。
2024年,出海成為一個關鍵詞,商界似乎已經達成一個共識:不出海就出局。出海既是產業升級的要求,也是產能外溢的結果。
有個直觀的數據是,A股市場有2049家公司布局境外市場,今年上半年這些公司在境外收入達到2.46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我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是企業們主動求新求進的成果,也是中國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
32年深耕與積累
在這一輪出海潮之前,有許多企業家早早看到了未來的方向和趨勢,提前布局,例如專注于海外服務的亨瑞集團。
亨瑞集團董事局主席鄒亨瑞博士走上創業之路,對他而言更像是一種機緣巧合。鄒亨瑞畢業于國內名校國防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1985年,他以研究生考試全校總分第一的成績被公派至加拿大著名學府麥克馬斯特大學。
僅用了5年時間,他就完成了碩士、博士的全部課程與科研項目,順利拿到了核材料工程博士學位。
由于成績優異,在取得博士學位后,他被加拿大國家實驗室聘用,從事高尖端材料方面研究,成為了一名物理科學家,往來于利物浦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名校,收獲贊譽無數。
當時間來到上個世紀90年代,此時國內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經濟發展速度和開放步伐都在逐漸加快,國人富有程度提高,再加上我國剛剛頒布了有關移民、留學等新政策,不少國人都躍躍欲試,想走出國門,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海外服務的需求日漸旺盛,但相關的企業卻很少。
響應時代的號召,鄒亨瑞看到了中國以及中國人與世界接軌的決心,這里頭蘊藏著巨大的機遇,他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和投入祖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
“從大趨勢來講,我看到了當時國內的發展趨勢。我有一種感覺,中國經濟要騰飛,尤其對外交流,對外學術交流、商務交流會越來越多,我作為一個較早走出去的年輕人,有信心在這個領域有一番作為。于是,我離開了加拿大國家實驗室,毅然投身商海,1992年在加拿大創辦了亨瑞國際咨詢公司,也就是現在亨瑞集團的前身。”鄒亨瑞博士說。
趨勢看對了,接下來就是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精進。亨瑞集團組建了具有豐富海外經驗的團隊,從最初的商務考察、科技文化交流開始,經過32年的深耕,發展成全球領先的一站式海外綜合服務專業平臺。
其業務涵蓋移民留學、北美地產開發、海外基金投資和海外投資置業等領域,并將業務擴展至國際金融、國際商務咨詢和文化交流、新興產業與前沿科技投資等領域。
既要嚴謹鉆研,也要適應變化
在亨瑞集團發展的30多年里,經歷了市場的大浪淘沙,在創始人鄒亨瑞看來,做企業,也需要像做研究一樣嚴謹鉆研。
“企業不該去追求走不尋常的路,應該在最尋常的路做出最不尋常的努力。”
“現在大家都在談一萬小時定律,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重復,重復,重復就是成功的本質。但在投入一萬小時的時候,如果你的目的性太強,沒有一個誠心正意,那也很難成功。”
就拿留學咨詢服務工作來說,在鄒亨瑞看來,這與科學研究是一樣的,都需要用嚴謹、認真的態度去對待;都需要過程控制、系統控制,以及先進的管理方法。
如今亨瑞集團在全球設有50余家直屬分支機構,業務涵蓋全齡段教育規劃、海外留學申請等領域,服務網絡遍及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除了要像科研一樣有嚴謹的態度,做企業還需要與時俱進,跟隨時代和所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出海”謀求新的發展,鄒亨瑞觀察到,國內企業到海外發展,需要改變思維方式,改變投資理念。
他認為,大多數企業短時間很難有自己的國際化人才,或者是富有國際經驗的管理團隊。想要很快登上國際化舞臺,中國企業在這方面還面臨著一個較大的缺口。
如何才能培養擁有國際化視野和思維的人才?鄒亨瑞分析認為,許多在美國或者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絕大多數學有所成,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但卻很難得到在美國實習的機會,畢業后就回國了。而海外的實習、工作經歷對于留學生未來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亨瑞集團就是幫助中國留學生在教育投資上獲得最大的收益,幫助這些優秀的學子為他們在海外實習、就業鋪平道路。這樣當他們回國發展、就業或者創業,都會具有巨大的優勢,從而助推中國企業出海以及經濟發展。
每個時代的成功者,不只是具有遠見卓識,往往更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唯有使命感才能將路上的磨難化為前進的動力。
閱盡千帆,繁華歸來。鄒亨瑞博士的心里始終希望,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為中國的進步做一些事情。
“無論我們是什么身份,都有一顆中國心,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做著貢獻。中國需要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和管理經驗,需要同世界進行貿易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海外華人在其中可以起到重要的牽針引線的作用。”
如今,亨瑞集團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海外企業“引進來”搭建雙向交流與合作的國際化服務平臺,其每年提供10億美元低成本資金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
同時,亨瑞集團與美加歐各國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幫助海外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入中國,為促進雙方經貿文化往來貢獻力量。
結語
改革開放40多年,許多企業在擁抱國際化的同時,成為了全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市場越發內卷的當下,對于很多中國企業而言,如今出海可能已經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在看到出海緊迫性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國際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以及每個國家的市場都有其特殊性。
數據統計,至少80%以上企業出海受阻,是因為遭遇了當地的文化“排異”。能夠快速并深入了解當地市場,成為企業成功出海的基石。
類似亨瑞集團等海外服務商,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提供了自己獨特的力量。這背后不僅是抓住了當下的趨勢,更多地是32年深耕和積累的結果。
一根單絲難成線,千根萬根擰成繩。當越來越多的出海企業站上國際舞臺,形成一股強大的出海勢能,中國經濟將迎來另一個嶄新的新局面。
文章選自正和島,2024年11月20日
CCG 圖書
● 出版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 | 苗綠
圖書介紹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行走》講述了苗綠博士作為全球化智庫聯合創始人,在個人成長、海內外求學、創辦智庫、國際交流、民間外交、為國家建言獻策等過程中的諸多故事與心路歷程。作為慕尼黑安全會議青年領袖代表,苗綠博士曾對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開啟 2021 慕安會第一問;她是比利時國王會見的七位全球青年領袖之一;她發起的“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推動了國際間青年的交流互鑒,得到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回信;她經常受邀參加國際高端論壇,在巴黎和平論壇、多哈論壇等重要國際場合,參與設置議程,打造國際交流新敘事,以全球視野講述時代中國,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智庫人的風采。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團
● 作者 | 王輝耀,苗綠
圖書介紹
《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變遷與理論發展,從技術與人本等新的視角觀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總結了后疫情時代新型全球化具備的特征,然后對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歷史與現實進行了全面總結,用數據與事實說明,中國正在從全球化的受益者發展為反哺者,正在通過自身發展推動全球化進程,并嘗試承擔起更多國際責任,為全球治理創新貢獻方案。作者對全球化發展的理論和文獻做了梳理,回顧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國的發展歷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本書從第四章開始,兩位作者對中國推動全球化實現包容性和公平性發展的路徑進行了探索,通過發揮中國的優勢和特點,讓中國為全球化發展注入新動力。作者基于長期的研究以及與國內國際、官產學各界有影響力重要人士的對話交流等,對中國的全球化發展路徑及全球治理創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國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三大支柱與七大路徑。
● 出版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 | 王輝耀
圖書介紹
本書深度剖析了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變與抉擇,及其對全球未來的影響。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歷程,展示了中國從一個封閉的農業國家逐步轉型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書中詳細探討了中國在貿易、投資、跨國企業崛起等方面的角色變遷,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紐帶在這一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討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崛起及其對全球治理的影響。作者分析了中國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地位變化,風云激蕩中的中國外交,中美關系的復雜性,以及中國在崛起的、更加一體化的亞洲中的角色。同時,還討論了中歐關系的發展與挑戰。第三部分審視了多邊主義面臨的挑戰和改革。書中探討了如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尋找自由貿易的發展方向,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通過這些討論,展示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參與和貢獻。
● 出版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編著 | 王輝耀、苗綠
圖書介紹
《對話世界:理解新時代的全球化》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發展史”回顧了全球化的歷程,從古代貿易到現代經濟轉型,探討了全球化的起源與演變。通過與耶魯大學教授瓦萊麗·韓森、《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對話,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層次發展。第二部分“彌合全球不平等與赤字”探討了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巴黎和平論壇主席帕斯卡爾·拉米、亞洲協會副所長溫迪·卡特勒等嘉賓,分享了他們對全球經濟不平等、貿易體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權力轉移與大國關系》分析了21世紀的權力轉移和大國關系,特別是中美關系的復雜性。通過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等專家的對話,討論了大國競爭、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來。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團
● 編著 | 王輝耀
圖書介紹
作為海內外決策層和廣大公眾理解中美關系時廣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對全球秩序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在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的對話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關系和中美地緣政治競爭、中國崛起、美國外交政策、美蘇關系、全球地緣政治、核武器、朝鮮問題、新冠疫情及影響等議題進行了深入闡述;全面、系統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對“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經濟、金融、科技、軍事、外交等多個方面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競爭的看法;深入而透徹地分析了中美雙方實力的變化,以及發生戰爭的風險;坦誠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議。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團
● 作者 | 王輝耀,苗綠
圖書介紹
《我向世界說中國》是由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和秘書長苗綠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國對外敘事及話語權重塑”問題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據悉,該書講述了全球化智庫近年來立足芒克辯論會、慕尼黑安全會議、巴黎和平論壇、達沃斯論壇等知名國際舞臺,與各國政商學界知名人士暢談國際時局與未來趨勢,回應各方對于中國的關切和質疑,詮釋中國的發展模式,降低外界對中國的誤解,通過多層次、多主體、多元化、多渠道國際交流及傳播,以全球視野講述時代中國,積極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生動故事。同時,本書立足國際形勢變化和全球傳播新格局,針對中國應當如何開展對外交流和傳播工作、如何創新外宣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