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人故地,一座以周朝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園區——周原景區,等待著我的到來。
穿過巍峨的城門,我仿佛在一瞬間就穿越到了傳說中的西岐,宮闕高聳,歌舞生平,好一處充滿濃厚歷史色彩的游玩之地。
吳漢坤和身著“周原衣語”服裝的模特站在周公殿門后,這棟建筑還原了周公生活的場所。
剛剛穿過周原景區的城門,我便見到一位頭戴冕旒冠的“君王”,與三位“大臣”從巍峨的宮殿前走過,這場景著實讓我吃了一驚,仿佛一步跨入了前幾天我剛剛看過的魔幻大片《封神第二部 :戰火西岐》當中。
后來我才搞清楚,那位“君王”是景區中扮演周武王姬發的演員,那三位大臣則是輔佐他成就霸業的“三公”——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和太公姜子牙。他們身后的那座宮殿叫“明堂”,是周朝的天子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周代都城中最為重要的建筑,而我身處的這座周代城池就叫“周城”。
一眾“君臣”走后不久,又有一群儺面舞者來到明堂前的廣場,排好隊形,跳起奇異的舞蹈來。周朝就有儺面舞嗎?舞蹈團的團長給了我肯定的回答。周代非常重視祭祀,在祭祀儀式上便會有儺舞,而他們如今的表演主要是參考了八佾舞的舞蹈動作,這是古代最高規格的祭祀舞蹈。
舞蹈結束后,我又夾雜在人群當中,拾級而上,進入明堂的大廳。很快便有一群頭戴鐵盔、身穿鎧甲的“古代武士”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上大廳當中的舞臺,揮動手中的短劍,跳起雄壯的戰舞來,這是現實版的“質子團”,英武之氣絲毫不遜于電影《封神》中的諸侯子弟們。
兩位古裝的舞蹈演員在明堂內的舞臺上翩翩起舞。
我若是晚幾個月到來,還會在周原景區中看到一場更高質量的實景演出。演出源于一場名為“周原衣語”的服飾秀。設計師以周代文化為靈感來源,將皮毛、麻布等原始材料融入到現代時尚設計當中,甚至將周代的青銅器形象直接設計成衣服,穿在身上。
在巴黎舉辦奧運會的2024年,“周原衣語”服飾秀曾經來到了巴黎這個世界風尚的大舞臺上,成為“中法時裝周”上的重頭戲。如今,這場超越古今、融會東西的服飾秀又被加入了角色與故事,成為一臺充滿設計美感的實景演出,令觀眾的感官在周朝歷史與現代美學之間往復穿越。
從明堂中出來,已是夜幕降臨之時,此時尚在正月當中,周原景區中燈彩齊亮,顯得越發魔幻。園區中占據C位的是炫酷的鳳凰彩燈,傳說中,鳳鳴岐山昭示周朝將興,鳳凰由此成為西岐的“吉祥物”。再往后走,是九尾狐妲己的巨型彩燈,以兇狠著稱的一代妖后制成的彩燈在暗夜中散發著妖媚的光芒。明堂的四周則有魔家四將的巨型彩燈守護,看上去威武異常。
明堂建筑內部,明堂是為祭祀昊天上帝而設立的建筑,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代才有“明堂”之稱。
在園區深處,楊戩、哪吒、雷震子、姜子牙的彩燈一一閃現,用奇幻的燈彩構建出一個超現實的“封神世界”。
次日清晨,周原景區褪去了奇幻的光影,顯露出原本的面貌。景區依著鳳凰山而建,也就是傳說中“鳳鳴岐山”之處。我昨晚身處的“奇幻周城”只是景區的一部分,乘坐纜車至鳳凰山山腰,便到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岐山周公廟 ;繼續乘纜車至山頂,則可見到金光閃閃的鳳凰雕塑,那里是鳳凰山景區。周原景區便是由這三部分構成的。
吳漢坤與岐山剪紙傳承人徐引娣一同創作剪紙。
陜西實在是一處充滿歷史穿越感的土地,周、秦、漢、唐4個重量級朝代的歷史匯聚、沉積于這里,以歷史為藍本的仿古園區也多不勝數。隨著近幾年歷史朝代劇的熱播,秦、漢、唐這 3 個朝代的文化都頗受追捧,唯有周文化顯得特別小眾,建于周朝發祥之地的周原景區,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以周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園區。
顧名思義,建于鳳凰山腳下的“周城”是想在現實中再造一座周代王城,然而自周王朝興起于西岐開始,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所有的周代建筑早已沉于地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還原周代的歷史面貌?這對景區的建造者來說,實在是個難題,而建造“周城”的過程其實更接近于艱巨的考古工作。
我昨天看“質子團戰舞”的明堂,是整座“周城”的標志性建筑。昨日我只顧得看稀奇,并沒有仔細觀察這座宏偉的宮殿建筑,所以今天又特地前往,才發現這座仿古建筑的形態其實頗為奇特 :建筑主體是方形,但屋頂是圓形。
為何會有這樣的建筑造型呢?原來這都是基于著名建筑史學家楊鴻勛先生的研究與考證。“天圓地方”是始于商周時代的一個重要時空觀念,“天圓”指的是天時如六十甲子一般周而復始,而“地方”則是源于描述方位的“東南西北”的觀念。源于那個時代的先天八卦的演化也與“天圓地方”的思想有著密切關聯。先天八卦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又名《天圓地方圖》,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了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了地的運轉規律。其中,天是主,地是次 ;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由此看來,明堂并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周文化的濃縮展示。
在岐山縣,醋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非遺技藝,岐山醋的釀制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有著悠久的歷史。
明堂兩側分別建有宗廟和社稷,“左宗右社”的建筑布局也是基于周代王城地基的考古發現。事實上,源于周代的這種建筑布局一直被之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沿用,貫穿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整個歷史,延續近 3000 年。
身著周原衣語的模特在周公廟景區中的潤德泉,初雪中的潤德泉景致清雅而冷寂。潤德泉譽稱周公圣水,于唐大中二年 (848 年 ) 敕賜“潤德泉”之名。
在明堂的身后還建有一座鳳雛宮,它復原了周代王公貴族的宅院,以 1976 年發掘于岐山縣鳳雛村的西周早期建筑基址為原型,根據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傅熹年先生的建筑復原方案建造,該遺址被認為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形式最嚴整的四合院建筑。在復原的鳳雛村宮中,一條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串聯起門道、前堂和后室,前堂與后室通過廊道相連,而院落兩側則設有前后相通的廂房,從而形成了兩組方正的四合院。穿行在中國最早的四合院中,讓我這個北京人頗為感慨。
“周城”不僅是用來逛的,更是用來體驗的。“周城”分出了周王室主題區、諸子百家園、封神樂園、百鳥樂園、中軸文化展示區、百工坊等 6 個園區,每個園區都能玩上好半天。
明堂的樓上展示著古代君子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每一種都經過精心設計,成為風格不同的主題區域,對那些穿著古裝來此旅拍的旅行者來說,簡直就是一處寶藏。
在明堂旁邊的周文化博物館,我還參加了一次拓碑體驗。將墨汁涂于石碑之上,然后鋪上一張宣紙,再用棕刷在宣紙的背面反復壓摁,當碑文被拓印于紙張上時,歷史也仿佛被銘刻在了心上。這是頗受來此研學的中學生們歡迎的體驗項目,不過我這個大人也玩得不亦樂乎。
周代故事雕塑園也是一處有趣的研學之所,在這里可以學習到很多源于周代的歷史典故,諸如,孟津觀兵(牧野之戰前的大型閱兵活動)、周召分陜(周召二公以三門峽為界分而治之,也是陜西的由來)、吐哺握發(周公禮賢下士的典故)、桐葉封弟(君主必須言而有信)……
何尊廣場上散布著各種青銅器,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出于地面,模擬剛出土的樣子。對現代人來說,這些青銅器的名字都過于古怪,不過借助標識牌上的拼音,你可以與這些古怪的漢字一一相認。這樣的研學非但不枯燥,反倒樂趣無窮。廣場上還矗立著巨大的何尊雕像,何尊是周原出土的大量周代青銅器中頗為重要的一件,尊底的銘文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我和其他游客一起,走進何尊雕塑下面的通道,抬頭仰望雕塑底部被復制和放大的銘文和被涂紅的“中國”二字,心中不禁生出仰望歷史的崇敬之感。
對孩子們來說,最快樂的還是“封神樂園”,這里集齊了封神演義中的各種人物,雷震子、黃天化、哪吒、楊戩……更有跳樓機、立體劇場、樹屋探險等現代娛樂項目,驚叫聲和歡笑聲此起彼伏。
就這樣,整座“周城”玩下來,我居然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回到位于百工坊身后的原舍客棧,我讓客棧的管家將院子里的湯池放滿溫泉水,然后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暖融融的周代歷史當中——沒錯,周人也酷愛泡溫泉,甚至將泡湯文化發展成為一種禮儀文化。西周時期的溫泉主要集中于陜西關中和山西南部,其中關中地區的溫泉被稱作“湯泉”,而山西南部的溫泉則被稱為“膏泉”。其實從西周到春秋時期,溫泉文化已經非常發達。西周時期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沐浴禮儀,沐浴不再僅僅是清潔身體,而是被賦予了禮制和宗教的功能。祭祀之前必須齋戒沐浴,以示虔敬 ;朝見天子也先要沐浴,這種禮儀后來成了一種制度。西周時期,王城內建有“湯沐邑”,賜予朝見的諸侯,供他們在那里住宿和沐浴。
住在“周城”,我仿佛正置身于幾千年來中國人所獨有的文化空間。
編輯|陸毅
文|陸毅、劉利
圖|仲春之會
新媒體編輯|Kiki
* 本文原載于《時尚旅游》4月刊
長期征稿
后臺私信“投稿”獲取聯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