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競賽升溫,瀏覽器作為用戶數據的核心入口,正成為科技公司爭奪的新焦點。近日,AI 初創公司 Perplexity 首席執行官 Aravind Srinivas 在播客中坦言,公司即將推出的瀏覽器 Comet 將全程追蹤用戶在線行為,以實現“超個性化”廣告服務。與此同時,另一家 AI 巨頭 OpenAI 也表態,若 Google 被迫出售 Chrome 瀏覽器,將有意進行收購。
Srinivas 公開表示,Perplexity 建立瀏覽器的目的之一,就是獲得用戶在應用之外的行為數據。他說:“很多人在 AI 里輸入的提示是與工作相關的,那并不能真正代表一個人的興趣或生活方式。”而追蹤用戶的購物、旅行、瀏覽習慣等信息,則更能幫助 Perplexity 構建詳盡的用戶畫像,從而投放更具吸引力的廣告。
這一戰略在業界引發熱議,原因不僅在于其對用戶隱私的直接挑戰,更在于它揭示出AI 公司正將自己轉型為“下一代廣告平臺”。在播客中,Srinivas 甚至認為用戶會樂于接受這種追蹤行為,因為看到的廣告“會更相關”。
與此同時,Perplexity 已與 摩托羅拉 達成合作,未來將在其 Razr 系列手機中預裝應用,并通過“Ask Perplexity”接入其 AI 服務。公司也正在與 三星 洽談類似合作,試圖在移動生態中占據更多入口。
然而,就在這一切發生的同時,AI 領域的另一巨頭 OpenAI 也釋放出對瀏覽器的興趣。面對 Google 與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訴訟,后者可能被要求剝離 Chrome 業務。對此,OpenAI 表示,如果有機會,將考慮收購 Chrome 瀏覽器。
這兩件事雖然看似獨立,但實質上共同反映出一個趨勢:AI 公司正將瀏覽器視為獲取數據、構建用戶畫像、延展廣告生態的戰略資源。從 Google 當年的成功路徑來看,瀏覽器和移動操作系統是其廣告業務的核心支柱。如今,無論是 OpenAI 還是 Perplexity,顯然都在試圖復制這一模式——不僅提供 AI 工具,更掌控用戶入口。
但這也引發了新的問題:在 AI 日益嵌入生活的同時,用戶是否還能保有數據隱私?而面對逐漸模糊的數據邊界,監管機構的角色將愈發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