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異地建校區的現象確實變得愈發普遍起來。教育部盡管明令禁止跨省建校區,然而對于在省內建校區的行為卻未加以阻攔,這一規定著實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就拿中國石油大學來說,其從東營搬遷至青島,這并非是兩地辦學的模式,而是將所有師生直接整體性地遷移到了青島,致使原來的東營校區搖身一變,成為了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的校園。這種大規模的搬遷,對東營當地的教育資源和文化氛圍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河南大學長期扎根于開封,可如今卻在鄭州先后規劃建設大規模的校區。先是建了 2000 畝的龍子湖校區,今年又打算在鄭東新區建造 3300 畝的雁鳴校區。要知道,待鄭州的這兩個校區建成后,能夠容納 5 萬名師生,而河南大學開封校區當下的師生規模剛好也是 5 萬。如此一來,難免給人一種鄭州校區就是為了搬空開封校區的感覺。這種做法對于開封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承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不僅如此,位于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學,也在合肥設立了新校區。還有蕪湖的安徽師范大學,將肥西師范學校并入,積極籌備建設合肥校區。同樣,臨汾的山西師范也毅然遷往了省會太原。
網友們針對這一現象可謂是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人直言不諱:“南京瘋狂往外搬,安徽的全往合肥搬!合肥的 GDP,人口就這樣上來的!瘦一省而肥一地。”這種觀點反映出了對于資源過度集中的不滿和擔憂。從現實情況來看,確實存在著某些地區憑借集中資源實現快速發展,而其他地區則相對滯后的現象。
還有人說道:“省地的地方補貼差了一大截,資源差值成倍數,吸引人才與招生又是數倍差異,如此考慮,舉雙手贊成換校址。”這一觀點揭示了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存在的嚴重不均衡。以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為例,它們能夠為高校提供豐厚的補貼和優越的資源條件,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和生源。相比之下,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這方面則顯得力不從心,差距愈發明顯。
更有人情緒激動地表示:“國家應該把所有分店都關門。不允許否則分店各處都是。 咋沒有大學去西藏,甘肅,青海開分店呢?利益驅使啊。”這種看法凸顯了對于高校布局不合理的深刻質疑。西藏、甘肅、青海等地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發展需求,然而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高校往往傾向于選擇在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設立分校或集中發展,這無疑違背了省屬高校各地辦學的初衷。
高校集中到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這種趨勢既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也有失公平合理。這會導致地市難以發展,人才外流。因為在資源集中的大城市,機會更多,發展空間更大,人才自然會向這些地方流動。而地市由于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和發展機會,難以留住人才,滿足少數人的利益,卻放棄和損害了大多數基層人民的利益。
整體搬遷會給原地市的教育資源發展帶來極大的傷害。這無疑是一種瞎折騰、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行為。如果高校不能在教學和科研上下功夫,僅僅依靠搬遷校址來尋求發展,那么搬到哪里都是徒勞。
哪里辦學好,就去哪里辦!應當賦予高校這樣的自主權,逐步消除地域差異帶來的諸多不平等。省屬高校原本應當在各地均衡分布、協同發展,這才符合教育公平和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
倘若全都一股腦地集中到省會城市,實在是一種目光短淺、缺乏全局觀念的選擇。兩地辦學的模式相對而言還算稍微好些,起碼能給地級市保留一定的發展空間和希望,讓地級市在教育資源方面不至于太過匱乏。
但像這種不顧地方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的整體搬遷做法,真的是令人難以接受。畢竟,大學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都受到地方的政策扶持和資源傾斜,如此大規模的整體搬遷,無疑會讓地方感到極度失落和難以承受,對地方的教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沉重打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