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海珠區知識產權成果轉移轉化聯盟知識產權周專場對接會在琶洲舉行。對接會上,海珠區知識產權成果轉移轉化聯盟宣布正式成立,現場簽約成果轉化合作總金額超2000萬元。
本場對接會以“AI助力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從科研創新到產業新質生產力的躍遷”為主題,由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海珠區市場監管局、海珠區科工商信局和琶洲街道辦共同指導舉辦。
政產學研攜手,共啟成果轉化新篇章
對接會上,來自海珠區的10家單位的代表共同發起成立了海珠區知識產權成果轉移轉化聯盟。該聯盟將建立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機制,打通高校科研“最初一公里”與產業落地“最后一公里”,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據廣州中大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聯盟將全面深化“政產學研金服”協同創新體系,構建“政府戰略引導+高校智力供給+企業應用承接+專業機構服務”的四維聯動機制,搭建集專利評估、專利導航、需求匹配于一體的智慧平臺,建立常態化技術需求對接機制,動態更新重點產業領域技術攻關榜單,力爭三年內推動100項具有市場潛力的核心專利技術完成商業化應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運營示范標桿。
AI賦能多領域,硬核技術展現新風采
活動現場,8大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聚焦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多元場景,集中展示了令人矚目的前沿成果。
此外,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的智能工業物聯平臺、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農林衛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廣地龍繁育技術等成果,也紛紛展現了AI技術對制造、農業等領域的深度賦能。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則分享了在浮萍新生態方面關于高蛋白飼料與功能添加劑的研究,這些創新實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成為有力的科技引擎。
活動現場,來自中山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的4個項目共20件專利達成轉化合作意向,進行了現場簽約,合同金額超2000萬元。據中山大學項目團隊介紹,“我們這次簽約的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二元醇合成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的落地實施,預計建成年產30萬噸的規模化生產線,產值超50億元。”
打破信息孤島,樹立灣區轉化新標桿
本次對接會以人工智能(AI)為切入點,聚焦知識產權成果轉化,通過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交流與合作平臺,整合多方資源、促進信息共享,推動更多優質知識產權成果落地生根,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海珠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現場各大高校院所集中展示了AI相關知識產權成果,吸引超50家企業參與對接,部分項目已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未來,海珠區將牢牢抓住科技創新成果高地資源,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成果轉移轉化聯盟的橋梁紐帶作用,借助區域數智產業發展優勢,在推動海珠區科技創新成果落地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助力區域知識產權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