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帕金森患者在上海瑞金醫院接受干細胞療法后恢復了運動能力。目前,該臨床試驗正招募更多患者,一旦最終成功,將對帕金森病的治療產生變革性影響。
撰文丨凌 駿
自去年中國醫生利用干細胞再生移植成功“治愈”糖尿病后,本月,干細胞移植治療在我國又迎來重大突破。
4月初,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宣布,神經內科主任劉軍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陳躍軍教授團隊,將自體再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注入患者大腦,使一位有著14年帕金森病病史的患者恢復運動功能。
這是我國首次將此類治療技術應用于帕金森病的臨床試驗,一旦最終成功,將對帕金森病的治療產生變革性影響——僅需一次治療,就可以重塑大腦網絡連接,讓患者避免最終癱瘓的命運。
“治療前,這位患者一天大概只有兩小時能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其他時間都是‘僵硬著’,幾乎無生活質量可言。”劉軍告訴“醫學界”,“此次的結果,既為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為后續的‘治愈’探索奠定了基礎。”
術后一個月,沈女士的行走能力顯著恢復
重塑大腦網絡的連接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帕金森病患病人數高達400萬,約占到全球患者的1/2。他們無法被“治愈”,長期服藥雖能部分緩解癥狀,但無法阻止疾病持續發展,患者最終將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全身僵硬、癱瘓在床。
66歲的沈女士就是其中一員。在她的大腦里,一種致病蛋白經年累月地不斷擴散,侵犯著不同腦區,導致大量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切斷了大腦運動控制系統的連接。
“病程10年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基本屬于中、晚期。此前,沈女士也嘗試過各種藥物方案,用藥量不斷增加,但病情已難以控制。”劉軍告訴“醫學界”,目前傳統的藥物治療,對沈女士只能維持約半小時的效果,隨后她又會出現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等癥狀。
此外,嚴重的“開關現象”還讓沈女士時刻生活在恐懼之中。
據劉軍介紹,“開關現象”是帕金森病患者藥物治療后期的并發癥之一,指患者用藥恢復一定的運動功能后,不可預料地,會突然又陷入“無法動彈”的境地。這不僅讓患者時刻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也增加了發生跌倒等意外事故的風險。
在飽受疾病折磨14年后,干細胞療法成為了沈女士最后的希望。2024年,沈女士來到瑞金醫院,參與了劉軍主持的自體干細胞移植研究項目,成為了該領域我國臨床試驗的“1號病人”。
劉軍醫生
此次移植的原理,是基于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具有無限增殖的特性,能分化成生物體所有的功能細胞類型。“就像是一顆種子,我們把它‘種’進患者大腦,讓它分化成全新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重塑大腦網絡的連接。”劉軍解釋。
在和陳躍軍教授團隊的合作下,醫生們提前采集了沈女士的血細胞送往實驗室。實驗室里,陳躍軍團隊利用血細胞創造出iPSC,再進一步將其誘導成有分化潛能的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
一切準備就緒。2025年3月1日,在立體定向技術的引導下,劉軍團隊通過微創手術,將誘導而來的全新細胞注入沈女士大腦的特定部位。奇跡也隨之發生,術后僅第二天,原本已幾乎全身僵硬的沈女士開始下床活動,震顫、僵直等癥狀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此后,沈女士的恢復情況更是超出預期。
術后一個月,沈女士已經能實現全天自主行走,睡眠障礙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這期間,我們逐步減少了她原先的藥物用量,但帕金森評分量表、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檢測等客觀指標提示,沈女士一直在持續好轉。”劉軍告訴“醫學界”。
“未來3至6個月內,移植細胞還將在沈女士大腦中進一步成熟,與現有神經網絡建立全面連接,按需釋放多巴胺。”主刀醫生、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殿友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與傳統藥物治療相比,這一療法有望最終實現帕金森病患者的功能性治愈。
干細胞,帕金森病治療的新希望?
此次研究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多年來,學界從未停止對多能干細胞的探索,試圖利用它“分化再生的能力”,攻克包括帕金森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內的眾多醫學難題。
多能干細胞,包括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和胚胎干細胞(nESC),是在早期發育階段提供可繁殖人類細胞的來源,具有在成人體內形成任何細胞類型的潛力。
早在幾十年前,學界就意識到細胞代替治療,具有“治愈”帕金森病的潛力,嘗試了不同的供體細胞來源。直到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首次發現,可以讓成體細胞“返老還童”,誘導其回到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狀態,并創造了iPSC。
2018年,京都大學醫院團隊首次將iPSC來源的多巴胺前體細胞,注入帕金森病患者體內。今年4月16日,該團隊在《自然》發布最新I/II期臨床試驗結果,7名接受治療的患者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在“給藥期”“停藥期”,患者的帕金森癥狀量表評估均獲得改善。
但和日本科學家使用的“異體干細胞”不同,劉軍團隊選擇了“自體干細胞”的技術路徑。正因如此,沈女士在完成此次手術后,無需接受任何抗免疫排斥治療,規避了排斥反應的發生。
把干細胞注入患者大腦只是第一步。“除了要避免排斥反應,在腦微環境的影響下,如何更好地讓干細胞長期存活?同時,我們還要精確干細胞分化的數量、確保它能定向朝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分化,避免形成‘雜質細胞’。”
“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不足會影響療效,但分化量過多,反而可能造成患者過度興奮,導致異動癥等。分化的純度則會影響治療的安全性。”劉軍對“醫學界”表示。
據劉軍介紹,針對這些技術難題,2020年他和陳躍軍團隊展開合作,先后進行了前期的細胞、動物實驗驗證,細胞分化純度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4年12月,該技術獲中國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許可,成為我國首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帕金森病干細胞療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劉軍團隊唯一在開展的帕金森病治療探索項目。
去年年底,劉軍在瑞金醫院牽頭成立了我國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中心,包括干細胞移植、深度腦刺激(DBS)、無創神經調控、基因治療等,目前有多項創新療法研究,正在中心內同步開展。
瑞金醫院帕金森病診療專家組
“干細胞移植療法的最終定位是‘一針管終身’,我們希望,一次治療提供的全新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就能徹底重建患者正常的大腦網絡。”劉軍表示。
但劉軍坦言,在此之前,還有很多問題懸而未決。“長期來看,新植入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是否還會受到患者大腦病理狀態的影響?”
“同時,帕金森病分不同疾病階段,何時才是最佳的移植窗口期?每個患者的具體病情也不同,如何為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最終病情能改善多少,能不能達到‘功能性’治愈?”
據劉軍介紹,此次的I期臨床試驗計劃招募12名患者,除了沈女士外,另外11名患者將在年底前陸續完成治療。“在持續推進的臨床研究中,我們將一點點找尋問題的答案。”
責任編輯: 夢琳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