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改良對于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吉林省西部地區存在大量鹽堿地,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吉林省在鹽堿地改良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鹽堿地農業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實踐經驗。
玉米產量提升效果
吉林省西部地區運用磷石膏改良技術,使得鹽堿地玉米產量得到顯著提高。相關試驗數據表明,在每 667 平方米施用 200 公斤磷石膏的處理組中,玉米增產幅度達到 144.98 公斤/667 平方米,增產率為 25.70%。同時,該處理組的千粒重和單穗重均明顯高于未進行改良的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磷石膏在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的過程中,能夠有效促進玉米對養分的吸收,進而提升玉米產量。有研究指出,磷石膏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從而為產量提升奠定基礎。
水稻種植成效
鹽堿地改良后,水稻產量得到了顯著改善。吉林省大安市采用“良田 + 良種 + 良法”三良一體化技術,在中度鹽堿地改良后,水稻畝產達到 633.18 公斤;重度鹽堿地改良后,畝產也達到 421.2 公斤。鎮賚縣運用檸檬酸石膏和生物有機肥改良技術,重度鹽堿地在首年改良后水稻畝產突破 548.6 公斤,創造了規模化改良首年產量的新紀錄。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改良技術在提高水稻產量方面的有效性,為鹽堿地水稻種植提供了成功范例。
綜合技術模式應用
吉林省通過綜合改良技術實現了鹽堿地的增產目標。大安市結合物理改良(深翻、旋耕)、化學改良(施用磷石膏、有機肥)和生物改良(耐鹽堿品種選育)等多種方法,形成了“三良一體化”模式。該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土壤的 pH 值和鹽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海御農業采用脫硫石膏、硫酸鋁等改良技術,使改良后的水稻單產達到當地平均水平,并實現了商業化盈利。這表明綜合改良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經濟效益。
可持續性與經濟效益
鹽堿地改良技術在注重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兼顧了農民增收。吉林省積極推廣節水灌溉和耐鹽堿作物種植,在降低灌溉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例如,大安市的種糧大戶通過有機水稻種植和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其產品獲得了國際認證,實現了年度盈利。白城市通榆縣的試驗結果顯示,改良后的玉米產量穩定,且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顯著提升,為長期可持續耕作奠定了基礎。這說明鹽堿地改良技術不僅能夠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還具有長期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新技術突破與推廣
吉林省持續探索低成本高效的改良技術。鎮賚縣采用檸檬酸降堿劑和生物有機肥技術,每公頃改良成本較傳統方法降低 4000 元,且首年畝產即突破千斤。此外,吉林省還選育出耐鹽堿水稻品種吉粳 129、耐鹽堿大豆品種中吉 602 等,為鹽堿地作物多樣化種植提供了科技支撐。這些新技術的突破和推廣,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鹽堿地改良的效率和效益。
綜上所述,吉林省在鹽堿地改良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通過多種改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增產,兼顧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在新技術研發和推廣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未來,可進一步加強不同改良技術的集成創新,開展長期定位監測,評估改良技術的長期效果和生態影響;加大對耐鹽堿作物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力度,提高鹽堿地作物的適應性和產量穩定性;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推動鹽堿地改良技術的產業化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