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既滿足,又充滿辛酸的過程。
孩子的長大,也就意味著我們和他們的分離。
《透明人》里有句話說:孩子越獨立,父母越孤單,可他們還是懂事地說:我沒事,你忙吧。
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你,這就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這個時候,父母該怎么做?是講道理?是發脾氣?
其實都不是!
做到這三個字就夠了。
01不要憤怒,要穩住
沒有人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孩子更是如此。
從一個粉糯的嬰兒,逐漸成長、成人,其中總會經歷各種坎坷和艱難。
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守在他們身邊,隨時給他們糾偏,讓他們能夠走上正途。
當看到孩子犯錯誤時,不少家長怒火上頭,大發雷霆,大聲斥責。
可是這么做,就能解決問題嗎?
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憤怒和責罵,他們會因此認為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父母的愛,時間長了,他們會在心里形成自我否定。
整個人都變得膽小而自卑,沒有自信心。
心理學家袁辛說:擁有不同情緒的家庭,往往有著不同的命運走向。
壞情緒是一把刀,扎在孩子的心頭,讓孩子幼小的心,傷痕累累。
控制情緒,是每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給自己一個冷靜的機會,平復情緒,然后,耐心地給孩子分析,為什么會做錯,怎么做才是對的。
只有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他們才能夠面對自己的錯誤,也愿意去改正。
02不要爭論,多傾聽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親子矛盾,其實都來自于兩個字:對錯。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和孩子爭論,他們想要告訴孩子,自己才是對的,而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錯的,是需要改正的。
在他們的概念中,孩子太小,經驗不足,唯有聽從了父母的建議,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想想看,父母和孩子之間,哪兒有那么多的對和錯呢?
家,是講情,而非講理的地方。
尤其是和孩子之間,更是應該情在前,理在后。父母越強勢,孩子反而會越逆反,這就像是抓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就越快。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用心傾聽,站在孩子的視角,聽聽孩子的想法。
很多時候,當父母學著蹲下來,和孩子平等地相處,將他們當作朋友,孩子才愿意打開心門,說出他們的心里話。
千萬別忽視傾聽的力量。
多聽,多了解,才能走入孩子的內心,贏得他們的尊重和愛戴。
03不傳播,有分寸
我的一個朋友哪兒都好,可就是有一點,總是喜歡在外人面前說孩子的小秘密,或者糗事。
她是說者無意,可是,不管她的出發點是好是壞,這么做都很不恰當。
作家三毛曾經講過自己的一件小事。
有一天,她在母親的臥室里看到了桌子上放著五塊錢,她悄悄把錢藏了起來,想著去買糖。
第二天,事情被母親發現了,母親很生氣,狠狠批評了她。
幾天后,母親去商場,特意給她買了一些花花綠綠的糖果,三毛看到后,很是羞愧,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和母親保證,從此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中國有句俗話說:在外不道家人短,當眾不言家人過。
孩子雖然小,也需要尊重。
聰明的家長,在外面都能給孩子最大的尊重,如果要是批評教育,也一定是在家里。
我們尊重了孩子的面子,也就是保護了孩子的里子。
父母和子女在一起,短短幾十年。
能夠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就是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也因此,請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孩子之間的緣分,
孩子小時候,教育他們,引導他們。
孩子長大后,學會放手,讓他們能夠遨游在自己的天空,做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李木可,一手努力生活,一手認真寫作,希望能在打拼的路上守好自己的內心。
平臺簡介:
顧一宸,青年作家,專注于情感治愈和勵志分享,寫暖床故事,潑酸辣雞湯。
著有《如果覺得委屈就成為你想要的光》《我與你的驚喜是剛剛好的相遇》《管他努力有沒有回報,拼過才是人生》《寫作變現:新媒體爆款高效進階》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