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京介
作家畢淑敏曾說:
“優秀的閱讀是有力量的。因為在閱讀的時候,你不是一個人,而是和古今中外的先驅者們并行。”
每本書都是一扇嶄新的門。
門外有嶄新的世界,是肉身無法到達的地方。
何其有幸,我們能在書籍里窺視萬物,目睹千年文明。
2025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一,不妨讀一讀這15本文學經典。
為自己豐富頭腦,滋養心靈,窺探人性的本質,體驗人類文化的精粹。
01《我與地壇》
作者:史鐵生
豆瓣:9.3分
如果覺得人生很難,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我與地壇》。
作者史鐵生曾是清華附中學霸,擅長80米跨欄。
當年,他年輕有活力,強壯到能抱起一頭小牛犢。
1969年,他去延安一帶插隊。
3年后卻意外因為脊柱上長了腫瘤,導致雙腿癱瘓。
接著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
這對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來說,無疑是提前為肉身上了枷鎖,投入監獄。
他的怒吼與咆哮,沒有讓雙腿恢復生機。
時間的流逝,讓痛苦化作感悟與思路。
他寫下散文《我與地壇》,記錄了自己的矛盾和糾結,鼓勵了無數的人。
他用文字告訴每一個讀者:
命運可以摧殘肉體,但殺不死靈魂。
學會與生活和解,才會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02《瓦爾登湖》
作者:亨利·戴維·梭羅
豆瓣:8.4分
1845年,美國作家梭羅曾孤身來到瓦爾登湖畔,在身邊人詫異的目光中,開啟一場追索心靈的實驗。
兩年來,他離群索居,自給自足。
只與生活最為本質的事物接觸,撥開所有令人煩惱的困惑與焦慮。
同時,他也完成了最寶貴的自然實驗,并以這段經歷寫出了一部傳世之作《瓦爾登湖》。
人總是要摒棄繁雜,向內沉淀。
從獨處中獲得成長,擁抱最為本質的純粹事物,是一個人獨到的成熟。
03《圍城》
作者:錢鍾書
豆瓣:9.3分
演員陳道明曾跟錢鍾書聊過3次天。
陳道明說在學問面前,自己顯得特別可憐。
在他的家里可以聞到書香,可以享受安靜。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對《圍城》贊不絕口:
“自己的書一年能賣200萬冊,但頂多也就賣個50年。
錢老的《圍城》一年賣1萬本,但能夠賣200年。”
主角方鴻漸屢次愛而不得,幾段感情坎坷蒙塵。
后來,他才深刻理解婚姻的瑣碎。
婚前的伴侶相敬如賓,婚后卻也在柴米油鹽中暴露缺點,變成了另一個人。
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婚姻,也沒有完美的伴侶。
“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的資本了。”
生活是一個圍城,求愛,求學,求職,是人生的必修課。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04《飄》
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豆瓣:9.3分
故事發生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
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從小深受南方文化傳統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卻流淌著野性的叛逆因素。
隨著戰火的蔓廷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郝思嘉的叛逆個性越來越豐滿,越鮮明。
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變了個人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成為時代時勢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她勇于追尋愛情,也可以在商界游刃有余。
不被生活擺布,也無需為命運妥協。
她能夠突破束縛,是因為她深深明白一個道理:
有謀生的能力,就不用為錢出賣自己,也無需被錢左右婚姻。
05《人生海海》
作者:麥家
豆瓣:8.1分
2011年9月,麥家父親去世。
一向高產的他停筆3年,選擇慢下來。
他漸漸發現,自己對父親長達23年的怨恨已逐漸稀釋。
他回憶起童年、故鄉,破譯了人性的密碼,對人生有了新的領悟。
于是,他執筆寫下了這本《人生海海》。
故事里的上校,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
他當過國民黨軍隊的上校,是革命群眾要斗爭的對象。
但大家一邊斗爭他,一邊又巴結討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他向來不出工,不干農活,天天空在家里看報紙,嗑瓜子,可日子過得比誰家都舒坦。
還像養孩子一樣養著一對貓,寶貝得不得了。
《人生海海》講述了一個人在時代中穿行纏斗的一生。
離奇的故事里藏著讓人嘆息的人生況味。
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羅翔老師讀過此書后,在飛機上淚流滿面。
他感慨:
“一個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
只能做點滴的事情,只能像上校一樣影響身邊人。”
人無法做偉大的事情,只能心懷偉大的愛,做細微之事。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
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06《霍亂時期的愛情》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豆瓣:9.0分
繼《百年孤獨》之后,馬爾克斯的另一部文學巨著。
關于這本書的創作,馬爾克斯在一次采訪中說:
“人類就和他所在的拉丁美洲一樣,總是與孤獨相伴。而愛情,正是對抗孤獨的解藥。”
主人公阿里薩對女主菲爾米納一見鐘情。
兩人有過短暫的感情,但菲爾米娜架不住父母的叨擾。
她終究是拋棄了這個窮小子,轉而嫁給了擁有身份和地位的醫生。
菲爾米娜的婚姻在世俗看來,是成功的。
但她深知:
她與丈夫之間并沒有愛情,他只是看上了自己的美貌。
兩人就像無話不談的陌生人,中間隔著一堵墻。
菲爾米娜時常坐在窗邊思索,如果當初選擇了阿里薩,現在會不會更加幸福?
51年來,阿里薩不斷地與其他女人上床,他也在苦苦等待菲爾米娜的回眸與溫存……
有讀者說:
“這是一本關于愛情的百科全書。”
也有讀者說:
“這本書不是為了歌頌愛情,而是為了呈現人生。
愛情只是雜亂而繁茂的生命之樹上,溫情脈脈的一縷夕陽。”
馬爾克斯到底想表達什么?
只有你讀過書后,才能知道。
正如會有人告訴你:
“婚姻最重要的是穩定。”
也有人會給予否定:
“婚姻必須與愛情綁定。”
婚姻最重要的是什么?
只有你親自體驗過,才能得到答案。
07《生死疲勞》
作者:莫言
豆瓣:9.0分
僅用43天,莫言就創作出了這部50萬字的文學巨著。
莫言說:
“假如我能有兩本書得以流傳,《生死疲勞》肯定是其中之一。
諾貝爾獎的評委因為讀完了《生死疲勞》,才把這個獎項授給了我。”
五十年間西門鬧經歷六次轉世。
一世為驢,二世為牛,三世為豬,四世為狗,五世為猴,最終降生為人。
在這六世里,他目睹藍臉一家三代經歷人生的生死疲勞。
有看過的讀者感慨:
“死去的人難再活,活著的人還要活下去。
哭著是活,笑著也是活。”
五次輪回,揭示了一個農村家族,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與興衰演變。
1985年,莫言第一次讀到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作者),直拍大腿: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幾十年來,兩人從未謀面,卻勝似神交。
莫言深受他的影響,也在試圖逃離他對自己風格的滲透。
《生死疲勞》的問世,讓人們明白:
馬爾克斯的作品,是一片土壤。
莫言已經沖破枷鎖,孕育了自己的鄉土特色。
08《長日將盡》
作者:石黑一雄
豆瓣:8.9分
1956年,一位在英國做了大半輩子的管家史蒂文斯,駕車游歷英國。
在他的口述中,記憶里的人生篇章,一幕幕向讀者展現。
因為過于追求職業上的完美,他錯過了父親臨終前的最后一面,又與生命中的真愛分道揚鑣。
而他衷心侍奉的前主人,一心為歐洲穩定的秩序嘔心瀝血,卻到頭來,只是納粹德國手中的一枚棋子。
以至于,史蒂文斯始終不敢與別人介紹自己的職業經歷。
與舊友分別后,他終于對生活有了新的頓悟。
在昏昏暮年,他享受著靜謐的時光,細細體會長日將盡的美好與遺憾……
本書一經發布,就獲得了英語小說界最高獎項“布克獎”。
1993年被翻拍成電影《告別有情天》,豆瓣評分高達8.3分。
2017年,作者石黑一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逐漸被廣為流傳。
在譯后記中,石黑一雄表達了自己寫這部作品的初衷:
“一個人是如何為了成就事業,而荒廢了人生;
又是如何在個人的層面上,蹉跎了一輩子的。”
作者借書中的一位老人之口說道:
“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
你干完了白天的工作,現在能夠雙腿擱平來休息了,而且要享受人生。”
當某件事情成了鎖鏈,掙脫出去開辟一條新的人生,也不乏是一個好的選擇。
人,說到底,是習慣的奴隸。
那些觸手可得,卻故意視而不見的東西,是彌足珍貴的。
人生最不應該虧欠的,其實就是自己。
09《十八歲出門遠行》
作者:余華
豆瓣:8.6分
本書是余華的成名作,被認為是余華整個創作生涯的原點。
小說以一個精巧的寓言,呈現了年輕人初入社會的普遍狀態。
余華寫出了外在世界的不可理喻,它充滿背叛、荒謬和殘酷,但只要有健全暖和的內在世界,就能在這個世界里找到歸宿,給人以積極的力量。
余華說: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心掏出來,自己縫縫補補,然后睡一覺醒來又是信心百倍。
無人問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罷,你都要試著靜下來,自己該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讓煩躁和焦慮毀掉你本不多的熱情和定力。
心可以睡,手不能停。
在崩潰中繼續前行,才是一個成年人的修養。”
背不下來的書有人背;
做不完的題有人做完。
愿意拖到明天做的事情,總有人今天就努力。
有人擁有你理想的人生,是因為他們把該吃的苦都吃了。
10《憤怒的葡萄》
作者:約翰·斯坦貝克
豆瓣:9.1分
這是一部美國農民的血淚史。
本書以1929年至1933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作為背景。
股災、經濟蕭條,工人失業……
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尋找出路。
青年喬德因酒后自衛殺人被判刑。
刑滿釋放后,沙塵暴毀了他賴以生存的土地。
喬德一家人裝上所有家當,前往無數人向往的加利福尼亞。
聽說那里有無盡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晶瑩的碩果。
但這趟生存的苦旅,卻伴隨著無數煩惱與哀愁……
苦難,對于全世界的窮人來說,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曾在學校的課本里學過:
經濟蕭條時期,農場主會把成噸的牛奶倒掉,將堆積如山的水果與面包燒掉。
他們不肯將剩余的產品送給饑腸轆轆的窮人,只是為了維持一個市場穩定的價格。
市場上需要1000名工人,但資本家會公開找來5000人,這是為何?
因為這樣就可以壓低每一名工人的價格。
如果你覺得不公平,選擇抗議,那對不起。
總有人會為了一口飯吃,甘愿忍受微薄的薪資。
有讀者說:
“這本書給人帶來一種不切實的鈍痛,好像膝蓋被用力撞了一下,而后淤青和紅腫浮現出來彌久不散。”
我們為什么要閱讀苦難?
因為可以學會包容、理解和同情。
11《額爾古納河右岸》
作者:遲子建
豆瓣:9.0分
作家王樹增曾說,當年在北師大作家班同學時期,莫言和遲子建是兩位最勤奮的作家。
他們每天就是大量讀書、寫作,遲子建每天能寫一萬字。
天賦加上不懈的努力,為這部作品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本書被稱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一部描寫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
展示了弱小民族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現代文明的擠壓下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風情。
大大小小的河流,是巨人身上縱橫交錯的血管。
眾多的山巒構成它的骨骼。
那里,就是大興安嶺。
12《小王子》
作者:圣埃克蘇佩里
豆瓣:9.1分
小王子告別了自己的故鄉,尋訪其他星球。
他遇到了各種奇怪的人:
目空一切的國王、愛慕虛榮的紳士、酗酒成性的酒鬼、唯利是圖的商人、墨守成規的點燈人、足不出戶的地理學家……
他不理解:
為什么大人們為了追逐權力、金錢和事業,失去了對生活的感知和心靈的審視。
仿佛一個人只要一事無成,沒有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人生就是失敗的。
而為了成為別人期待中的自己,大人們開始蛻變,逐漸成為了自己年幼時討厭的模樣。
好多人都沒能逃出這個規律,他們已完全失去童年的純真與熱情。
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獻辭中說:
這本書是獻給長成了大人的從前那個孩子。
故事中表現出的諷刺與幻想,真情與哲理,令無數成年人喜,使之成為法國乃至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一部童話小說。
13《棋王》
作者:阿城
豆瓣:9.1分
一個棋呆子,到處找人對弈,直到遇見一位隱世高手。
兩人相約路邊下盲棋,隱士見他天賦極高,送他一本高深棋譜。
后來,棋呆子下山當知青,戰勝了無數高手,換來與象棋大賽前三名一決高下的機會。
在上千人的見證下,他以一敵九,漸入化境,最終封神。
有讀者評價阿城的文字:
太過神奇,仿佛是一個活的時空。
汪曾祺評價文中的遣詞造句,極其精妙,自嘆不如。
莫言也對此書佩服得五體投地。
簡單樸實的文字,竟能勾勒出不朽的靈魂。
這不僅是關于下棋的故事,更是對技藝和人性的探尋。
14《戰爭與和平》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豆瓣:9.4分
描寫1812年俄法戰爭的全過程。
以當時四大貴族家庭的人物活動為線索,反映了1805至1820年間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各階層的現實生活。
列夫·托爾斯泰抨擊了那些談吐優雅,但漠視祖國命運的貴族,歌頌了青年一代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
這部史詩般的鴻篇巨制,反映了俄國社會的一個時代,也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15《一句頂一萬句》
作者:劉震云
豆瓣:9.0分
故事簡單凝練,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
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
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在:
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一走一來,延宕百年。
書里盡是普通人的故事,每一個在瑣碎生活里消磨得生命,都與孤獨共處。
能遇到一個懂你靈魂的人,來之不易。
正應了那句“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說得著的人千里難尋”。
中國人的人情世故,都包含在書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