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可口可樂在上海街頭豎起第一塊中文廣告牌時,沒人能想到,那個用毛筆寫下的“可口可樂”四個字,會成為中國消費者心中“快樂水”的代名詞。
近百年后,蜜雪冰城的雪人符號席卷大街小巷,一句“你愛我,我愛你”的洗腦旋律,讓一個原本土氣的冰淇淋品牌,兩年內營收從35億飆升至65億。
很多中小企業的老板和創業者和我交流時,問得關于品牌最多的問題,就是:
怎么才能和那些一夜爆紅的品牌一樣,讓我的品牌破圈呢?
每到此時,我都特別能理解他們的焦慮和急切。
畢竟在中國,小公司小品牌太難了,生存率也特別低。
因此怎樣快速打響品牌知名度,成為他們夢里都盼望的事情。
但我每次還是跟這些小老板和創業者說,這個世上沒有真正一夜爆紅的品牌,你看到的一夜爆紅,不過是這些品牌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并積累很多,而達到了某個臨界點。
但是大家也不用氣餒,確實有一些方法,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上效率比較高,成功率也比較高。
當然,大家肯定也看到過類似這種雞湯式的話——只要你努力把產品做好,你就一定能成功。
這個道理對嗎?對。可是正確卻無用的道理,我們才說它是雞湯。
殘酷的真相是,無數努力把產品做好的品牌,直到死去都是一個默默無名、苦苦掙扎的小品牌。
因為,消費者從來不會為“產品”買單,他們只會為“感知”買單。
而這種感知,往往由三個看不見的力量牽引——符號的魔力、情感的共振和價值的鐵律。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這三個力量。它們看似簡單,卻是中小企業與初創品牌殺出重圍的關鍵。記得點心收藏,并轉發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
01
符號的魔力
為什么說符號其實是窮人的原子彈?
甚至有些營銷人,把它稱為“超級符號”。
因為大品牌擁有的資源和營銷預算,是你一個小企業或創業者根本無法想象的量級。
他們可以浪費很多預算,不用考慮品牌的傳播性,但是你不行。
因為有可能。品牌和包裝,是你前期唯一的有效傳播內容,也就是你唯一做得起,也最有效的宣傳廣告。
華與華為廚邦醬油設計的那款綠格子包裝,幫助其銷量暴漲。表面看是顏色鮮艷,實際上是綠格子作為一個符號,激活了中國人對“餐桌布”的集體記憶——綠格子一出現,大腦自動關聯“吃飯場景”,購買決策時間大大縮短,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品牌的傳播效率。
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中反復強調:營銷的本質是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而超級符號的威力,恰恰在于它繞過了理性思考,直接觸發本能反應。
西貝的“I Love莜”借用了紐約“I Love NY”的符號原型,讓一個西北菜品牌瞬間有了國際范兒。瑞幸咖啡的鹿頭Logo,嫁接了中國文化中“鹿”的吉祥寓意,哪怕產品尚未入口,好感度已先入為主。
對中小企業和創業者來說,很多大企業甚至是壟斷企業的高大上的平庸符號對“窮人”毫無參考意義,那么具體怎么才能做好一個符號呢?給你三點啟示,可以多思考和參考:
1、窮,就要懂得“拿來主義”:從民俗、節日、傳統等人人熟悉的大眾文化語境中挖掘符號原型(比如鐘薛高的瓦片雪糕);
2、小,就要學會“大聲喊”:用高飽和度的色彩、重復性的動作(如蜜雪冰城的雪人舞)搶占注意力;
3、弱,就要發現“寄生位置”:將品牌植入消費者日常行為(如田七牙膏的“拍照喊田七”)。
02
情感的共振
當消費者為“意義”買單時,你在賣什么?
2024年,《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首周銷售額破15億。它的成功絕不是僅僅因為“國產3A”的標簽,而是擊中了中國人對“孫悟空”的集體情感——那個反抗權威、追求自由的英雄,成了年輕一代對抗內卷的精神圖騰。
德魯克曾說:“企業的目的不是創造產品,而是創造顧客。”
而今天的顧客,要的是被理解的快感。
就像問界車主放棄BBA選擇國產新能源,不僅因為性價比,更因為“開華為車”成了愛國情懷與科技自信的象征。
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也發揮著作用。
真正的創新不是技術迭代,而是重構價值認知。
元氣森林用“0糖0脂0卡”撕開飲料市場,表面是健康訴求,實則是給年輕人一個“自律人設”的社交貨幣。
基于以上,對初創品牌我建議你:
第一,別賣產品,要賣“身份標簽”。
第二,別講功能,要講“情緒剛需”。
03
價值的鐵律
為什么消費者愿意為“貴”買單?
便宜是表象,超預期才是內核。
記得曾經共事過的一位資深營銷人小馬宋,講過一個案例:某家居品牌以59元的毛巾對標無印良品129元款,材質相同,但銷量慘淡。后來發現,問題出在“價格錨點”——沒有無印良品的品牌勢能,卻想靠低價逆襲,反而被貼上“廉價”標簽。
科特勒有一個“顧客感知價值公式”,即顧客感知價值=總收益-總成本。
這個公式最重要的價值是告訴我們,消費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覺”。
特斯拉的撇脂定價、Costco的會員制、山姆的試吃策略,本質上都在制造“超預期體驗”——讓用戶覺得“這錢花得值”。
對中小品牌來說,你要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比如,你的價值錨點在哪里?而答案就像廚邦醬油的“曬足180天”那樣,用具體數字建立信任。
比如,你的價格敢不敢“反常識”?
再比如,你的供應鏈能否“變態級”碾壓?
科特勒88歲仍在更新《營銷管理》,德魯克晚年呼吁“用營銷解決社會問題”,華杉說:“所有流量終將枯竭,唯有品牌永生。”
作為一個老營銷人,我越來越相信,品牌不是LOGO,不是Slogan,而是消費者愿意用真金白銀投票的“信任契約”。
當你挖掘的符號越醒目,當你傳達的情感越強烈,當你打造的價值越被感知,消費者掏錢的速度,會比你想得更快。
寫完這篇文章時,我又想起科特勒的那句話:“市場營銷的最終目標,是讓銷售變得多余。”
或許,這就是答案。
(全文完)
作者簡介:天真一笑,資深品牌營銷人,10萬+爆款文案創作導師。曾服務過50+世界500強企業的創意營銷,并幫助100+中小企業及創業者從0到1走上品牌軌道。尋找生意解藥,就問天真一笑。有問題咨詢作者,請后臺私信。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