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羅馬教皇方濟各的葬禮期間舉行了一場“歷史性”的簡短會晤。這是兩人自2月28日白宮激烈爭吵后的首次面對面接觸,盡管僅持續15分鐘,卻為持續數月的緊張關系注入了一絲緩和信號。這場會晤的背后,是俄烏沖突的復雜博弈、美烏關系的脆弱平衡,以及兩位領導人截然不同的政治劇本。
一、白宮爭吵:從盟友到對手的戲劇性裂痕
時間回溯至2025年2月28日,澤連斯基訪問白宮,本計劃簽署一份價值5000億美元的礦產協議——美國將獲得烏克蘭稀土資源的開發權,以支持其軍事和人工智能產業。然而,這場會晤最終演變為一場公開的“外交車禍”:特朗普拒絕承諾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并指責澤連斯基“不感恩”,雙方在媒體前激烈爭吵,聯合發布會取消,協議流產。
核心矛盾浮出水面
- 資源與安全的交易 :特朗普堅持“礦產換和平”,要求烏克蘭在俄烏沖突中讓步(如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以換取美國支持;澤連斯基則要求美國提供北約成員國資格等安全保障,并批評美國“只想掠奪資源”。
- “感恩”之爭 :特朗普多次強調美國對烏援助遠超歐洲,指責澤連斯基“未表達足夠感激”;烏方則反擊稱美國“隔岸觀火”,忽視烏克蘭的犧牲。
- 戰略分歧 :特朗普主張“快速停火”以避免消耗美國資源,澤連斯基堅持“安全保障優先”,認為無保障的停火將犧牲領土主權。
這場沖突被部分分析人士視為“政治表演”。特朗普借此轉移國內經濟壓力,塑造“美國優先”形象;澤連斯基則以“悲情領袖”姿態爭取國際支持。但后果是真實的:美國暫停對烏克蘭電網修復的援助,并削減駐烏人員。
二、羅馬會晤:危機中的外交試探
時隔兩個月,兩位領導人在梵蒂岡的葬禮儀式上重啟對話。盡管細節未完全公開,但雙方均釋放積極信號:
- 澤連斯基的“突破敘事” :他在社交媒體稱會晤“很好”,強調“保護生命”和“無條件停火”是核心目標,并暗示可能推動“歷史性成果”。
- 特朗普的“務實表態” :白宮評價討論“富有成效”,特朗普承諾繼續支持烏克蘭,但重申“美國利益優先”。
未解的癥結
此次會晤避開了此前爭議的礦產協議,聚焦停火框架。然而,根本分歧依舊:
1. 克里米亞主權 :特朗普的和平方案要求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控制,而澤連斯基堅決反對。
2. 安全保障真空 :美國仍拒絕承諾軍事保護,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性被特朗普排除。
3. 地緣角色之爭 :烏克蘭希望成為“西方盟友”,特朗普則試圖將其塑造為“美俄緩沖帶”。
三、未來博弈:和平進程的十字路口
盡管羅馬會晤為美烏關系按下“重啟鍵”,但和平之路仍布滿荊棘:
- 烏克蘭的生存焦慮 :若接受特朗普方案,澤連斯基可能面臨國內反對派(甚至特朗普支持)的執政危機;若拒絕,美國援助或進一步縮水。
- 俄羅斯的虎視眈眈 :俄方稱白宮爭吵是“歷史性一幕”,暗示可能利用美烏矛盾推動對其有利的停火條款。
- 歐洲的搖擺角色 :法國、德國等已表態支持烏克蘭,但若美國撤出,歐洲能否填補軍事與經濟缺口仍是未知數。
結語:表演與現實的界限
從白宮的對峙到羅馬的握手,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互動揭示了國際政治的復雜性——既是鎂光燈下的“真人秀”,也是資源、主權與戰略利益的殘酷博弈。這場會晤或許為俄烏沖突降級提供了契機,但若核心矛盾無法突破,短暫的緩和可能僅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歷史的注腳 :正如烏克蘭政治學者魯斯蘭·博特尼克所言,“戰爭不是一紙停火協議就能解決的”。而兩位領導人的下一幕劇本,或將決定東歐未來十年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