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雕
鐫刻在瓦片上的時光記憶
在四川開江縣,有一門獨特的藝術——瓦雕,它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凝聚著民間智慧,散發著別樣的藝術魅力。瓦雕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那時,人們便在瓦片上雕刻圖形,其線條粗獷,技藝精湛,兼具極高的觀賞與收藏價值。瓦雕與傳統書畫不同,它以刀為筆、以瓦作紙,經拓印后能呈現出普通書畫難以企及的獨特效果,是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表達。
開江縣永興中學龔小歐老師,是瓦雕藝術傳承發展的關鍵人物。1983年,退伍后的龔小歐來到永興中學工作。他自幼熱愛繪畫,對瓦雕藝術滿懷深情。20世紀80年代初,他師從泥水工黃衍成,潛心學習瓦雕技藝。隨著住房蓋瓦材料不斷更新,傳統土瓦逐漸被淘汰,淪為被棄置在農村角落的無用之物,瓦雕技藝也瀕臨失傳。但龔小歐認識到土瓦潛在藝術價值,決心將這門民間藝術發掘并傳承下去。
龔小歐老師進行瓦上雕刻
1985年,永興中學開設手工課程,歷經三十多年發展,已成為開江教育界一張亮麗名片。手工課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易拉罐書畫、蛋殼粘貼畫、泥塑等,而土瓦雕刻最具文化內涵,有力推動開江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龔小歐老師的推廣發揚下,一批師生愛上瓦雕創作。
永興中學學生學習瓦雕藝術
土瓦雕刻創作工序繁雜且講究。選材時,要挑選年代久遠、瓦面平整光滑的土瓦,長期的風吹雨打、日曬夜露,讓這類土瓦質地變軟,便于雕刻。清洗環節,需將選好的土瓦在加有洗衣粉的水中浸泡三十分鐘,再用軟毛刷洗凈,毛巾擦干后晾干備用。準備階段,把晾干的土瓦放在粗石板上,凹面朝下、凸面朝上,雙手適當用力來回推動,磨平瓦的兩邊底部凌角,使其與地面平行。構圖時,初學者先用鉛筆在紙上勾勒心儀圖案,再粘貼到土瓦凸起面,熟練者則可在腦海中構圖后直接雕刻。雕刻是關鍵步驟,握刀方法有三指法和拳握法等執刀法,運刀法包含沖刀法、切刀法等,還有披刀法等輔助性刀法;圖案雕刻基本方法有陰刻、陽刻、陰陽混刻,具體操作有雙刀法、單刀法、復刀法等,不同的刻法適用于不同的雕刻需求與效果呈現,工具可選用無電動刻刀或電動刻刀。最后是上漆裝框,用吹風機吹掉或清水洗凈雕刻好的土瓦作品上的灰塵,晾干后噴二至三層清漆,既能增添光亮,又能起到保護作用,而后固定在鏡框板上,放置五至八小時裝上鏡框,一件精美的土瓦雕刻作品便誕生了。
永興中學的瓦雕作品
如今,永興中學的青瓦雕刻展廳里,有序陳列著二百余件師生原創青瓦雕刻藝術作品。其中,《走進新時代》《開江八景》等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龔小歐在傳統瓦雕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還嘗試在奇石和獸骨上創作,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反映當今特色文化與社會生活現象,讓瓦雕技藝得以傳承與發展。2023年,開江永興中學瓦雕藝術成功申報為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江瓦雕,這一民間工藝的智慧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基因。它需要被更多人銘記與傳承,讓這獨特的藝術之美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在新一代年輕群體中生根發芽,永不流失,不斷延續。
來源:達州史志
供稿:開江縣史志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