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天水的蒼茫群山中,有一座形如麥垛的孤峰,崖壁上密布著現存編號洞窟211個,造像7200多身,壁畫近1000平方米。這就是被譽為“北朝雕塑博物館”的麥積山石窟。中央編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麥積山石窟手冊》,將帶您走進這座歷經十六個世紀風雨的文化寶庫,感受泥土與色彩中永恒躍動的文明脈搏。
第133窟 小沙彌的微笑
麥積山的魅力,首先來自那些穿越時空的微笑。第133窟的小沙彌微揚的嘴角,被學者稱為“東方蒙娜麗莎”。這抹誕生于北魏時期的微笑,比達芬奇的杰作早了整整一千年。當你凝視這些塑像,會驚覺千年前的工匠早已參透“以形寫神”的至高境界——泥塑的衣袂仿佛在飄動,石刻的眼眸似乎會流轉。
第44窟正壁一佛二菩薩
這座懸崖上的藝術圣殿,記錄著從北魏到明清的審美變遷。早期造像的“秀骨清像”展現了魏晉風骨,北周時期轉向“珠圓玉潤”,宋代作品則更顯生活氣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44窟主佛,其安詳的面容被譽為“東方的極致之美”,連發髻中都曾發現北宋時期的供養紙幣,訴說著綿延千年的信仰傳承。
第121窟菩薩(左壁)
第123窟童男童女
麥積山最動人的,是那些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藝術表達。第121窟的“竊竊私語”塑像,兩位菩薩似在低聲交談;第123窟的童男童女,天真爛漫的神態躍然眼前。這些造像褪去了宗教藝術常有的肅穆,展現出溫暖的人性光輝,讓今天的我們依然能與之產生強烈共鳴。
本書不僅呈現了石窟藝術的精華,更揭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通過相關史實的記載與考古學家的專業解讀,您將了解古人如何在80米高的懸崖上開鑿洞窟;在受外來藝術的影響下,北魏早中期泥塑造像具有怎樣的神格化特征;麥積山獨有的“薄肉塑”是如何形成的。書中還特別收錄了麥積山石窟的附屬遺存——瑞應寺和舍利塔的 基本情況,以及所藏石碑和杜甫詩詞等內容。
這本書適合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藝術愛好者可以細細品味千年美學的流變;歷史研究者能夠發現珍貴的圖像史料;旅行達人可將它作為深度游覽的指南;即便是普通讀者,也能在這些永恒的微笑中,找到心靈的平靜與慰藉。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麥積山的塑像提醒著我們:有些美可以穿越時空,有些智慧歷久彌新。翻開本書,您將開啟的不僅是一場藝術之旅,更是一次與古老文明的心靈對話。那些定格在泥土中的微笑,正在等待與今天的您相遇。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