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凈利潤為1.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4.18%。
文丨侃見財經 ID:kanjiancj
王石沒能“拯救”燕之屋。
近日,號稱“燕窩第一股”的燕之屋披露了最新財報,其中顯示,2024年全年實現營收20.5億元,同比增長4.37%;凈利潤為1.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4.18%。
這是燕之屋近五年以來首次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形。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凈利潤分別為1.64億元、1.88億元、1.9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4.81%、14.42%、4.93%。
與此同時,燕之屋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截至4月23日收盤,其股價報6.53港元,相較于去年7月的高點,累計跌幅已達57.4%,相較于IPO發行價(9.7港元)下跌32.7%,總市值縮水至30.4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不久,燕之屋高調官宣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成為其最新產品——“全球首款男人燕窩”總裁碗燕的品牌代言人,引起市場關注及討論。
這款總裁碗燕的售價高達3168元,但截至4月22日,在燕之屋天貓官方旗艦店上,這款總裁碗燕的銷量頗為慘淡,僅有65人付款。
財報的隱憂
據燕之屋官網介紹,“總裁款”碗燕由燕之屋攜手中國藥科大學聯合開發,融合燕窩、鐵皮石斛、長白人參、蛹蟲草、茯苓、肉蓯蓉、杜仲雄花、鮮白茅根八種原料,統一零售價3168元/盒,一盒共有6碗,折算后的單碗均價為528元。
除了王石以外,燕之屋還簽約了鞏俐、王一博等國民級代言人,連續三年冠名《中國詩詞大會》。在此之前,燕之屋還簽約劉嘉玲、林志玲、趙麗穎、金晨等頂流明星,由此可見,燕之屋在營銷上可謂是一擲千金。
這一系列操作反映到財報上,燕之屋的銷售及經銷開支逐年增長。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為3.99億元、5.04億元和5.63億元,2024年更是達到6.71億元,占營收的比重高達32.7%。這也是燕之屋“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
然而,如此巨大的營銷投入并未帶來對應的營收增長。2024年純燕窩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僅為0.06%,增速顯著放緩。
據財報顯示,燕之屋的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三個部分:純燕窩產品、燕窩+及+燕窩產品,以及其他產品。其中,純燕窩產品包括碗燕、鮮燉燕、瓶裝燕窩和干燕窩,2024年其銷售收入為17.95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87.6%,占據主導地位。
燕之屋的銷售渠道主要為線上財報顯示,2024年線上銷售收入為12.4億元,占總營收的60.49%。2024年線上銷售毛利率為45.33%,較2023年的46.2%下降0.87個百分點。
高度依賴線上渠道也導致燕之屋的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其依賴頭部主播帶貨和平臺流量采買,導致促銷費用激增。另外,抖音等新興線上渠道的低利潤率(不足傳統渠道一半)進一步稀釋了燕之屋的盈利。
與銷售費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燕之屋2024年研發開支僅為2854萬元,同比增加8.19%。由此可見,燕之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顯得略微單薄。
另外,燕之屋的庫存風險也在上升,意味著,燕窩產品似乎賣不動了。
財報顯示,近三年來,燕之屋的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逐年上升,而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則逐年下降。2024年,燕之屋的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分別為123.83天、15.42天和22.46天。
這反映出,燕之屋的庫存風險上升,且對下游客戶的議價能力有所減弱,同時對上游供應鏈的議價能力亦有所削弱。
競爭與“智商稅”
一系列隱憂的背后,燕之屋的賽道競爭格局愈發激烈,燕之屋的行業龍頭地位正面臨雙重沖擊。
一方面,重營銷、輕研發的背景下,燕窩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對手通過降價爭奪市場,小仙燉通過鮮燉燕窩差異化突圍,自2014年首創鮮燉燕窩品類以來,小仙燉連續8年占據全國銷量第一。
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更加關注性價比,電商平臺上45ml即食燕窩價格已跌破20元,燕窩的高端形象逐漸受到質疑,“智商稅”標簽讓高端燕窩產品的需求減弱。但是燕之屋的問題更多在于自身。
眾所周知,燕窩一直是一種高檔保健食品。燕之屋精準抓住了中產貴婦的“身份象征”心理。2008年,燕之屋斥重金邀請劉嘉玲代言:“吃燕窩,我只選燕之屋碗燕”,這讓燕之屋成為貴婦圈的偏愛之一。
依靠中產貴婦的支持,燕之屋成功在港交所敲鐘,拿下“燕窩第一股”。
2023年財報披露,燕之屋為突破年輕人市場,首次采用雙品牌代言人的品牌戰略。除趙麗穎外,還聘請了金晨擔任品牌代言人。
但近年來,關于燕窩是否為“智商稅”的討論也層出不窮。所謂燕窩,主要是金絲燕筑巢時從口腔中分泌的一種膠質唾液。它在干燥狀態下約有50%的蛋白質,30%的碳水化合物,10%的雜質或礦物質,另含一種物質叫唾液酸(Sialic acid)。
據測試機構和專業實驗室論證,燕窩主要由膠原蛋白和氨基酸等成分組成,雖然蛋白含量較高,但遠算不上優質蛋白,如果需要補充倒不如直接吃顆雞蛋。另外,燕窩中的唾液酸,人體肝臟內也能自然合成,并不需要通過飲食才能攝入。
伊利諾伊理工大學食品加工工程碩士、注冊營養師、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會員錢程曾直言,商家宣傳的燕窩保健作用,并沒有實際科學證據支撐。而且,燕窩還有很大的食品安全風險,比如重金屬污染、過敏風險等。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曾表示,燕窩中活性成分的功效目前還停留在動物實驗水平,對人類益處更多停留在心理和社會層面上。
另據《2019年中國燕窩行業白皮書》,燕窩的目標消費群體中25-34歲之間的年輕人占比達52%,如果按消費量進行計算,2022年中國內地消費者吃掉了全球70%的燕窩產品。
(首圖來源:壹圖網)
你“在看”我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