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商業觀察家》在總結美團未來經營可能面臨的經營風險時,曾提到以“冷冰冰”的交易效率見長的美團,未來做服務電商、服務零售的風險之一可能是“缺溫度”。
不到兩年時間,京東于當下所發起的外賣大戰,攻擊的似乎正是“溫度”。
京東要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與騎手兄弟相稱舉杯共飲;京東承諾對商家低扣點;京東推出的外賣理念是要科技向善;京東外賣走品質外賣路線要做食品安全社會信任;京東做外賣的整個操盤團隊則是美團“故人”——早期的美團外賣團隊。
一
護城河
通過千億級的補貼與投入,基于外賣這個高頻消費場景與高頻訂單密度,美團養出了它的軟件技術。
高頻與“規模效應”養出了技術,而技術又支撐放大規模效應。這構成了美團的“護城河”。
目前,外賣市面上,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在每單履約成本、履約時效、履約路徑與調度計算效率等方面,超過美團。
以每單履約成本為例,美團要比友商低至少2塊錢。
在單均行駛距離層面,美團通過動態路徑計算調度實現了行業最低的單均2公里內的配送距離,而每減少一公里,每單騎行可以節約0.5元成本。
美團的算法調度體系,通過AI等可以實時處理十億級的每小時調度請求,可以將眾包騎手日均配送單量大幅拉升,降低空載率,并減少運力浪費。
在定價機制上,美團可以實現動態定價,有能力推出更精細的計費模型——基礎服務費+里程費+時段費,進而實現更高水平的流程化、標準化的分工與提效。支撐這套計費模型的則是大數據與算法,美團通過大數據與算法實現了動態調整定價與優化效率,而這,有利于成本管控。
在商家與騎手端,美團建立了覆蓋密度更大的網絡。商家密度大,可以縮短騎手取餐半徑;騎手密度高,高峰時段運力調配效率大幅領先。
訂單層面,美團外賣實現6000萬-8000萬的日單量水平,非餐飲的美團閃購訂單也突破1800萬單,一方面,規模效應的產生,讓美團能更好出邊際效應,它的每單配送成本、配送時效、算法調度效率、總部及研發成本的攤薄等等,都能支撐其拉大與競爭者的差距。
另一方面,向非餐飲場景的持續擴張,不斷積累的單量水平又能持續推動更大的規模效應產生。
二
溫度
那以效率見長的美團,有沒有風險呢?
也有的。
就是溫度。
服務業是一個需要有溫度的行業,去一家便利店買東西,如果店員愛答不理,顧客下次可能就不來了。如果另一家便利店的店員每次都會對你報以微笑,你可能就會成為它的忠實顧客。
美團以效率驅動的模型,外在的表現一般都會給人冷冰冰的感覺,消費者一般難以體感到溫度與情緒?!八惴寗印眲t讓騎手“疲于奔命”。
如同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早前評價京東,說京東注重效率,以效率為核心,但在京東購物缺乏樂趣,總給人冷冰冰的感覺。
于是,看拼多多后續發展,它引入了更多社交互動的售賣模型,消費者可以相互打擾組團購買及砍價,以一件商品形成了基于拼多多的人情紐帶,進而增加了溝通。
拼多多也做出了拼小圈這種以朋友關系為紐帶的產品形態,讓人的購物產生網絡聯系,不再是個體孤立的購物行為,而是將朋友之間相約線下逛街的場景進行了部分線上化,起到了朋友相互間的推薦“導購”作用。
拼多多還做出了很多游戲營銷互動產品等。這些讓拼多多做出了增量市場。
美團其實也有過去京東的問題,以交易效率為驅動,會給人冷冰冰的感覺。騎手會抱怨算法的“不近人情”而缺乏社會保障與安全感;商家困惑于“高扣點”下的疲于奔命;消費者則無法獲得面對面的肢體信息與情緒互動,購物開始失去樂趣;到底一定程度,甚至員工都會思考到底在為什么而工作,為什么而拼命戰斗。
缺乏溫度,對于做出更大的市場增量也有影響。因為溫度與情緒能帶來消費增量,正向的肢體信息會帶來更多的互動,而人們是愿意為情緒、溫度、互動而花費更多金錢的。
所以,過去,《商業觀察家》一直覺得,做服務電商的美團,做本地服務業線上化的美團,對于溫度、情緒、肢體信息的線上化,一直有所欠缺,這既構成了競爭的風險,也不利于更好地去開拓增量市場。
現在京東加入了外賣戰局,現階段,它的效率肯定比不過美團,但它能不能在本地服務業線上化這塊帶來突破?帶來更好的“溫度”,基于更好的“溫度”做出更大的市場增量?
值得觀察。
三
人情社會
到目前為止,中國社會依然還是一個人情社會,并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社會。
“人情社會”也并不是自上而下推動出來的產物,而是自下而上的共鳴“結果”。
不要搞錯了,“人情社會”的形成是因為它的廣大群眾基礎。
“人情社會”其實是一種生存智慧,是在中國這個特殊土壤環境中適配長出來的一種特別的“智慧生存方式”。
中國人總會相互說,我欠你一個人情,你欠我一個人情。似乎“人情”是可以交易交換的,但同時,人們卻又不會對“人情”進行任何標準化量化的界定與定價。它始終處在一個似有似無、似清晰似模糊的地帶,同時,人情也成為中國人相互聯系互動的“溫度”紐帶。“人情”也可以成為一種“信用”資產——你幫助我,我會記得會還,我的“人情”可以預支“資源與幫助”。
想想看,如果“人情”可以“清晰”定價,“弱勢群體”會有議價空間與議價能力嗎?
如果沒有“人情”存在,“弱勢群體”要生存下來會不會更艱難?沒有規模優勢的個體,要如何更好地生存下來?
如果沒有“人情”存在,社會會不會變得更勢利?利益沖突會不會更頻繁與更“剛性”?
“人情”可以把“利益”模糊化,可以把“規則”模糊化。
不要輕易地認為,中國的“人情社會”可以被輕易改變與被“顛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