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銀行業監管延續高壓態勢。
據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央行、金融監管局及外管局共開出罰單1491張,罰沒金額4.93億元,涉及282家銀行。盡管罰單數量環比下降6.29%,但罰沒金額逆勢增長22.03%,大額罰單激增、農商行合規短板暴露、地區監管分化成為本季度三大核心特征。
罰單數量降、金額升,大額罰單占比激增
2025年一季度,銀行罰單總量為1491張,較上季度減少6.29%,但罰沒金額達4.93億元,同比上升22.03%。這一反差主要源于大額罰單的顯著增加:單筆金額超百萬元的罰單達95張,環比增長10.5%;罰沒金額3.04億元,占總額的61.6%。其中,股份制銀行單筆處罰金額最高,典型案例為某股份制銀行被沒收違法所得201.77萬元并罰款1677.06萬元,國有銀行則以總罰沒金額1.42億元居首。
這一趨勢表明,監管正從“廣覆蓋”轉向“精準打擊”,通過高額罰單強化對重點機構、重大違規行為的震懾。
農商行罰單量居首,區域監管冷熱不均
從機構類型看,農商行以470張罰單位列第一,占總量的31.52%,但罰沒金額僅1.35億元,單均不足30萬元,暴露出其“小錯頻發”的合規短板。如麻陽農商行收到14張罰單,但總金額僅100萬元,折射出內控流程粗放、員工操作風險高企等問題。
地區層面,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罰沒金額合計2.21億元,其中北京因國有銀行總部集中,以1.03億元居首。而廣東、山西、江蘇則以151張、134張、122張罰單成為“數量前三”,反映經濟活躍地區與中西部省份均面臨合規挑戰,但監管側重點存在差異:前者重金額處罰,后者重行為糾偏。
“雙罰制”深化,個人追責力度加碼
監管機構嚴格落實“雙罰制”,本季度個人罰單達943張,占比4.93%。處罰類型中,警告占比最高,但“禁止從事相關職業/工作”的處罰環比增長28.3%,表明對從業人員的追責趨嚴。例如,某國有銀行因違規被罰沒5,160.54萬元,相關責任人同時被警告并追繳違法所得。
此外,不同監管機構分工明確,金融監管局開出75.12%的罰單,側重行為監管;央行開出的罰單中絕大部分罰單來自央行派出機構,聚焦系統性風險與高額處罰。
2025年一季度銀行監管呈現“量減額增、精準打擊、區域分化”的特點,釋放出兩大信號:其一,農商行需加速數字化轉型,填補內控漏洞;其二,經濟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均需強化合規意識,避免因區域性風險引發連鎖反應。未來,隨著“雙罰制”與大數據監管的深化,銀行業唯有平衡創新與合規,方能在嚴監管常態下穩健前行。
(本文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2025年一季度銀行監管處罰季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