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穿梭于工廠車間、自動駕駛汽車駛入城市街道、無人機盤旋在低空物流網絡時,這些場景的背后都有一個核心技術支撐——“智能感知”。作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合的產物,智能感知正在重塑工業、醫療、交通等領域的未來圖景。
全球科技巨頭爭相布局,國家戰略層面更將其視為產業升級的“勝負手”。而在這場技術浪潮中,深圳大學悄然按下“加速鍵”,于2025年正式推出“智能感知工程”本科專業,宣告了其在智能時代的硬核布局!
深圳大學近年來的發展如火如荼,從地方高校躍升為全球排名快速攀升的綜合性大學,其秘訣之一便是緊扣時代脈搏。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沃土,深大此次新增的智能感知工程專業,不僅瞄準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需求,更直指大灣區產業升級的痛點——智能傳感器研發、感知系統集成等高精尖技術人才缺口。
專業課程設計“軟硬兼施”:從核心的Python編程、人工智能基礎到學科交叉體系,再到深度學習實踐,學生既能掌握算法設計,又能動手搭建智能硬件系統。更值得關注的是,學院90%的教師具有海外經歷或企業合作經驗,華為、中興、大族激光等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實驗室里擺放的可能是下一代無人機的感知模組,課堂案例或許就來自某條智能制造產線的真實需求。
說到就業前景,這個專業堪稱“含著金鑰匙出生”。智能感知工程是由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等目前市場多個熱門領域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專業,培養的事主要面向機器人、航空航天、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低空經濟、工業檢測、智慧醫療等前沿領域的專業人才。
再加之學校先天的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智能硬件與高端制造的中心,聚集了華為、大疆、騰訊、比亞迪等科技巨頭,以及無數中小型創新企業。所以無論從人才需求方面還是地理區位優勢來看,深圳大學的新專業就業前景十分光明。
當然,深大的野心不止于輸送工程師。依托射頻異質異構集成全國重點實驗室、光電子器件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18個高端平臺,學生有機會接觸超快診斷技術、光纖傳感等前沿課題,甚至參與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這種“科產教融合”模式,讓專業學習跳出課本,直接對標產業真實需求。試想,當你的畢業設計可能是某款新型無人機的感知系統優化方案,或是智慧工廠的數字孿生模型時,這樣的實戰經驗,怎會不讓人心動?
從“跟跑”到“并跑”,深圳大學用智能感知工程專業再次證明:在技術變革的浪潮中,高校的勝負手不僅是論文和排名,更是與產業同頻共振的能力。而對于考生來說,選擇這個專業,或許就是拿到了開啟大灣區智能時代的一把“金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