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流量與學歷的碰撞】
近日,兩位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博主接連被北大、復旦擬錄取的消息引爆全網。
- “湯匙不是鑰匙”(匙凱歌):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金融專業擬錄取,初試412分專業排名第二。從普通院校到頂尖學府,他自稱“努力足夠就能嘗試頂尖大學”。
- “迅猛龍 特蕾莎”(許鍇鎣):復旦MBA非全日制擬錄取,總分223分(管綜140+英語83),備考期間停播3個月,關閉商務合作專注學習。
兩件事均登上熱搜,評論區卻兩極分化:有人贊嘆“逆襲神話”,有人質疑“資本開路”。這場討論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個人奮斗敘事,更是大眾對教育公平、階層流動的深層焦慮。
一、網紅考研:是“知識變現”還是“流量特權”?
匙凱歌的“數學干貨”與許鍇鎣的“停播沖刺”
兩人均強調“努力”與“學業優先”:匙凱歌邊拍數學解題視頻邊備考,稱北大資源將助他輸出更專業的數學內容;許鍇鎣關閉商務合作閉關3個月,以“全職考生”姿態沖刺復旦MBA。
公眾質疑的核心:
- 資源傾斜:北大數院、復旦MBA的競爭本就激烈,普通考生是否可能因“非典型背景”被質疑“關系戶”?
- 內容真實性:網紅身份是否為其帶來額外關注?例如,匙凱歌的數學視頻是否為考研“精準鋪墊”?
校方回應:
北大數院公示名單程序合規,復旦管理學院強調“公平公正,標準一致”。但公眾的疑慮并未消散——當流量成為名校的“隱形加分項”,教育的純粹性是否被消解?
二、學歷與能力之爭:逆襲神話還是幸存者偏差?
“普通院校也能上北大?”
匙凱歌坦言自己來自普通院校,卻以專業第二的成績被北大錄取。這一事實打破了“出身決定論”,但也引發爭議:
- 支持者:認為他證明了“努力可以跨越階層”,是“小鎮做題家”的希望;
- 反對者:質疑其“幸存者偏差”——“400萬粉絲的博主,是否有團隊輔助備考?普通學生能否復制這種成功?”
“MBA高分=商業能力?”
許鍇鎣的223分在MBA考生中堪稱頂尖,但MBA更看重實踐經驗,高分是否等同于管理能力?有網友犀利評論:“會考試不等于會賺錢,這是資本對學歷的游戲。”
三、社會情緒:我們為何對“網紅上名校”如此敏感?
1. 教育焦慮的投射
當“內卷”成為常態,名校學歷被視為最后的“上升通道”。兩位網紅的“逆襲”觸動了大眾對教育資源分配的集體焦慮:
- “普通人拼盡全力才能觸及的門檻,為何被流量錦鯉輕松跨越?”
- “如果連網紅都能‘降維打擊’,寒門學子的機會還有多少?”
2. 對“公平”的復雜期待
公眾渴望公平,卻又對“公平”的定義存在分歧:
- 程序公平:校方強調考試流程合規,但程序正義無法消解“隱性資源”的存在;
- 結果公平:有人認為“能者居之”無可厚非,也有人呼吁對弱勢群體傾斜資源。
3. 流量時代的信任危機
網紅身份自帶“人設光環”,其成功容易被解讀為“資本運作”的結果。正如網友所言:“他們考上了,是勵志;考不上,是劇本。”——這種分裂心態,暴露了大眾對流量經濟的普遍不信任。
四、深層叩問: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1. 學歷是“敲門磚”,還是“終點站”?
兩位網紅的案例中,學歷與職業路徑的關聯被重新審視:
- 匙凱歌計劃用北大資源“反哺粉絲”,許鍇鎣的目標是“商業進階”。當教育成為個人品牌的“升級工具”,是否背離了學術追求的本質?
2. 努力與機遇,誰更關鍵?
匙凱歌強調“努力足夠就能嘗試”,但不可否認,他的流量身份為其提供了試錯成本(如備考期間仍能通過視頻維持收入)。而普通人往往“沒有失敗的權利”。
3. 社會流動的“破壁”可能
他們的故事也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在互聯網時代,個人能力與流量結合,或許能突破傳統階層壁壘。 但這種“破壁”是否可持續?又是否會加劇新的不平等?
結語:我們該憤怒,還是該反思?
兩位網紅考上名校的故事,撕開了當代社會的隱秘裂痕:
- 對寒門學子而言,這是“努力無用論”的刺痛提醒;
- 對既得利益者來說,這是“階層固化”的無聲抗議;
- 對旁觀者而言,這是一面照見自身處境的鏡子。
教育的終極命題,不在于“誰配得上名校”,而在于如何讓每個努力的人相信:
“我的付出,不會被流量、資本或出身輕易定義。”
今日互動:
如果你是普通考生,面對“網紅上名校”的爭議,你會選擇奮力反擊,還是承認“這就是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