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粟裕因病住進了北京301醫院,在病床上,拉住堂弟粟多瑛的手,目光深沉地問道:“后山那片楓樹還在嗎?”
這話一出口,堂弟心頭一震,粟裕在想什么?他心中有著怎樣的牽掛?
思鄉之情,深藏心底
離開家鄉那年,粟裕也僅有16歲,幾十年的歲月如風似雨,帶走了他的青春,和家鄉的痕跡,也帶來了無數的戰功與榮耀。
他成為了共和國的英雄,將軍,可心中始終未曾忘記,故鄉的山水和親人們。
在《粟裕回憶錄》中,曾寫道:
“國家危難之際,我深感唯有投身革命,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
那一年,國家內憂外患,戰火紛飛,年輕的粟裕,深受愛國思想的感染,領悟到了只有加入革命,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才能讓鄉親們過上安穩的日子。
粟裕毅然決定離開家鄉,投身革命隊伍。
這一離開,就是幾十年,至此再未踏上家鄉的土地。
1981年,粟裕因病住進北京301醫院,病情不容樂觀,在病房中,時常陷入沉思,眼神深遠,仿佛穿過了時間和空間,回到了那片熟悉的故土。
想起了家鄉的親人,想起了后山上的楓樹,想起了那些承載著他童年記憶的景象。
這一天,堂弟粟多瑛來看望粟裕。
粟裕躺在病床上,見到堂弟,眼中閃過一絲亮光,拉著粟多瑛的手,關切地問:“鄉親們生活還好嗎?后山那片楓樹還在嗎?”
聲音有些虛弱,每一個字都透著濃濃的思念。
粟多瑛愣了一下,沒想到堂兄在這樣的時候,心里惦記的竟然是家鄉的楓樹。
粟多瑛握緊了粟裕的手,點了點頭,輕聲安慰道:“還在的,家鄉一切都好,鄉親們都惦記著您,后山的楓樹也長得很好。”
粟裕聽了,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仿佛這一刻,回到了故鄉,站在了那片楓樹林下。
未能如愿的回鄉夢
粟裕的一生,曾指揮過無數次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對于家鄉的思念,卻始終埋藏在心底。
從16歲離開家鄉,粟裕便再也沒有機會回去。
一次次的戰斗任務,一場場的革命需要,把他帶到了祖國的各個戰場,卻始終未能帶他回到故土。
《粟裕回憶錄》中,多次提到對家鄉的懷念:
“無論走到哪里,我心中最深的記憶總是那片楓樹林,秋天的楓葉紅如烈火,成了我一生中最美的畫面。”
離開家鄉后,粟裕無數次夢到后山那片楓樹林。
特別是戰斗激烈的時刻,在戰壕中抬頭望天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那片紅色的楓葉,那是他心中的一抹溫暖。
他還記得,每到秋天,滿山的楓葉如火如荼,鋪滿了整個山頭,風一吹,楓葉在空中翻飛,那種景象是他一生中美好的記憶。
1981年春節前夕,高層得知粟裕的病情,特意派張震、李旭閣將軍,及粟裕的秘書,前往會同縣。
拍攝了粟裕故居、后山楓樹、山坡油茶樹等照片,帶回了家鄉的特產冬筍、臘肉等,以慰粟裕將軍的思鄉之情。
粟裕看著這些照片,久久不語。
用手輕輕撫摸著照片上的每一個細節,仿佛這樣就能觸碰到家鄉的溫度。
堂弟粟多瑛也帶來了家鄉的消息,告訴粟裕,家鄉的鄉親們生活得很好,大家都在盼著他回去。
粟裕聽了,眼中露出了幾分激動,握著粟多瑛的手,久久不放。
“我真想再看看家鄉,再看看那片楓樹。”這是粟裕心中最深的愿望,自己的身體狀況,卻已經難以支撐他,實現這個愿望,但仍然渴望著,有一天能夠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粟裕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身體也逐漸虛弱下來,對家鄉的思念,卻在病痛中愈發濃烈。
每當夜深人靜,都會拿出那幾張照片,靜靜地看著,仿佛這樣就能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鄉。
那片楓樹林,那些油茶樹,那些陪伴他度過童年的山水,都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粟裕曾經對身邊的人說過,這輩子遺憾的事情,就是沒能再回到家鄉。
可革命需要他,他的一生注定要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內心深處,對家鄉的思念始終揮之不去。
粟裕也曾多次計劃回鄉探望,每一次都被革命的任務所打斷。
直到1981年,這個愿望也未能實現。
在病房里,粟裕常常拿著家鄉的照片,久久地凝視著,對秘書朱楹說:“這些年,我在各個地方打仗,走遍了很多地方,但想去的地方,還是我的家鄉。”
秘書看著將軍蒼老的面龐,心中充滿了敬意和憐惜。
粟裕將軍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了一生,卻未能實現自己簡單的愿望——回到家鄉看看。
粟裕的妻子楚青,也感受到了丈夫深深的思鄉之情。
多次安慰粟裕,說等病好了,一定陪他回到湖南,回到那片楓樹林。
每當這時候,粟裕總是笑笑,眼中透出一絲難以掩飾的傷感,他知道,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回鄉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家鄉的牽掛
粟裕的思鄉之情,還有在對親人的牽掛。
在病床上拉著粟多瑛的手,問起了叔叔伯伯們的情況,問起了鄉親們的生活。
自己雖身處北京,遠離故土,心始終和家鄉緊緊連在一起。
粟多瑛感受到堂兄深深的關懷,眼眶有些濕潤。
告訴粟裕,家鄉的親人們都很好,大家都在為他祈福,盼著他早日康復。粟裕點了點頭,眼中充滿了感激。
那些陪伴他成長的親人們,曾與他共度艱難歲月的鄉親們,都是他一生中珍貴的記憶。
1981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病房里卻充滿了溫情。
每次粟多瑛來探望,都會帶來家鄉的消息,帶來親人們的問候,粟裕聽著堂弟的講述,仿佛又回到了家鄉的小路上,走在那片楓樹林里,聞著熟悉的泥土香氣。
粟裕的秘書也常常陪在身邊,講述家鄉的變化。
還把拍攝到的照片遞給粟裕,一張一張地給他講解,粟裕聽得很認真,眼神中透出了一種難得的溫柔。
“真想再看看這些地方,再走一走。”秘書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病房里,粟裕會跟粟多瑛和秘書,講起自己小時候在家鄉的故事。
那些年,他和伙伴們在后山的楓樹林里玩耍,秋天的時候,滿山的楓葉紅得像火一樣。
他們在楓樹林下奔跑,打鬧,楓葉落在他們的肩頭,像是給他們披上了一件紅色的外衣。
“我小時候喜歡看后山的楓樹,每到秋天,那楓葉紅得讓人心醉。我真想再看看那片楓樹林,再聞聞那熟悉的楓葉香。”他的聲音里透著一絲哽咽,眼中也閃爍著淚光。
粟多瑛聽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當然知道這片楓樹林,對堂兄來說,意味著什么。
粟裕對家鄉的思念,已經超越了普通的懷舊情感。
那片楓樹林,成了他生命中重要的寄托,是他在革命歲月中唯一的精神歸宿。
還曾對秘書說:“我這一生,走過了很多地方,看過了很多風景,但真美的,還是家鄉的那片楓樹林。”
遺憾與永恒
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將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終其一生,未能實現回鄉的愿望,未能再踏上故土,看一看那片他心心念念的楓樹林。
成了粟裕心中永遠的遺憾,也是所有了解他的人們心中的一抹傷感。
粟多瑛在堂兄去世后,帶著粟裕的思念,回到了家鄉,站在后山的楓樹林前,望著那一片紅色的楓葉,心中默默地對堂兄說:“堂哥,楓樹還在,它們長得很好,鄉親們也都很好。”
這片楓樹林,是粟裕一生中深處的牽掛,是他對家鄉深沉的愛。
那片楓樹林,依然靜靜地站在湖南的后山上,承載著粟裕的記憶,也承載著他對家鄉的深情。
粟裕未能歸去,但他的精神,他的思念,早已融入了家鄉的山水,融入了那一片片楓葉的脈絡中,永遠地留在了那片他魂牽夢繞的土地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