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芯片到深海深空,從新能源革命到數字中國,國家新質生產力正重塑人才需求圖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未來有哪些急需緊缺的學科專業?如何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區域建設相結合,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一起來看!
聚焦新質生產力,國家重大戰略急需學科專業有哪些
當前,“新質生產力”已成為 2025 年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發展關鍵在于培育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從政府工作報告到產業升級規劃,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正深刻影響著就業市場與人才培養方向。
新質生產力塑造的核心在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發展未來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明確了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2023 年國家統計局又對其中的工業部分內容進行修訂,形成了《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劃分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九大產業。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劃分
每個產業發展都需要學科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也不例外。2010年,教育部公布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公布的高校新設置的140個本科專業,自2011年開始招生。
從戰略性新興的具體產業來看,這些行業對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復合型創新人才需求旺盛。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包括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電子核心產業、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服務、人工智能等行業,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類、軟件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大數據、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物聯網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云計算、網絡空間安全等學科專業的支持。
對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需求。產業發展廣泛涉及機械類、材料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能源動力類、航空宇航類、儀器類等專業類別。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能源動力與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專業。
新能源汽車產業涉及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生物技術產業則會涉及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遺傳學等,另外還有一些交叉學科,比如交叉學科專業生物化工。綠色環保產業會涉及環境科學、能源工程、氣象學等學科專業、交叉學科如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納米科學等。
在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國家層面對未來產業進行了前瞻謀劃部署。《關于推動未來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顯示,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行業發展。與這些領域相關的專業,如航空航天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量子信息科學、物理學、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自動化、認知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網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將在國家戰略推動下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今年,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并同步更新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為更快響應國家戰略,首次建立了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對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關注的戰略領域,開辟相關專業設置即時響應“綠色通道”。增設的29種新專業,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牽引。
從區域人才需求來看,未來哪些專業最為緊缺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定位。基于不同地區的優勢產業尋找相對緊缺的專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能為高考生專業選擇提供重要參考。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的區域重大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發展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統籌支持欠發達地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城市等特殊類型地區發展等。
各地《緊缺人才需求目錄》的編制,瞄準產業實際和未來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業發展趨勢、人才供需矛盾和人才引育方向,聚焦當地重點產業企業未來3至5年的人才需求,較為全面的涵蓋了地區熱門領域和重點行業。通過《緊缺人才需求目錄》了解產業的地域分布,對于高考生選擇專業和規劃未來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以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政策為例,如果你身處該地區或有意愿到這些地區發展,可以參考當地的重點產業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
京津冀協同發展
圖片來源:北京市新質生產力人力資源開發目錄(2024年版)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解決由于城市規模過大和功能過度集中所導致的“大城市病”以及京津冀區域發展不協同問題。北京市新質生產力人力資源開發目錄(2024年版)顯示,北京市重點發展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制造與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現代農業、科技服務、商務服務、金融服務、文化和旅游、生活服務等。
根據天津市2024年發布的《天津市制造業新質生產力人才需求目錄》,信創、集成電路、車聯網、生物醫藥、中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輕工等12個主要產業鏈均顯現出對高端技術人才強勁需求。從需求量看,新能源、生物醫藥、信創位列前三名,具體專業要求可通過《人才需求目錄》進行查看。《2024年雄安新區人才需求目錄》發布322個關鍵崗位,覆蓋河北省雄安新區事業單位、疏解央國企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空天信息、低空經濟等重點產業領域相關企業,需求方向集中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金融、經濟等專業領域。
長三角一體化
根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要打造成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同時在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金融學特別是國際金融方向、與航運相關物流管理、支持科技創新的電子信息類等專業是不錯的選擇。長三角地區部分省市發布《2023年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也能看出產業發展對應的專業人才需求。安徽省緊扣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和智能家電(居)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其中特別是機械工程、計算機、電子工程、自動化等專業背景崗位需求大。
浙江省嘉興市從重點產業人才需求來看,新材料的人才需求最為旺盛,其次為智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主要涉及材料類、電氣類、新能源汽車、化學化工類、物理類、機械類、電子信息類、生物醫學類、能源動力類、資源與環境類等諸多專業。江蘇省蘇州市從人才崗位和專業急需性的調研數據分析,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對電子信息類、機械類、計算機類、化學類、材料類等專業人才需求較為迫切,金融類、管理類人才市場需求也較為旺盛,這和蘇州目前的四大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需求相吻合。
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其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高端制造業等領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顯示,大灣區內地9市急需緊缺人才數量最多的是制造業。從需求專業來看,企業有較高需求的專業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信息與計算科學、市場營銷、機械工程、材料類專業、金融科技專業等。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圖片來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
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現代服務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三大產業集群人才需求最為旺盛。飛行器設計工程技術、戰略規劃與管理工程技術、醫學研究、人工智能工程技術等崗位人才緊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類、化學工程與工藝、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學科人才十分緊缺。
部分省份的人才緊缺目錄還標注了人才需求專業在省內外的院校分布情況,更便于身處該地區或有意愿到該地區發展的同學進行院校專業的選擇。例如云南省的緊缺人才地圖,列出了云南省重點產業涉及專業省內高校分布情況,包括重點產業需求專業、畢業生人數、生源分布院校等。
圖片來源:云南省重點產業涉及專業省內高校分布情況
高考生如何結合國家戰略及區域發展選擇大學和專業?
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高考生在選擇大學和專業時,結合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既是順應時代趨勢的理性選擇,能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長遠機遇。
國家重大戰略規劃是洞察未來發展脈絡的指南針。緊跟國家戰略方向,高考生可重點研讀《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等綱領性文件,系統梳理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等關鍵領域。還可以關注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權威部門發布的政策和產業路線圖,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未來賽道”的重要信息。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在區域層面,橫向比對區域戰略定位,縱向分析各地《緊缺人才需求目錄》與特色產業鏈,了解區域重點產業布局以及對應的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對當地的就業市場進行預判,繪制"區域-產業-專業"對照表,鎖定目標城市產業集群與人才缺口。還要將區域高校優勢學科與國家、區域重點產業的進行匹配,查看目標高校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產學研合作項目,如校企合作的特色班型: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雷軍班)、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人工智能(騰班)等,優先選擇重點建設的學科如或區域特色專業,如“雙一流”學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交叉學科等區域重點發展專業。
最終,實現個人特質與國家戰略需求的精準對接。建議借助權威職業測評工具(如學職平臺職業測評等)進行科學評估,系統梳理自身核心競爭力,如創新能力、邏輯思維、實踐執行力等,并基于測評結果鎖定與戰略領域契合度高的目標行業與崗位。強化學科優勢與戰略方向的深度融合。比如在生物或化學學科方面有優勢,就可以瞄準生物醫藥、碳中和、化學與化工方向的學科專業。
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喜歡仰望天空、神游萬仞,但最終能夠實現夢想的,無一不是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高考生進行未來的大學專業選擇時,緊密貼合國家戰略急需與區域緊缺人才需求,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和區域建設的大潮中,方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作者:劉晶晶)
編輯:雨花石
校對:拾一
終審:谷雨
本文版權歸陽光高考信息平臺所有,轉發到朋友圈、分享給好友不需要授權,其他轉載請在本文內留言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