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特發性震顫這一病癥,現代醫學的主流做法是建議患者服用心得安或阿爾馬爾等藥物,以此控制震顫癥狀。而在中醫領域,特發性震顫被歸類為“顫證”,其治療理念和方法與西醫大相徑庭,更側重于身體的整體調理與陰陽平衡。
中醫理論認為,特發性震顫的根源在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具體表現為肝腎虧虛,筋脈得不到充分的滋養;或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臟氣失調;亦或是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衡,導致虛風內動,從而引發震顫。
以下是一個具體案例:
患者為52歲男性,三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雙手輕微震顫,主要表現為姿勢性震顫,在持物、寫字時尤為明顯,且在情緒緊張或激動時癥狀會加重。然而,患者并未給予足夠重視,也未進行系統治療。
近半年來,震顫癥狀逐漸加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如穿衣、進食、洗漱等日常活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于是患者前來就診。
經田醫生診斷,患者面色潮紅,形體偏瘦,雙目干澀,舌紅少苔。患者還自述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口燥咽干,五心煩熱,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脈象細數。這些癥狀均符合肝腎陰虛的中醫診斷。
于是,田醫生為患者開具了以下中藥方劑:
白芍、阿膠、龜板、地黃、麻仁、五味子、生龍牡、麥冬、炙甘草、雞子黃、鉤藤、天麻等。
方劑中各藥物的作用如下:
白芍、阿膠、龜板、地黃、麥冬等藥物具有滋陰養血、柔肝息風的功效,旨在滋養肝腎,緩解陰虛癥狀;
五味子、炙甘草則用于益氣斂陰,增強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
雞子黃具有滋陰潛陽的作用,有助于平衡陰陽;
鉤藤、天麻、生龍牡(雖未明確提及珍珠母,但此類藥物常用于平肝息風)則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能夠直接緩解震顫癥狀。
通過中藥的精心配伍,患者的肝腎陰虛得到了有效糾正,虛風內動得以平息,從而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