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4月28日電 (王牧雨)在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黃河之畔的萬畝古梨園中,近千株百年以上古梨樹蒼勁挺拔,樹影婆娑。近日,這片被譽為“世界第一古梨園”的土地上梨花競相綻放,吸引游客前來踏青賞花。
2025年4月10日,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萬畝梨花競相開放,吸引游客前來踏青。九美旦增 攝
這些平均樹齡280年的“活文物”,不僅是當地生態的守護者,更承載著世代果農的智慧與生計。近年來,當地通過古法技藝與現代科技結合保護古樹,并深挖農文旅資源,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這些古樹最怕病蟲害,我們的防治重心就在這。”皋蘭縣古梨園保護中心副主任韓磊介紹說,每年4月至8月是蟲害高發期,當地采取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結合的方式,邀請省市專家指導農戶科學配藥、精準施治,既減少農藥使用,又提升果品質量。針對300年以上的高齡衰弱古梨樹,保護中心創新應用傳統農耕技藝,通過橋接、嫁接、樹洞填補等技術復壯樹體。
“這些老梨樹就像我們的祖輩,得用最傳統的法子伺候。”62歲的果農魏周玉站在梨樹前,手持長桿修剪枯枝。他口中的“老法子”,正是被列入甘肅省級非遺的天把式技藝,果農用特制木桿完成高空修剪,不用梯子便能觸及10米高的樹冠。
2025年4月25日,魏周玉利用天把式對梨樹進行人工授粉。九美旦增 攝
魏周玉是古法管護的“活字典”。他從小跟隨父輩學習天把式、刮樹皮、堆砂等傳統養樹技藝,“冬天刮掉老樹皮,既能消滅越冬害蟲,又能讓樹‘呼吸’更暢快。”魏周玉說道。
如今,這些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相輔相成,保護中心建成苗圃基地,培育2000余株幼苗用于橋接補栽,農技專家定期培訓農戶,推廣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實現“每戶一名科技明白人”。
古梨園的繁茂離不開一代代果農的守護。魏周玉管理著20多株古梨樹,其中不乏400年樹齡的“老壽星”。他坦言,修剪、授粉、采摘全靠人工攀爬,高空作業既危險又辛苦,“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接手。”魏周玉說。
這一困境折射出古梨園保護的隱憂,目前從事管護的農戶多為50歲至70歲老人,技術傳承面臨斷檔。為此,當地政府建立資金補償機制,每年投入240萬元用于古梨樹管護,并推行“一樹一檔”掛牌保護,與農戶、農家樂簽訂管護協議。對無人看顧的古樹,保護中心聘專人統一管理。“我們既要留住老手藝,也要吸引新力量。”韓磊說。
什川古梨園不僅是一處生態秘境,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依托萬畝梨園,當地打造了梨韻什川系列活動,春季梨花似雪、秋季梨果飄香,每年吸引游客超90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9000余萬元。據了解,近年來,當地改造景區線路和游步道,扶持特色農家樂,挖掘“天把式”“鐵芯子”等非遺資源,推動古梨園向集觀光、餐飲、民宿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區升級。
“游客來賞花摘果,我們賣梨子、開農家樂,收入翻了幾番!”農戶魏孔錄笑著說。古梨園與村莊“人樹混居”的獨特模式,既讓游客感受到“梨園煙火氣”,也讓農戶成為生態保護的直接受益者。
2019年,《蘭州市什川古梨樹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古梨樹保護步入法治化軌道。條例明確禁止砍伐、硬化土地等行為,并通過動態建檔、巡查管護等措施,為古梨樹織密保護網。如今,古梨園核心區3939畝土地上的每一株古樹都有專屬“身份證”,違規建設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保護古梨樹就是保護我們的根。”韓磊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推動古梨園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讓這片黃河畔的綠色瑰寶生生不息。(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