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道選擇題擺在你眼前:公司宣布周六不再上班,與此同時,員工要失去周六的加班費,你愿意嗎?
答案可能并不一致。對于希望享受生活、回歸家庭的員工來說,擁有一個屬于自己支配的完整周末,大概率是翹首以盼的事;但是,對于一心撲在事業上、期待“多勞多得”的員工來說,大概并不樂意因此減少收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近,繼快手、字節跳動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取消“大小周”以后,小紅書也宣布不再實施“大小周”的工作安排。作為一家以年輕用戶為主的社交平臺,這家公司的做法具有一定象征性意義。
消息傳開以后,有的網友評價雙休本是法律規定的員工權益,企業實施雙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也有贊同者從仍有不少企業實施“大小周”的現實出發,表示有更多企業“嚴控加班是好事”。
與此同時,據媒體報道,有小紅書的內部員工表示,取消“大小周”,自己有點“心情復雜”——“一方面留給自己的時間更多了,另一方面收入的確受到了影響”。此前,小紅書給周六加班的員工支付2倍工資,這意味著每個月多工作2天,就可以多拿4天的工資。因此,也有人把實施“大小周”的企業實施雙休理解為“變相降薪”。
幾乎沒有人不愿意享有正常的休息。然而,當犧牲休息時間換取額外報酬成為一種常態,不僅被用人單位視為理所當然,也為部分勞動者所習慣和順應,這就發生了某種分歧。
要是換個問法:一份理想的薪酬,以長期的超時工作為條件,那真的合理嗎?大概答案就會比較一致了。
在取消“大小周”的同時,如果能夠保持員工原有薪酬水平基本不變,無疑皆大歡喜。然而,在用人單位眼里,除非有著全面漲薪的條件和動機,否則,在員工減少工作量的情況下保持薪酬開支不變,就是增加了用人成本。
為什么要取消“大小周”?不少言論認為是企業告別“內卷式競爭”的標志。“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的評論就指出:主動破“內卷”,正是推動企業發展從“汗水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之舉,亦是共創良性競爭環境的形勢要求。
與此同時,也有人擔心,企業表面上取消了“大小周”,卻可能加劇隱形加班等問題。如果工作KPI不發生變化,員工還是要完成原有的任務量,就不得不占用夜間、雙休日等休息時間,而這種隱形加班可能是“自愿”的。
很多取消“大小周”的企業,轉而實施加班申請制——有需求的團隊和個人,可提交加班申請。看起來,這種靈活處理方式給加班需求提供了空間。但是,“加班申請”這個概念本身,就有點讓人感到百味雜陳——難不成,加班成了需要爭取的“福利”?
如果用人單位不在根本上做好人力支出與工作任務的平衡,更多是依靠增加勞動者工作量,而非激發勞動者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方式保持競爭力,那么,取消“大小周”的意義就依然停留于表面。
落實勞動者的休息權,不僅需要用人單位主動增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意識,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力。畢竟,只有當所有企業共同遵循這項原則,才能避免“破窗效應”或“劇場效應”。
3月16日公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地方黨委組織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加強對各單位休息休假制度執行情況的常態化監督,并將帶薪年休假落實情況作為重點監督內容。依法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
說到底,休息權不是用人單位“施舍”的,它來自一代又一代勞動者對自身權益的爭取,來自現代社會基于人性的科學制度設計。“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這個常識有必要被重申。
來源:中青評論
作者:任冠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