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快趴下!"班長那一聲怒吼,瞬間讓我從《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戰術姿勢中回過神來。結果子彈沒躲開,我倒是啃了一嘴泥——這是我當年入伍第一天的名場面,也成了我們連隊流傳三年的經典笑話。
回想起自己在訓練場上摔得蠢樣子,直到現在還是會臊得小臉通紅,這也讓我明白了電視劇都是騙人的。比如,子彈的初速度普遍能超過800米/秒,是音速的兩倍多。這就意味著當你聽見"砰"的一聲槍響時,子彈早已貫穿了你的身體。而那些影視劇里主角們瀟灑的"聽聲辨位",根本就是導演安排的"延時特效"。
但話又說回來,當年要不是被《亮劍》里李云龍舉著機槍掃射的英勇形象感染,我這個體育特長生恐怕是不會熱血上頭去當兵的。最近在抖音刷到很多軍事電影的片段,在評論區我發現和我有同樣"被騙經歷"的網友有好幾十萬,其中最火的一條留言寫著:"我也知道那是假的,但看著確實帶勁啊!"
其實仔細想想,這種藝術加工也未必全是壞事。去年我帶大學生軍訓時,有一瘦弱的男生和我聊天說,他就是因為看了《紅海行動》才堅持每天跑步五公里。你看,虛構的槍林彈雨雖然不符合物理規律,卻能讓年輕人對軍營產生向往。就像迪士尼沒有教孩子如何建造城堡,但能點燃他們對童話的憧憬。
不過說到真正的軍營生活,那可遠沒有電視劇里那么刺激。我們新兵連每天要練據槍兩小時,光是95式自動步槍空槍就有3.25公斤重,沒點體力還真堅持不下來。等真正拿到實彈的那天,我緊張得手指都在抖,完全不像影視劇里新兵拿起機槍就突突突的場面,根本就是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區別。
還記得我們連里有個傳奇人物王大山。這哥們入伍體檢時被查出先天性心臟病,整個服役期都在炊事班里掄大勺。等到了退伍的前一天晚上,他抱著炊事班的炒菜鏟痛哭:"我當了兩年兵,連槍都沒摸過,這算哪門子軍人啊!"這種極端的故事,如果放在影視劇里,肯定是絕佳的素材。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我才真正理解了影視創作的智慧。當湯姆·漢克斯在奧馬哈海灘上翻滾著躲避子彈時,沒人會去計較物理學原理,觀眾只記住了士兵在那一刻的無畏與堅強。
所以,別急著批評電影導演的不真實,關鍵是要分清場合。在訓練場上我們追求毫米級精度,銀幕上不妨多點藝術想象。畢竟,沒有那些"不科學"的戰爭片,誰來激發小伙子們保家衛國的熱血?只要別像某些神劇讓戰士騎自行車追火車的荒謬場景,適度夸張就當是給國防教育加的特效濾鏡吧。
現在每次看到新兵擺著造型躲子彈,內心總是忍不住的想笑,但卻不會去拆穿他們。就像當年班長對我說:"電影歸電影,戰場歸戰場。"最重要的是,那些在銀幕上被加工的英雄形象,正悄悄在年輕人心里種下家國情懷的種子。這或許就是軍事題材作品存在的特殊意義,它不需要完全真實,但必須要足夠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