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很多國人有一種錯覺,感覺中國像是富了上百年,完全可以碾壓歐美,是實打實的“發達國家”。
但這些感覺,很可能只是輿論營造出來的而已。稍微想想就會發現,中國人富起來的時間其實還很短很短,就更不要說究竟是不是真的“富起來”了。
在許多人的潛意識里,吃飽飯仿佛是一件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你可能已經不知道,糧票在1993年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而糧票的存在,也代表著我國糧食供應的短缺。也就是說,中國直到最近30年,才擺脫了糧食危機。
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展柜里,陳列著全國通用糧票、地方糧票、工種補助糧票等17個品種,這些巴掌大的紙片,曾決定著億萬家庭的生死存亡。
回溯歷史,饑餓像是高懸在中華民族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在漫長的封建王朝時期,百姓們靠天吃飯,一旦遭遇天災,如水災、旱災、蝗災,糧食便會大幅減產甚至絕收。即使風調雨順,封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也讓農民不堪重負,一年辛苦勞作下來,所剩糧食難以維持全家溫飽。例如,在明朝末年,連續多年的旱災導致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餓殍遍野,最終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到了近代,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使得國家經濟遭受重創,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軍閥混戰時期,各地抓壯丁、搶糧食,農民無法安心耕種,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實行“三光政策”,燒毀莊稼,搶奪糧食,無數百姓在饑餓和戰火中喪生。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將解決糧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大力推動農業生產。土地改革讓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然而,由于長期的戰爭破壞,國家一窮二白,農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后,糧食短缺的狀況依然十分嚴峻。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村里餓死的人用草席裹著埋,連哭喪的力氣都沒有。"82歲的河南農民李長順抹著眼淚說。
在河北省趙縣檔案館,泛黃的1959年《糧食定量通知單》顯示,當時城鎮重體力勞動者每月配給僅36斤原糧。70歲的退休教師王建軍至今記得,1960年冬天,母親用榆樹皮磨粉充饑,全家七口人分食一個紅薯的往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04億噸,人均占有量318公斤,僅達到溫飽線(400公斤)的79.5%。這個數字背后,是8億農民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22%人口的奇跡,更是無數人勒緊褲腰帶的真實寫照。
1978年的安徽鳳陽小崗村,18個鮮紅手印按下的那個夜晚,村民嚴金昌偷偷在自留地里種了半畝花生。秋收時多收的三筐花生,讓他第一次給四個孩子同時扯了新衣裳。這個曾經"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村莊,后來成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源地。
在四川廣漢向陽鄉,褪色的老照片記錄著1980年9月那個歷史性時刻——全國第一個摘下"人民公社"牌子的鄉鎮。當年該鄉糧食產量暴漲23%,農民王大有攥著賣余糧換來的36元"巨款",連夜走了十里山路到供銷社,終于給媳婦買回了念叨五年的確良襯衫。
1984-1996年間,我國糧食產量以年均3%的速度增長,遠超同期人口增長率。在東北黑土地,機械化作業讓"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在長江流域,"噸糧田"技術使水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1998年特大洪災中,中央儲備糧體系三天內向災區調運50萬噸糧食,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奇跡。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這個歷史性時刻背后,藏著個鮮為人知的生死抉擇:根據入世協議,中國糧食市場將逐步向全球開放。
2006年注定載入史冊。這年不僅取消農業稅,終結了2600年"皇糧國稅",更啟動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就是說,中國直到最近20年,才擺脫了糧食危機,國人才吃飽了飯。
2000-2020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從4.62億噸增至6.69億噸,連續17年豐收。水稻畝產突破470公斤,比世紀之交提高65%。更驚人的是,在耕地面積減少4.5%的情況下,我們用不到世界1/3的化肥增量,實現了糧食增產45%的奇跡。
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檔案室里,保存著一份特殊的"遺囑"——袁隆平院士2010年手寫的《超級稻攻關計劃》。"要實現畝產1000公斤,必須突破光能利用率極限..."這些字跡潦草的筆記,最終化作海南南繁基地的3000次雜交實驗。
2022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捷報:耐鹽堿水稻畝產突破600公斤。這意味著中國2.8億畝鹽堿地中,至少有1億畝可以變為糧倉。與此同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人造淀粉"技術,正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糧食,效率達到傳統農業的8.5倍。
然而,當我們沉迷"輕食代餐"時,中儲糧的糧倉正進行著沒有硝煙的戰爭。黑龍江富錦糧庫,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控著30萬噸儲備糧;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里,物聯網系統精確調控著每一株番茄的生長。
跨國糧商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從未停止滲透。2014年大豆戰爭慘敗后,中國痛定思痛:十年間大豆自給率從15%提升至35%,國產大豆蛋白含量突破42%,東北黑土地上崛起新的"黃金產業"。
真正能放開了,想吃點肉就買點肉,想買個包子就買個包子,可能也就最近二十來年,甚至十來年的事。
當我們吐槽外賣不夠快、奶茶不夠甜,吃飯挑挑揀揀,三個菜一個湯還嫌沒菜吃時,該記得20年前還有山區兒童為雞蛋營養餐歡呼。
從"餓怕了"到"吃飽",中國人走了五千年;從"吃飽"到"吃好",才不過2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