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太原海洋大世界的一場水下表演引發公眾關注。下午14時40分許,身著人魚服飾的表演者馮女士在完成換氣動作時突然失去意識,身體蜷曲并伴隨抽搐,在水中滯留約20秒后被工作人員救起。場館方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平臺回應稱,事件系演員低血糖引發暈厥,經送醫治療后已無生命危險。然而這一說法在48小時內遭遇家屬及現場目擊者的多重質疑,暴露出場館安全管理與輿情應對的深層問題。
官方定調與家屬反駁形成輿論對沖
根據太原市應急管理局的通報,表演者經急救人員現場處置后送醫,初步診斷為低血糖引發的突發性暈厥。場館官方賬號發布演員臥床輸氧、使用手機的視頻,并強調“無生命危險”。但事件次日,演員家屬通過媒體發聲,明確指出馮女士無低血糖病史,真實原因為護目鏡被進水口水流沖脫導致嗆水,同時腳蹼意外脫落使其喪失上浮能力。家屬提供的醫院診斷書顯示,患者存在吸入性肺水腫,截至4月27日仍在重癥監護室觀察,與場館宣稱的“已無大礙”存在明顯出入。
設備故障說獲救援細節佐證
現場目擊者拍攝視頻顯示,演員溺水時未佩戴備用呼吸設備,這與專業水下表演需配備雙重供氧系統的行業規范相悖。參與救援的工作人員孫某向媒體證實,溺水位置距離安全平臺僅5米,但演員因腳蹼脫落無法自主移動。場館后臺通話記錄顯示,從發現異常到啟動救援耗時約6分鐘,遠超《文旅場所演藝安全規范》中“30秒應急響應”的強制性標準。更值得注意的是,場館在事發后刪除所有回應視頻并拒接媒體電話,這種信息管控行為進一步削弱了其聲明的可信度。
行業安全標準執行漏洞浮出水面
此次事件暴露出水下演藝行業的多重隱患。首先,演員健康監測存在漏洞:低血糖作為高風險崗位的禁忌癥,涉事場館未能提供演員日常健康檔案。其次,設備維護程序不規范,護目鏡固定裝置抗水流沖擊測試不達標,腳蹼連接件強度未達GB/T 18882-2025《專業潛水裝備技術規范》要求。再者,應急預案形同虛設,場館未設置水面觀察員與緊急制動裝置,導致從觀眾發現異常到啟動救援出現嚴重時間差。文旅部2024年專項檢查數據顯示,全國73%的海洋館存在演藝安全設備超期服役情況,此次事件或推動新一輪行業整頓。
輿情危機揭示公關管理短板
事件發酵過程中,場館方先后釋放“低血糖”“已出院”“表演者玩手機”等信息,試圖淡化事故嚴重性,卻在家屬出示ICU診療記錄后陷入被動。這種“捂蓋子”式應對與公眾知情權產生激烈沖突,最終演變為品牌信任危機。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水下演藝分會負責人指出,此類事件應遵循“第一時間報、持續跟蹤報、最終結論報”的三段式發布原則,而涉事場館的應對顯然違背了危機公關的黃金四小時法則。截至4月28日,太原海洋大世界抖音賬號掉粉超12萬,大眾點評評分從4.8驟降至2.3,品牌價值損失預估超2000萬元。
此次美人魚溺水事件已超出普通安全事故范疇,成為檢驗文旅場所安全管理和輿情應對能力的典型案例。當表演者的生命安全讓位于演出效益,當真相探尋遭遇信息壁壘,公眾的質疑必將持續升級。行業監管部門需以此次事件為契機,推動建立水下演藝人員執業資格認證、設備強制年檢、應急演練臺賬公示等制度,用透明化、標準化重建公眾信任。畢竟,再精彩的人魚傳說,也抵不過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參考資料:
1. 太原海洋大世界表演現場監控片段(來源:百姓關注視頻截取)
2. 演員醫療診斷書(來源:家屬提供影像資料)
3. 文旅部《2024年全國水下演藝場所安全檢查報告》(來源:中國文旅數據中心)
4. 救援人員孫某采訪實錄(來源:山西衛視《新聞夜線》欄目)
5. 太原海洋大世界輿情數據分析(來源:清博大數據平臺)
聲明:本文內容均為本作者原創,但文章中有部分圖片(除特別標明外),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處所有。我們致力于保護原作者版權,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