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6,000字 | 閱讀約32分鐘
(注:4月26日,Aravind Srinivas參加哈佛大學創業峰會)
14 天前,流量還歸 SEO;14 天后,入口已被Agent改寫。
誰過去 20 年,誰拿下關鍵詞,誰就握住生意與財富。
但就在上周末,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 在哈佛的創業峰會上拋出一句判斷:
“未來的流量入口,不再是關鍵詞匹配。 搜索不再是點擊鏈接,而是Agent主動理解、推理并執行任務的結果。”
(注:Perplexity 被譽為 “挑戰谷歌的新貴”,當前估值 90 億美元。)
更巧合的是——早在演講前短短兩周,信號已肉眼可見:扣子空間、GenSpark、Fellou 等新一代Agent+MCP產品相繼爆火。
它們有同一種底色:不靠關鍵詞排名,而讓Agent直接調用數據、完成動作。
哈佛課堂里的這句話,并非預言,而是對現實加速變化的提煉。
只是大多數人仍未察覺:
SEO 這套主宰了 20 年的流量體系,正在被悄悄瓦解。
真正的問題,已不再是“SEO 還剩多少價值”,
而是接下來 AI時代,你如何搶到屬于自己的Agent流量口?
第一節|SEO的黃金時代,為什么曾經無可替代?
如果要理解今天流量入口正在悄悄分化,就必須回頭看一眼,那個由SEO定義的舊秩序。
過去搜索引擎不僅是互聯網的默認起點,也是所有商業鏈路中最重要的流量入 口。
而SEO,恰恰是這條入口上最關鍵的杠桿。
?? 關鍵詞→排序→流量入口→變現體系
這套系統背后有一條簡單而強大的閉環:
用戶輸入關鍵詞,表達檢索意圖;
搜索引擎根據算法排序網頁,挑選出最可能滿足需求的鏈接;
排名越靠前,點擊概率越高;
流量帶來轉化、廣告收益、品牌影響力。
關鍵詞→排序→流量入口→變現體系,成為整個互聯網增長邏輯的底層結構。
在這種機制下,SEO不僅是內容營銷的方法論,
更是商業競爭的必修課:
誰能更精準地解構機器排序的規則,誰就能掌控流量,掌控注意力。
?? 為什么搜索引擎能長期掌控流量?
本質上,是因為它同時滿足了用戶、內容方和商業方的共贏邏輯:
用戶依靠關鍵詞檢索,快速接觸到最相關的信息;
內容方通過優化關鍵詞布局,提高曝光和轉化;
平臺通過精準匹配,獲取流量和廣告收益。
這套體系穩定、可控、透明,幾乎沒有更好的替代品。
哪怕是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階段,搜索入口的地位也沒有真正動搖。
在關鍵詞優化時代,流量掌控的本質是理解機器的排序邏輯,而不是理解人類本身。
網站圍繞關鍵詞堆砌內容;
企業圍繞關鍵詞購買廣告位;
運營圍繞關鍵詞布局增長策略。
所有動作的起點和終點,都是:關鍵詞怎么選、鏈接怎么排。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掌握關鍵詞的編排藝術,就意味著掌握了流量世界的鑰匙。
?? 黃金法則開始出現裂縫
但黃金法則,往往也是脆弱的。
當用戶行為發生變化,當信息供給發生變化,當檢索工具本身的理解方式發生變化,
這套曾經穩定而高效的閉環,就開始出現細微的裂縫。
裂縫不會一夜間崩塌,但它在一點點擴散。
而且這一次,變化不是來自于更多的關鍵詞堆砌、更多的SEO技巧,
而是來自底層檢索邏輯的重塑——搜索,不再只是查找鏈接,而是理解意圖和行動任務。
第二節|檢索邏輯正在變,搜索已不是舊的搜索
Aravind Srinivas不是單純在描繪未來,而是在強調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實:
傳統基于關鍵詞的檢索邏輯,正在被主動推理與智能行動取代。
搜索,不再是等待用戶點擊鏈接,
而是由Agent理解意圖,調用數據源,直接給出執行答案。
這意味著,從底層機制上,“找信息” 到 “做動作”,正在悄然完成一次范式切換。
而這場切換,不是漸進,而是裂變。
?? 檢索邏輯:從關鍵詞匹配到意圖理解
傳統搜索的本質,是基于關鍵詞的匹配排序。
用戶給出線索,機器通過關鍵詞篩選,返回盡可能相關的鏈接。 點擊,仍然是檢索系統評價結果的核心標準。
但在Agent接管檢索流程后,邏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用戶不再提供關鍵詞,而是直接表達任務或意圖;
Agent主動檢索、推理、調用外部工具,生成答案;
檢索結果不是一堆鏈接,而是執行動作或綜合回應。
搜索,正在從“點選鏈接”,轉向“理解與執行”。
在這種新邏輯下,關鍵詞的權重正在下降,排序規則正在重寫,
最重要的是——“點擊”這個行為本身,正在變得邊緣化。
?? 流量爭奪:從博取點擊到爭取信任
Aravind在演講中還指出:
“未來的流量,不屬于提供更多鏈接的人, 而屬于能讓Agent直接調用和信任的人。”
這意味著,過去20年主導互聯網流量競爭的那套公式——關鍵詞優化、標題黨、CTR(點擊率)提升,
都將在新的流量入口面前,失去原有的絕對優勢。
Agent檢索看重的是:
信息結構是否清晰;
內容是否有足夠的事實依據;
來源是否可信、可調用。
點擊率、跳出率、停留時間這些曾經被無限放大的運營指標,
在未來的流量體系中,將被逐漸邊緣化。
流量的歸屬,第一次,真正開始向“被Agent理解與信任”轉移。
?? 舊排序的自我消融
在哈佛講座的后半場,Aravind特別提到:
“傳統搜索引擎的最大問題,不是技術進步慢,而是它們無法同時兼顧點擊收益和真實回答。”
這是一個微妙但深刻的矛盾。
為了維持廣告收入,傳統搜索引擎需要最大化點擊,
但為了提供真實、準確、綜合的回答,它們又必須減少無謂的鏈接跳轉。
這兩者,本質上是沖突的。
而Agent式檢索不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妥協。它直接繞開了“點擊”,專注于完成任務和回答問題。
這,就是為什么即便搜索引擎今天仍然強大,
裂縫卻已經在內部慢慢擴散的原因。
第三節|扣子空間、GenSpark:AM產品的全面爆發
哈佛講座上討論的檢索邏輯變化,并不是遠方未來。
它已經在現實中,以出乎意料的速度爆發。
從4月初開始,一批以Agent+MCP為核心架構的新產品陸續涌現:扣子空間、GenSpark、Fellou、Dia……
這些名字,短短幾周內迅速在行業內刷屏,成為最早感知流量入口變化的先鋒。
?? 扣子空間:裂變式爆發,AM產品全民體驗
在所有新興AM產品中,扣子空間是最先在大眾層面引發裂變傳播的。
邀請碼排隊、服務器頻繁崩潰、社區熱度持續攀升,
現象級擴散,幾乎重現了早期ChatGPT火爆時的景象。
不同于傳統搜索或工具型AI,扣子空間的體驗核心是:
讓Agent根據自然語言指令,自主規劃、檢索、調用外部工具,完成復雜任務。
比如:
輸入“幫我查下上海和北京未來五天的氣溫變化,給出穿衣建議”,
扣子空間直接生成頁面,調用實時天氣數據,給出具體建議。
甚至可以進一步行動,如打開日歷安排出差時間、預定機票。
這背后,正是MCP協議的作用——打通了Agent與外部數據和工具之間的連接。
不再局限于死板的文本檢索,而是真正邁向了“行動型智能”。
在扣子空間的設計里,用戶看不見關鍵詞,看不見傳統鏈接,
看到的是任務被拆解、數據被調用、結果被生成。
這一切,精準地呼應了哈佛演講中提出的判斷:
流量入口,不再是點擊鏈接,而是理解意圖與執行任務。
?? GenSpark:9天ARR破千萬,海外AM競速
如果說扣子空間代表了國內AM產品爆發,
那么GenSpark則是海外AM產品速度的標志。
在上線后的9天內,GenSpark實現了年化收入(ARR)破千萬美金的成績。
其產品形態,同樣是以Agent驅動,通過自然指令完成跨網站、跨數據庫的信息檢索與行動執行。
與扣子空間不同的是,GenSpark更強調跨平臺能力:
不只是本地任務處理,還能在航司官網、酒店預訂系統、票務平臺等真實商業系統中操作完成決策鏈條。
而它們的共同點是:
都不再依賴用戶輸入關鍵詞;
都不再強調鏈接點擊;
都把檢索的終點,從“找到一堆信息”,轉向了“完成一次行動”。
檢索→行動的轉換,成為了新一代流量入口的核心特征。
?? Fellou、Dia:多線程Agent,信息整合型突圍
另一批稍微偏向深度研究場景的AM產品——Fellou、Dia,也在同步爆發。
Fellou主打多線程Agent,可以并行處理多步推理,生成更復雜的商業報告和決策建議;
Dia則探索人格化檢索體驗,將搜索過程擬人化,更接近助理型 Agent。
它們共同說明的一點是:
新一代流量入口,不再只是信息檢索,更是認知結構的重塑。
Agent不是簡單執行搜索任務,
而是在模擬人類思考的方式,主動組織、篩選、綜合信息。
而這一切,都是在短短兩周之內,被現實以超出預期的速度推向臺前的。
?? 從趨勢到現實:變化比想象來得更快
哈佛演講上提出的預測,原本應該是一個中長期趨勢。
但扣子空間、GenSpark、Fellou的集中爆發表明:
流量入口的分化,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時。
用戶的檢索習慣正在變化;
內容供給的結構正在變化;
流量分配的邏輯正在變化。
真正可怕的,不是變化出現了,而是變化出現得比大多數人預計的更快。
而在這場加速變化中,
所有沿用舊SEO思維的人,正在悄悄失去被信任的資格。
第四節|流量入口分裂,新規則正在改寫一切
扣子空間、GenSpark等爆發,標志著一個事實: 流量入口,正在悄然分化。
而這場分化,遠遠不止是產品形態的變化, 更是流量獲取邏輯本身的重塑。
?? 舊流量規則:關鍵詞驅動的入口戰爭
過去,流量競爭的本質,是一場關鍵詞驅動的入口爭奪戰。
搜索引擎,是天然的流量分發中心;
SEO,是連接內容和流量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是所有信息檢索的起點;
鏈接點擊,是用戶行為的主要反饋。
在這個體系中,誰能更懂搜索引擎的排序規則,誰就能占據流量高地。
無論是企業、媒體、還是個人創作者,競爭的核心始終是:如何在關鍵詞戰場上獲得更高曝光。
?? 新流量規則:Agent驅動的檢索與執行
但今天,流量入口正在被重寫。
Agent+ MCP生態的興起,帶來了檢索模式和決策路徑的根本變化:
用戶以任務、指令、自然語言表達需求;
Agent主動理解意圖,檢索、整合、推理,生成完整答案;
新的流量競爭,不是點擊量的競爭,而是思維結構的競爭:
信息是否結構化清晰?
來源是否有可驗證的可信度?
內容能否被Agent快速調用與組合?
在這種體系下,
關鍵詞不再是起點,點擊不再是反饋,鏈接排序不再是唯一路徑。
流量,不是引導人去點擊某個鏈接,
而是引導Agent去完成某個任務,解決某個意圖。
?? 流量入口正在分化為三大體系
今天的流量入口,我們預測未來向三個方向分化:
1、智能體檢索入口
由Agent主導,根據任務需求主動調用信息。
典型代表:扣子空間、GenSpark、未來版的ChatGPT-Search模式。
2、工具型應用入口
融合檢索與操作能力,直接在應用內部完成從檢索到執行。
典型代表:飛書AM生態、AI推理瀏覽器。
3、原生智能平臺入口
新平臺、新內容形態,與AI原生邏輯深度適配,直接內嵌檢索與行動。
典型代表:未來智能操作系統(如微軟AgentOS、Apple Intelligence)。
?? SEO,不是消失,而是局部退位
值得注意的是,SEO并不會一夜消失。
它仍然在傳統搜索領域發揮作用,只是:
入口占比在下降;
絕對流量在分流;
影響力在弱化。
未來能持續掌握流量的內容,不是單純靠關鍵詞疊加、結構堆砌,
而是在新的檢索體系下,能被智能體準確理解、調用并信任的內容。
這不是對SEO的補充,而是對流量規則的一次重寫。
第五節|內容優化,不再是SEO,而是CRO
隨著搜索系統底層邏輯的變化,未來的流量競爭,也在悄然改寫:
不再是爭取更多點擊, 而是讓內容能被Agent解析與調用。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深刻地揭示了:
內容優化的邏輯,正在從以人點擊為中心,轉向以Agent檢索為中心。
SEO曾經是流量競爭的絕對武器,
但當檢索方式從關鍵詞匹配變成任務解析與推理執行,
一整套以關鍵詞優化為核心的內容策略,也正在失去統治地位。
?? SEO:優化給人看的排名系統
傳統SEO,優化的對象是搜索引擎排序算法。
研究關鍵詞熱度;
調整標題、標簽、內部鏈接結構;
提高頁面停留時間與點擊率;
以人為單位,試圖吸引更多手動點擊。
這套體系,基于一個基本假設:
人找信息,機器提供鏈接,人自行判斷。
因此,SEO內容通常注重:
表面可見度;
關鍵詞密度;
吸引眼球的標題和描述。
只要能爭取到更多點擊,就能帶來流量,不論內容本身是否真正有深度或可驗證性。
??Agent檢索:優化給機器理解和推理
而在Agent主導的新檢索體系下,內容必須適應全新的調用邏輯:
用戶通過自然語言表達意圖;
Agent解析意圖,主動檢索、推理、整合答案;
流量的歸屬,不再取決于頁面是否吸引點擊,
而是取決于內容能否被Agent準確理解、調用并納入推理鏈條。
基于哈佛演講中指出的這一變化,
我們團隊預測未來新的內容優化方向:內容檢索優化(Content Retrieval Optimization,簡稱CRO)。
CRO關注的是:
信息結構是否清晰,便于機器快速解析;
內容是否有權威來源,便于推理鏈條中調用;
邏輯是否嚴密,便于生成連貫、可信的最終答案;
數據是否新鮮、更新頻率是否符合實時檢索需求。
簡而言之:
不是人找信息,而是機器為人找答案。
?? 內容優化的新三條黃金法則
在CRO體系下,內容生產者必須重新理解優化規則:
1、結構化優先,而不是關鍵詞優先。
清晰的標題、副標題、段落邏輯,幫助 Agent快速解析內容。
2、可信引用優先,而不是吸引眼球優先。
觀點后附真實來源,減少智能體檢索時的質疑成本。
3、實時更新優先,而不是靜態堆砌優先。
Agent更偏好最新數據源,陳舊內容即使SEO做得再好也容易被排除。
未來的流量競爭:不是曝光量,而是引用率
在傳統SEO體系下,衡量內容成功的標準是:曝光量、點擊量....
而在Agent檢索體系下,真正重要的指標變成了:
你的內容是否成為Agent生成答案時調用的素材?
你的數據是否在推理鏈條中被引用?
你的觀點是否被整合進Agent生成的綜合判斷?
未來,流量歸屬不再靠表面曝光,
而靠在Agent推理體系中被調用、被信任、被執行的頻次。
第六節|新流量時代,誰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哈佛講座指出了趨勢,現實中的扣子空間驗證了趨勢,
而CRO(內容檢索優化)只是給出了新的方向。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
在流量入口重塑的過程中,普通人、企業、機構,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下面是針對不同角色的冷靜行動指南。
?? 對內容創作者:停止為點擊而寫,開始為理解而寫
對于獨立寫作者、短視頻創作者、自媒體運營者來說,
最大的挑戰是:必須放棄傳統的點擊誘導思維。
行動建議:
內容結構清晰化:每一篇內容,都要有明確的邏輯框架,標題、副標題、要點列表明確,便于機器解析。
輸出過程化思考:不是只給結論,還要給出推理過程,讓Agent可以提取推理鏈條。
引用權威信息:適度添加來源出處,讓內容具備可驗證性,增加被Agent調用的概率。
未來不是誰制造更多內容贏,
而是誰能生產出更可理解、更可信任的內容贏。
?? 對SEO從業者:停止為排名而優,開始為檢索而優
對于SEO行業從業者來說,流量入口的變化意味著職業技能也必須升級。
行動建議:
從關鍵詞堆砌,轉向結構優化:幫助客戶設計內容結構,而不是堆砌熱詞。
從CTR指標,轉向檢索可讀性指標:優化信息清晰度、引用完整度、邏輯嚴密性。
學習智能體檢索邏輯:理解智能體是如何解析頁面、如何評估內容可信性的,提前適配未來檢索方式。
未來的SEO,不是拼誰更懂關鍵詞,而是拼誰更懂機器如何理解世界。
?? 對企業負責人:重新定義流量資產,重建內容護城河
對于企業來說,最大的風險是繼續沿用舊的流量打法,
把預算和精力浪費在即將萎縮的入口上。
行動建議:
停止只追求曝光和點擊,重新評估內容資產的結構性和引用潛力。
建設機器友好型內容體系:知識庫、FAQ、研究報告、數據摘要——這些是未來智能體檢索時優先調用的內容形態。
布局智能體平臺生態:不要只押注傳統搜索入口,要同步在AM(Agent+MCP)平臺上建立存在感。
未來不是單純買流量,而是成為Agent首選調用的來源。
??無論身份,最重要的動作只有一個
理解流量規則變化;
調整自己的內容生產方式;
在檢索邏輯變化前,完成自己的位移。

變化已經發生。
真正的問題,不是能不能適應—— 而是,你準備好了沒有。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內容整理自Aravind Srinivas哈佛創業峰會講座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izxztabt8&t=2564s&ab_channel=HarvardBusinessSchool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