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些浮夸的標題,放在這本書上卻恰如其分,這就是中國哲學的開山之作《中國哲學簡史》,它自問世以來便成為了解中國思想傳統的首選讀物,豆瓣上一萬多人打分情況下仍高達9.3分。
馮友蘭親自指導翻譯并認可的唯一版本,由北大出版社擁有獨家版權并出版。
哲學家陳來曾這樣評價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對于所學專業不是哲學的學生來說是基本讀物。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這本書原是馮友蘭先生194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由于必須考慮文化差異、語言隔閡與思想體系的不同,它既不能過于晦澀艱深,也不能失去中國哲學的原貌。結果,這本書做到了。
這本書風靡國內外,它被翻譯成了近十種語言,也是很多國外大學中國哲學的教材之一。
它雖然篇幅不長,但觀點精辟、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透了中國哲學發展的脈絡與精神。最為精彩的是,它不只是簡單介紹概念和觀點,更展現了中國哲學之間的辯難、傳承和演變。
全書開篇就直面了一個根本問題: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馮友蘭先生旗幟鮮明地指出,作為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中國當然有哲學,儒釋道等傳統學說并非宗教,而是對人性、道德及社會秩序的深刻探討。中國哲學對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它強調通過自我修養以影響和改造世界。
馮友蘭先生進一步指出,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與農業文明息息相關。農耕文明重視土地與秩序,產生了儒家強調的倫理秩序、道家的返璞歸真以及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決定了中國哲學從直覺出發,不像西方哲學那樣偏重抽象概念。
農耕必須關注日月運行和四時的更替,這里面就有著循環往復的辯證的思想,農民還得努力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否則就會沒有收成,這里也可以引申出中庸之道。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原貴族或官員流落民間成為私人教師,教師和官員分離,催生了以私人身份傳授學問的諸子百家。大致說來儒家來自文人,墨家來自武士,道家來自隱者,名家來自辯論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陰陽家和法家各自源自不同的社會角色,卻共同繼承了官方學問中的內圣外王精神。
中國哲學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它從來不是一門純粹的“愛智慧”的學問。
書中極為精彩地講述了哲學家之間的辯難和傳承,這部分的內容提綱挈領而精彩紛呈。譬如孔子提出“仁”和“禮”,強調通過道德教化實現社會的穩定;墨子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兼愛”和“非攻”,希望以功利的方式快速實現天下大治。如果說“孔子是文雅的君子”,那么“墨子是戰斗的傳教士”。
儒家主張禮樂,墨家提倡節用;儒家主張仁義,墨家則要兼愛。圖/影視劇《墨攻》。
書中還特別提醒我們儒墨的根本分歧在于,墨家的理論始終著眼于功利主義,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于人的。這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孟子要那么“偏執”地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他要強調仁是從人性內部自然地發展出來的,是人本身就有的本質傾向。
而墨家后期則進一步強化邏輯方法,揭示儒家理念的自相矛盾之處,譬如指出“仁者愛人”的內在邏輯矛盾:如果要說一個人不愛人,那么只要不愛某一個人,對某一個人不好,就可以說不愛人了,但是如果要說一個人愛人,那就必須愛所有的人,否則就不叫愛人,這是用邏輯學的方法指出所謂仁者要么虛偽,要么就得兼愛。
但是不管怎么說,墨家的功利遠不及法家學說純粹、實用和徹底,所以儒墨之爭也就逐漸讓位于儒法之爭。歷史上儒家指責法家卑鄙粗野,法家則指責儒家迂腐空談,而教出了韓非和李斯兩個法家學生的荀子,其實是綜合了儒家和法家的人物,荀子鮮明反映了那個動亂時代的精神。
儒法之爭可以看作是先秦社會發展演變的主線。圖/影視劇《大秦賦》。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道家,就會發現它以更為超脫的方式回應了儒墨之爭。楊朱的個人主義、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精神逍遙,形成了道家哲學的若干發展階段,它們逐漸將思考重心轉移至超越世俗爭論的層面,通過哲學的提升超越了具體的社會制度爭執。
這本書對于影響中國哲學發展的關鍵節點都涉及了,方便了后續拓寬知識譜系。譬如許多哲學愛好者不太清楚,佛教究竟對中國哲學產生了哪些影響。這本書簡單明了地指出,佛教的傳入主要是引進了“宇宙的心”和“空”等形而上學概念,豐富了中國哲學的內涵,也促使魏晉玄學的興起。
馮友蘭先生將魏晉玄學分為主理派和主情派,主理派如王弼和郭象,以“無”和“自生”的概念融通儒道思想,重新解釋了形上和形下的關系;主情派則以竹林七賢為代表,通過個人情感的解放和放浪形骸的方式對抗名教虛偽,實現精神上的自適和自由。
王弼
/郭象
王弼提煉出一個“無”,是要我們把握背后的根本,然而“無”意味著還不夠“無”,郭象直接拋棄了這個“無”,指出萬物自生,“無待而自足”。
佛教尤其是禪宗的興起,再度影響了后續哲學發展,它提出的“人人皆有佛性”,以及日常生活本身即為成佛妙道的思想,大大啟發了宋明理學的形成。理學家朱熹提出性即理,以格物致知為方法,強調道德修養與具體實踐的統一;心學家王陽明則進一步提出心即理,通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直接訴諸人的道德直覺,更為直接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實踐。
馮友蘭先生強調,盡管近代中國哲學面臨著西方哲學的強烈沖擊,但其中豐富的思想遺產,如“和而不同”“道法自然”“致良知”等觀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他力主現代化中國哲學的表達方式,但堅定認為中國哲學自身的核心價值并未過時。
馮友蘭(1895—1990),他的一生打通古今中外,努力建構現代中國哲學的“話語自覺”。
在這本書的末尾,馮友蘭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說:自然境界是未加反思的日常生存;功利境界是在社會中謀取利益;道德境界是在倫理約束下實現內在完善;而最高的天地境界,則是將個體生命上升到與宇宙精神統一的哲學境地。
他指出,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正因如此,中國哲學或許能為未來哲學的方向提供借鑒。
你看過關于中國哲學的這本經典嗎?
你還記得這本書給你帶來的啟發和體會嗎
在留言區展開來說說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融會了史與思的智慧結晶
洋溢著人生的智慧與哲人的洞見
馮友蘭親自指導翻譯并認可的唯一版本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中國哲學簡史》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