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紙的3D乙游《戀與深空》自去年1月上線以來,一路高歌猛進,多次登頂全球App Store暢銷總榜,據sensor tower公開數據,截至2025年3月8日,《戀與深空》全球累計收入已超過5億美元,展現出了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全球爆款女性向手游,此前,我們就多次報道過《戀與深空》在海外的巨大影響力。在《戀與深空》2024年的總收入中,海外市場占比高達36%,而令人意外的是,海外收入最高的地區,并非文化相近的日韓市場,而是語言與審美系統差異更大的美國。
(數據來源:dataeye,統計時間截止2024年3月)
《戀與深空》是疊紙網絡首次嘗試全球同步上線的游戲,事實上,疊紙在廣告投放和產品包裝上都展現出了強烈的“全球化”意圖。這意味著《戀與深空》并非僅僅追求“亞洲乙游圈層”的穩定受眾,而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面向全球的敘事型情感產品。
為了更好地適應各地玩家的文化背景,《戀與深空》對男主角們的名字均進行了本地化調整。然而,男主角們英文名“去姓化”的命名策略,卻作為“導火線”,引發了社交媒體上的跨國爭議。
文化差異下的命名風波
在英文版中,《戀與深空》的五位男主角均被賦予了通用的西方人名,如“Caleb”、“Zayne”等。
我們知道,在英語語境中稱呼通常遵循“姓氏+敬稱”的禮儀規范,但在《戀與深空》的劇情內涉及專業身份的場景中,出現了“Dr. Zayne”這樣缺乏姓氏的稱呼方式,類似于直稱醫生的小名。對不少英語為母語的玩家而言,這類稱呼在現實中罕見,也讓角色身份的真實感略顯削弱。
更進一步,考慮到游戲構建在一個完全虛構的架空世界之上,《戀與深空》并未明確交代角色的文化背景或所屬國家,這種刻意模糊化的設定本來是為了增強幻想沉浸感,卻在本地化過程中形成了微妙的矛盾。
隨后,英語區的這種命名方式引發了部分玩家對角色文化身份歸屬的討論,游戲內的跨文化表達差異在玩家社群中被進一步放大。
在海外社區中,不少玩家圍繞角色的文化歸屬與族裔特征展開了推測與討論。部分玩家認為,角色的外貌設計與氣質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所以更傾向于將其理解為一種泛全球化背景下的設定。
相比之下,國內玩家通常將男主角視為架空世界觀下自然延伸出的角色,默認其與自身文化有著親近的聯系,因此并不過于強調身份歸屬這類的問題。這種不同文化環境下的認知差異,也使得本次命名策略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多元而復雜的討論。
盡管這些爭議并未對《戀與深空》在海外的優異表現造成大的影響,但這種情況無疑指出了一個值得重視的方向:
在乙女游戲強調“沉浸感”和“陪伴感”的核心要點上,本地化要如何在文化親近感與角色完整性之間取得平衡?
如何在全球化中找到“平衡”?
在游戲內,“名字”往往是玩家與角色關系建立的第一步,尤其是賣點在“戀愛體驗”的乙游,名字更是成為了建立情感鏈接的核心。
像網易旗下的《世界之外》就通過引入AI語音交互技術,男主角可以在游戲內喊出玩家的自定義姓名,甚至能連帶當時劇情內的情緒,這一突破性設計在不少玩家大呼“突破次元壁”,在社群中獲得了普遍好評。
因此,在面對全球市場時,如何處理游戲內角色的名字,成為了當下游戲廠商們的重要課題。盡管《戀與深空》的男主角英文名引發了部分爭議,但若觀察其他語言版本,則會發現疊紙在本地化處理上其實相當謹慎。
在日語版本中,男主的命名主要采用兩種本地化策略:一是基于中文原名的語義關聯進行名詞化再造,如祁煜的日語名「ホムラ」對應了“煜”字中光焰的含義;
二是對中文姓氏的日語讀法進行適應性改良,「レイ」即是對黎深的姓“黎”的音讀簡化。這種做法基本保留了角色的核心特質,在音節上也相對符合日常稱呼習慣。
在韓語版本的角色命名中,疊紙則采用了音譯為主、適度本土化的處理方式。其中,夏以晝的韓文名???(Ha Wooju)不僅保持了與中文原名的發音相近性,??(宇宙)這一詞匯更與其深空航天署飛行員的角色設定形成了精妙的互文關系,在翻譯上可謂神來之筆。
通過對男主名字翻譯的觀察,我們不難看出,日韓與中國文化系統整體相近,因此在翻譯上盡量保留了原名的音意特征。而英語與中文語境差異較大,廠商更愿意用通用英文名代替拼音,從而試圖建立一種更“本地化”的親切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日本游戲的全球版本中,角色名幾乎始終保留了原始的日文羅馬音表達,原封不動地進入歐美市場。通過保持命名的統一性,日本游戲強化了角色的文化辨識度,更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輸出。
當然,日本游戲也有例外。像卡普空的《逆轉裁判》系列在英文版中便進行了非常徹底的“本地化”。
例如,在英文版內,全代的故事舞臺整體移植到了美國,王泥喜法介的名字變為了乍一看有些奇怪的“Apollo Justice”,但即便如此,這種改動也保留了日式幽默的內核。Apollo在登場時的一句“Here comes Justice!”仍保有《逆轉裁判》系列慣有的諧音梗風格。
相較之下,中國游戲在出海初期,往往采取更靈活、適應性更強的本地化策略,試圖降低文化門檻,提升海外市場的接受度。這種差異,實際上也反映了不同發展階段與出海目標的考量。
隨著《原神》中人氣角色“Zhongli”、“Xiao”等拼音命名被海外玩家廣泛接受,或許,中國游戲產業也正在探索出一條兼顧文化特質與國際表達的新路徑。
跨過語言的乙游
乙女游戲作為一種高度強調文本敘事與情感參與的游戲類型,其本地化過程遠不止是語言轉換,更是一場文化與情感語境的再建構。
相比通用玩法向游戲,乙女游戲的核心體驗往往依托于玩家對角色的長期陪伴感、文化認同感與身份投射感。在這種語境下,角色的名字不再只是一個代號,而是情感連結的起點。因此,游戲在出海過程中,如何進行本地化處理,便成為一個充滿張力的選擇題。
但回頭來看,這些圍繞“名字”的爭議,并不僅僅是翻譯層面的問題。它所映照出的,是玩家對角色身份認同、文化歸屬乃至情感投射方式的不同理解。
與此同時,這場討論也折射出當下國產女性向游戲在出海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關鍵議題:我們究竟希望輸出怎樣的故事,又愿意保留多少屬于自己的講述方式?
甚至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比翻譯本身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爭議背后所揭示出的國乙玩家生態,以及海外用戶如何看待一款“講述親密關系”的中國游戲。
對于所有正在嘗試出海的女性向游戲創作者來說,這都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命題。
《戀與深空》制作人接受IGN采訪時曾表示,“當游戲品質和體驗達到一定高度時,它應該是可以跨越文化的差異,帶給玩家很好的體驗和感受的。在這種情況下,極致的戀愛體驗就會讓全世界想要游玩戀愛游戲的玩家在這里聚集,并滿足他們對真摯情感的渴望。我們相信,愛的體驗是沒有文化隔閡的。”
也許在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國產女性向游戲出海后關于本地化的策略探索與文化權衡。但可以確定的是,真正打動玩家的,從來不是名字本身的形式,而是那個名字背后,令她心動的那個“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