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9個“全國預防接種日”到來之際,4月27日,“健康中國家,疫苗護萬家” 廣東站科普活動在廣州舉行。
據介紹,為推動接種服務從“有保障”向“更優質”升級,今年廣東準備開展“預防接種服務年”,重點推進“30分鐘接種圈”,周末接種、移動接種車、試點醫生開具“疫苗處方”等多項便民舉措,讓預防接種更好地助力健康灣區建設。
活動上,來自大灣區多家醫療、疾控部門的專家呼吁,重視中老年、慢性病群體的預防接種服務,切實提高常見感染性疾病如帶狀皰疹、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疫苗接種可及性和便利性。
“AI+”、“疫苗處方”助力醫防融合
活動上,來自廣州、深圳、佛山疾控部門的代表分享了各地的醫防融合創新經驗。
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主任劉剛介紹,深圳正在探索醫防融合的落地新實踐,如智慧接種、AI醫生輔助服務、“15分鐘疫苗接種服務圈”、600多家預防接種特色門診,成人疫苗處方等。
“此外,我們還積極申請相關的政策支持,已將帶狀皰疹疫苗等接種費用納入到醫保支付的范圍(指可通過醫保個人賬戶支付)”,劉剛表示,通過種種舉措,希望將社區成人預防接種服務體系的“深圳探索”進一步推廣到全國,加強中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管理服務,切實提高常見感染性疾病,如帶狀皰疹、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疫苗接種可及性和便利性。
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主任劉剛。
佛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科長朱志偉介紹,當前佛山的兒童疫苗接種率均達到90%以上,成人疫苗接種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這方面,佛山通過三個‘精準發力’,構建有溫度的成人預防接種服務體系”。
第一是,構建“固定+移動”雙驅動服務網絡,朱志偉介紹,佛山正在推進基層醫療機構醫防融合一站式服務,開展進校園、企業、社區的上門接種,并運用“AI+”和電子預防接種證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第二是,建立精準科普體系,針對青少年開展“健康副校長”機制下的HPV/流感疫苗校園科普,聯合NGO優化健康教育;
第三是,不斷探索為中老年提供家庭醫生簽約制疫苗評估處方服務,組建基層健康科普隊伍,“希望共同創新工作模式,著力突破中老年等重點人群接種瓶頸,營造‘人人接種疫苗’的社會共識,全面提升全人群免疫服務可及性和接種意愿。”
佛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科長朱志偉。
老年群體免疫規劃、醫防融合亟待完善
當前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8.7%,同時老年群體是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和帶狀皰疹的高風險人群,而疫苗接種率卻遠低于國際水平。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接種管理指導部王雯介紹,在廣州,流感疫苗在免費政策下接種率約17.0%,但帶狀皰疹疫苗覆蓋率較低,凸顯成人接種的緊迫性與挑戰。
她分析,核心問題包括疫苗研發與供應規劃不足、服務可及性受限、老年群體認知偏差等,例如,老年人群合并基礎疾病時,禁忌證評估復雜化,醫務人員接種態度趨于保守;部分社區缺乏老年專屬接種通道,上門服務機制尚未完善,等等。
對此,王雯建議,要推動建立老年人免疫長期規劃,逐步將更多疫苗納入免費免疫計劃,同時,不斷優化接種服務,增設老年綠色通道及移動接種點,強化家庭醫生“評估-推薦-追蹤”全流程管理,并深化醫防協同,通過臨床醫生精準宣教提升接種意愿。
“此外,亟須整合醫療與預防信息系統,實現醫院推薦與社區接種的無縫銜接,只有政府統籌、多方聯動,才能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讓疫苗真正成為老年健康的堅實防線”,王雯表示。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接種管理指導部王雯。
“帶狀皰疹不僅僅是皮膚病”
疼痛科專家:帶狀皰疹預防勝于治療
在人口老齡化與慢性病防控的雙重健康挑戰下,疫苗不僅是兒童健康的盾牌,更是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抵御疾病侵襲的重要防線。
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力下降,中老年人生理代謝功能和免疫機能逐漸衰減,且常可能同時存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罹患感染性疾病(如帶狀皰疹、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風險增加。這些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更會加劇醫療資源緊張,加重家庭照護負擔和經濟壓力。
以帶狀皰疹為例,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常伴有神經痛。人群普遍存在患帶狀皰疹的可能性,超過90%的成人體內潛伏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數據顯示,大約1/3的人在一生中會患帶狀皰疹。年齡是帶狀皰疹最重要的危險因素,50歲以上為易發人群,年齡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嚴重。
帶狀皰疹的疼痛可貫穿病程全過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與年輕的帶狀皰疹患者相比,老年帶狀皰疹患者更容易患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疼痛持續時間更長、更嚴重。
“很多患者對于這個疾病有一個誤區,認為它僅僅是一個皮膚病,而忽略了其劇烈疼痛背后的神經損傷。這種疼痛不僅會嚴重影響夜間睡眠,更易引發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有患者產生‘不想活了’的絕望情緒”,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疼痛科主任萬麗接診了不少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患者。
其中有一位病人Z阿姨,本身就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合并帶狀皰疹后,除了本身慢性病帶來的痛楚外,還要忍受帶狀皰疹后遺疼痛,她的曲折的治療經歷讓萬麗印象深刻。
萬麗表示,帶狀皰疹目前多以抗病毒及對癥治療為主,但提前預防遠比發病后治療更能守護健康,其中,接種疫苗是預防帶狀皰疹的一種有效方式,此外還可以通過提高基礎抵抗力、清淡飲食、適度鍛煉等來預防帶狀皰疹。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疼痛科主任萬麗。
“感染后原有疾病加重”
心內科專家:心血管病人更要預防帶狀皰疹感染
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43%有多病共存(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疾病)。由于長期處于疾病狀態,慢性病患者的身體機能、自身免疫系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使病毒有機可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更要警惕帶狀皰疹的發生。
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3.3億,與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風險增加39%。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后,不僅會導致疾病管理和治療成本增加,相比一般人群疼痛程度更強,對生活質量影響更嚴重且持久。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腎臟疾病、腫瘤等慢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與普通人相比顯著增加,而且痛覺敏感度增加、痛覺閾值低,在帶狀皰疹發作時往往承受遠超常人的劇烈疼痛,讓人‘痛不欲生’”,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曾平表示。
這些慢病患者一旦感染,劇烈疼痛會引起服藥不規律、睡眠障礙等問題,導致原有疾病加重,出現血壓顯著升高,焦慮恐懼,心絞痛頻繁發作等,最終出現臨床不良結局如心肌梗塞、卒中甚至加重死亡風險。
曾平曾見過一位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發現心前區和肋下有痛感,害怕心肌梗塞復發,疼痛一發作就立馬前往急診科就診,直至皮疹出現才確診是發生了帶狀皰疹,“足見其疼痛表現的隱匿性與誤導性”。
為此,曾平特別建議,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這樣的慢性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關注自身健康的狀況,做好調壓、控糖等管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像帶狀皰疹這種感染性疾病的侵襲,“預防遠勝于治療,積極行動很關鍵。目前,像帶狀皰疹也可以通過接種疫苗盡早預防,不僅可以避免‘纏腰痛’的發生,而且可以通過預防感染減緩老年人慢性病的進展,降低慢性病并發癥導致的不良結局。”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曾平。
慢病群體,處于疾病穩定期即可接種疫苗
社區是居民家門口的“健康守門人”,祈福社區衛生服務站副站長王茵夢介紹,該社區正在積極試點“疫苗處方”,通過全科醫生開具疫苗處方的機制,提升接種效率與便利性。
“針對中老年慢病人群,除了常規的教育、科普宣傳之外,在慢病體檢的過程中,也會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告知他們目前適合接種哪類疫苗,以及如何享受到快速便捷的疫苗接種服務”,王茵夢表示,除了兒童接種服務之外,成人接種服務也在不斷完善當中,居民可以通過線上/線下預防的方式來進行疫苗接種。
另外,社區的家庭醫生已跟許多慢性病居民建立了密切聯系,除了日常提出健康管理的建議,也能及時解答他們針對疫苗接種存在的疑慮。據她了解,有些居民不愿意接種疫苗,主要是擔心疫苗的副反應、并發癥等,“這就需要醫生在溝通的過程中,打消他們對疫苗接種的顧慮”。
她特別強調,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的群體,如果處于疾病穩定期,就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降低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接種疫苗前可就疫苗的保護效果、保護時長、接種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咨詢專業醫生,進行科學接種。此外也需要關注禁忌證,例如,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不能接種減毒活疫苗。”
祈福社區衛生服務站副站長王茵夢。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