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希望的種子在泥土中萌發,勤勞的農人用汗水澆灌豐收的希望。“今日閔行”與浦江鎮聯合推出“萬象‘耕’新”系列推文,帶您走進閔行區浦江鎮的田間地頭,感受鄉村振興的脈動,領略現代農業的魅力,品味特色農產品的鮮美,聆聽新時代農人的奮斗故事!
在閔行區浦江鎮匯紅村,有一片120畝的田園綠洲——上海康林農家樂專業合作社。這里70畝蔬菜地郁郁蔥蔥,50畝魚塘波光粼粼,從建筑工地技術員轉型為“新農人”的王超是這片“綠洲”的主理人,這不僅是一次職業的跨越,更是一份對鄉土的熱愛與堅守。
從工地到農田:跨界的勇氣
1981年出生的王超,曾是建筑行業的一名技術員,近20年的工地生涯讓他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然而,常年奔波在外的他,心中始終懷揣著對家鄉的牽掛。
2023年5月,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建筑行業,投身農業。正巧看到康林合作社正在轉讓,實地查看過后,王超覺得很合意,毅然接手合作社。“盡管收入不如從前,但在田地間很自由,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回歸鄉土的生活讓我感覺很踏實。”王超坦言。
綠色農業的實踐者
合作社以種植綠葉菜為主,米莧、草頭等品種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王超嚴格推行綠色生產標準,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并要求員工每日認真記錄每一批蔬菜的種植、用藥和采收信息,確保食品安全可追溯。
曾經在建筑行業的工作經歷,讓王超十分注重安全隱患問題,重建大棚、重整裸露的電纜、完善排水系統,甚至為大棚和農作物購買保險,以應對自然災害風險。“安全第一,不賺錢不要緊,別把自己搭進去。”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
步步探索,展望未來
合作社的50畝魚塘對外開放垂釣,分為8個區域養殖多種魚類。由于缺乏經驗,王超曾因魚苗大量死亡而虧損,后來聘請附近的養魚能手管理,才逐漸步入正軌。
魚塘采用靈活的收費模式,若是要將魚帶走則稱重按斤計價,若僅僅是練習釣魚技術,釣到后放回魚塘,則僅收取100元/天的“練竿”費,吸引了不少釣魚愛好者。
王超的團隊有15名員工,多為附近村民,合作社在農忙時節還會提供臨時崗位,帶動了周邊就業。王超坦言,目前合作社僅能維持收支平衡:“算上我自己的人工,其實是虧本的,但我享受在田地間的感覺,幾乎天天都待在這里。”盡管資金有限,王超仍夢想著未來能實現智能化管理,比如安裝探頭監控大棚環境、無人機噴灑農藥等。
撿垃圾、修水電、登記農事……這位80后跨界新農人用樸實無華的耕耘,日復一日地守護著這片土地。正如他所說:“我覺得農業是慢行業,我想用三年熟悉,三年穩扎穩打,再看未來。”這份對鄉土的深情與腳踏實地的韌勁,或許正是鄉村振興中最動人的力量。
供稿:浦小江
記者:李芯怡
初審:岳順順
復審:宋詩清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