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
維特根斯坦逝世74周年紀
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
維特根斯坦
三個哲學神句·一文解析
作者丨書杰
↓點擊觀看↓
在西方哲學的歷史中,有一位天才級的哲學家,他就是維特根斯坦。他沒有系統讀過哲學史,卻提出了影響人類思想進程的語言哲學理論。
接下來,我們一同深入品味他最著名的三句話,探尋其中蘊含的智慧奧秘。
01.
把可說的說清楚
對不可說的保持沉默
這是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提出的核心命題,精準地揭示了語言與世界之間的同構性。
語言是表達世界的工具,可說的內容必須是邏輯清晰的事實。“今天氣溫是25℃”是可說的,因為它對應可驗證的氣象數據;"1+1=2"是可說的,因為它符合數學邏輯結構;"貓在墊子上"是可說的,因為它能對應現實空間關系。
不可說的,則是無法用邏輯語言精準表達的領域,比如倫理、美學、宗教以及人生意義等。這些只能通過自身“顯示”出來,而不是用邏輯語言說出來。
就好比說,你能用語言講清楚“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嗎?并不能,人生的意義只能靠每個人自己去體悟,無法用邏輯語言表達。
02.
語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語言能夠清晰地描述和表達整個世界,而且語言和世界的內在邏輯結構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這就如同鏡像一般相互映照。
當我們說“天上有兩只小鳥”時,這句話與現實世界中的各個要素是一一對應的。這就是語言對世界的描述,它與世界具有同構性,就像一幅精確的地圖,準確地描繪出了世界的模樣。
能夠被語言表達的范圍,就是世界的范圍。語言畫得出的圈子,就是我們認知的世界邊界。
因此,人類理解的世界是一張被語言編織的網,超出這張網以外的內容,就無法用精準的邏輯語言表達。那些不可說的神秘領域(倫理、美學、宗教),就要對其保持沉默。
03.
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
想象你有一幅畫,畫框內的內容是你能看到的全部(相當于“世界”),但畫框本身無法解釋“為什么這幅畫存在”或“它想要表達什么”。
語言就如同這幅畫的畫框,它只能描述“畫框內”的事實,比如“這里有一棵樹”,那里有一個人,但無法回答“為什么存在這幅畫”或“它的意義是什么”。要回答它的意義,必定要跳出畫框去闡述。
同理,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語言只能描述世界中的事實,世界只是事實的集合,它本身并不包含意義。要闡述世界的意義,就必定要跳出世界范疇,但顯然這是做不到的。
不過,維特根斯坦并非否定意義的存在,而是強調意義無法被邏輯語言窮盡。不要通過追問找尋意義,意義只能通過自身的行動顯現出來。
以上就是維特根斯坦最著名的三句話,你都理解了嗎?
其實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給現代人帶來很大的啟迪。他專門探討語言與邏輯,揭示語言如何構建認識以及邏輯在思維和交流中的關鍵作用。讀讀維特根斯坦,你將擁有更清晰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誠摯推薦
維特根斯坦·系列作品
《文化和價值》這是維特根斯坦自1914到1951年的哲學筆記,這些內容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生涯;《如何閱讀維特根斯坦》這是瑞·蒙克撰寫的解讀圖書,用通俗的語言梳理維特根斯坦前后思想精髓;一并推薦《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精裝版)以及他的老師羅素的傳記《羅素傳:孤獨的精神+瘋狂的幽靈》。
維特根斯坦·系列作品
↓點擊訂購↓
聽哲學獨家資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圖掃碼回復:福利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